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坤
胃脘痛是臨床常見胃腸道疾病[1],是指上腹部近心窩處發(fā)生以疼痛為主要表現伴有反酸、噯氣、胃脘脹滿的病證,常常遷延不愈、反復發(fā)作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胃脘痛主要是指上消化道疾病如反流性胃炎、胃炎、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臨床治療中常采用西醫(yī)治療,往往療效不良并且容易反復發(fā)作,我們采取半夏瀉心湯加減取得較為良好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06月至2012年01月治療的胃脘痛患者126例,入選患者均有反復發(fā)作大于3個月,以胃脘痛伴有反酸、噯氣、胃脘脹滿為主癥,所有病例均經纖維胃鏡、上消化道鋇透及影像學檢查,除外肝、膽、胰等部位疾病造成胃脘痛,將126例分為半夏瀉心湯組60例、基礎治療組60例,具體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例,%)
1.2 治療方法 基礎治療:口服奧美拉唑20 mg2次/d,嗎丁啉10 mg3次/d,硫糖鋁片3片3次/d,連續(xù)應用20 d為一療程。
半夏瀉心湯組:以半夏,黃芩,黃連,干姜,黨參,大棗,炙甘草為基本方,苔厚膩者加藿香、佩蘭,疼痛劇烈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反酸者加煅瓦楞子、烏賊骨,暖氣者加柴胡、香附,胃陰不足者加石斛、麥冬、沙參,大便干結腹實者加枳實、大黃,食滯者加厚樸、枳實、麥芽、神曲、焦山楂,大便稀溏者加白術、砂仁,久痛夾瘀加丹參、五靈脂,便血者加白芨、地榆炭。日一付水煎服,分兩次溫服,20 d為一療程。
1.3 臨床療效 痊愈:胃脘痛伴有反酸、噯氣、胃脘脹滿癥狀消失,并且隨訪半年未復發(fā),纖維胃鏡檢查原有病灶已經消失;顯效:胃脘痛伴有反酸、噯氣、胃脘脹滿癥狀減輕,并且隨訪半年內未減輕,纖維胃鏡檢查原有病灶減輕;無效:胃脘痛伴有反酸、噯氣、胃脘脹滿癥狀未改善,纖維胃鏡檢查原有病灶未改善。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A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對半夏瀉心湯組60例、基礎治療組60例進行隨訪6個月,依據臨床療效評定標準進行療效評價,并對總有效率進行比較,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統(tǒng)計并比較(例,%)
胃脘痛是臨床常見胃腸道疾病,可以多種病因如勞倦久病、七情內傷、飲食不節(jié)、六淫侵襲等因素,使得胃失和降,胃氣逆亂,氣機紊亂故見胃脘脹滿疼痛,病程遷延反復發(fā)作,致本病發(fā)至本虛標實,寒熱并見,脾胃虛弱,氣機壅塞,濕熱內蘊之病機[2]。
半夏瀉心湯主治“胃中虛,客氣上逆”之“痞”癥,出自漢代張仲景《傷寒論》[3],本方原治小柴胡湯證,誤用下劑,傷及中陰,加之外邪乘虛而入,而致心下痞、寒熱互結之證;半夏瀉心湯[4]由半夏、黃芩、黃連、干姜、甘草、大棗六味藥組成,方中半夏辛溫開結,降逆消痞,黃芩、黃連清熱燥濕解毒,干姜溫中祛寒,人參、甘草、大棗扶正補虛,屬寒熱并用,攻補兼施之方。
現代藥理研究黃芩、黃連具有對[5]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有顯著殺菌、抑菌作用;人參大棗內含有大量的多糖及維生素等,可以調節(jié)免疫,增強免疫了,調節(jié)內環(huán)境,促進臟器修復功能。
通過對兩組病例進行觀察,半夏瀉心湯組總有效率85.00%優(yōu)于基礎治療組總有效率61.66%,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總有效率比較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總之,在治療胃脘痛(上消化道疾病)時應用半夏瀉心湯進行合理加減,達到攻補兼施、寒熱并用,降逆消痞之功,促進疾病康復。
[1]陳紅.半夏瀉心湯治療胃脘痛的臨床體會.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10,19(22):187.
[2]張廣智.三香舒胃湯治療胃脘痛213例.甘肅中醫(yī),2010,23(2):1-52.
[3]秦立偉,劉桂英.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62例.光明中醫(yī),2010,25(12):2228-2229.
[4]李建偉.半夏瀉心湯合四逆散加減治療胃脘痛41例.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0,26(12):833.
[5]楊玉紅,張淑華.胃脘痛的辨證治療.中國醫(yī)藥導報,2009,6(10):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