牛兵
血管瘤為嬰幼兒常見的一類脈管性疾病,好發于頭面部,發生于淺表組織者直接影響患兒容貌或造成某些生理功能障礙。傳統的血管瘤治療方法很多,但各有其局限性。長脈沖可調脈寬1064nm Nd:YAG激光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已經證實其對血管性皮損具有獨特的療效。我科在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對126例頭面部單純性血管瘤及淺表混合性血管瘤患兒,采用長脈沖可調脈寬1064nm Nd:YAG激光治療,療效較滿意,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6例患兒中男45例,女81例;年齡1個月至2歲,病程1個月至2年。發病部位為:頭部34個,額部20個,顳部7個,面頰部22個,眼瞼16個,口唇15個,鼻部6個,耳部6個。血管瘤類型:單純性血管瘤 102個(80.95%),淺表混合型血管瘤24個(19.05%)。瘤體大小0.5 cm×0.5 cm~4.5 cm×3.5 cm。
1.2 治療方法 應用美國Candela激光公司生產的GentleYAG 1064 nm激光,采用“最小激光凝固劑量”方法[1]。術前應用復方利多卡因乳膏(清華紫光)外敷封包1 h。激光治療參數為130~190J/cm2,3 mm直徑光斑,脈寬20 mm~40 mm。動態冷卻(DCD)激光脈沖前20 ms,間隔20 ms,后20 ms。間隔45~60 d可重復治療,療程1~3個。治療結束后隨訪6個月,記錄血管瘤體消退情況和相關不良反應。
1.3 療效標準判定[2]痊愈:血管瘤全部清除,無功能障礙,隨訪半年無復發;顯效:瘤體及皮損顏色80%以上清除,無功能障礙及復發;好轉:瘤體及皮損顏色25%以上清除;無效:治療后瘤體及皮損顏色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或較治療前加重。痊愈加顯效的百分數合計為總有效率。
見表1。

表1 治療次數及療效(例,%)
術后紅腫,出現率100%,術后可給予冰袋或冰鹽水外敷10 min;局部水泡及潰爛48例,38.10%,多出現在術后3~5 d,均可自然消退和結痂;局部皮膚色素沉著23例,18.25%,色素脫失7例,5.56%,色素性改變均可見自然恢復;感染3例,2.4%,經過外科換藥均痊愈;瘢痕形成6例,4.76%;術中出血1例,0.79%,經按壓處理止血。
有學者認為部分血管瘤在小兒可自行消退,故不主張積極治療。然而,身體特殊部位(眼瞼、鼻尖、唇部和面部)的血管瘤自行消退率低,發生于頭面部的血管瘤常影響容貌或引起瘤體所在部位的功能障礙,部分增生期血管瘤持續發展,可在數周內累及大片正常組織,并向深部擴展,破壞強,即使完全消退后仍遺留皮膚松弛下垂,色素改變以及淺表瘢痕等,并且目前尚缺乏預測血管瘤自然消退的準確方法,盲目等待有可能會產生難以控制的不良后果,給患者親人產生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因此不少學者主張對于嬰幼兒的血管瘤應采取積極治療措施,早期治療[3]。
既往血管瘤的治療方法較多,但對于頭面部血管瘤的治療效果均不能滿意。手術切除的方法術后易引起顏面部組織缺損、畸形,目前不主張作為血管瘤的首選治療[4];脈沖染料激光的治療深度較淺,不易徹底清除;硬化劑或冷凍治療術后腫脹和瘢痕明顯;局部注射平陽霉素易引起肺纖維化等不良反應;放射性核素治療可能會對骨骼、乳腺、生殖器、晶狀體、甲狀腺及皮膚等產生遠期不良反應,口服或注射激素則面臨多種不良反應甚至影響患兒發育。
長脈沖可調脈寬1064nm Nd:YAG激光是基于選擇性光熱作用理論發展而來,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已經證實其對血管性皮損具有獨特的療效,在歐美國家逐漸取代585nm或595nm脈沖染料激光,成為血管性皮膚病治療的新標準。我科在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對126例頭面部單純性血管瘤及淺表混合性血管瘤患兒,采用長脈沖1064nm Nd:YAG激光治療,一次治療總有效率69.05%,痊愈率23.02%;兩次治療總有效率93.65%,痊愈率64.29%;三次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9.21%,痊愈率達到93.65%。術后較嚴重的不良反應為瘢痕生成,其發生率較低,僅為4.76%,且多為較淺表瘢痕,對容貌影響輕微,患兒家長多可接受。
通過本組病例發現頭面部單純性血管瘤及淺表混合性血管瘤患兒采用長脈沖可調脈寬1064 nmNd:YAG激光治療,選用合適治療參數,結果療效較佳,及早地避免了美容缺陷和面部畸形的不良后果,外觀恢復良好,具有起效快、療程短、術后瘢痕發生率低、無遠期不良反應、不影響患兒生長發育的優點,值得推廣。
[1]周國瑜.嬰幼兒血管瘤的長脈寬1064nm激光治療研究.中國激光醫學雜志,2008,17(6):440.
[2]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頜面外科專業委員會脈管性疾病學組.口腔頜面部血管瘤及脈管畸形的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5,40(3):185-186.
[3]鄭家偉,秦中平,張志愿,周國瑜.口服皮質激素治療嬰幼兒口腔頜面部血管瘤.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6,4(3):228-233.
[4]鄭家偉,張志愿.口腔頜面部血管瘤和脈管畸形治療指南.中華醫學雜志,2008,44(1):3102-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