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林
毛細支氣管炎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發于2~6個月嬰幼兒,患兒以喘憋及發作性喘憋加重為主要臨床特征,常并發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因而解除呼吸道阻塞、改善通氣及控制喘憋是治療患兒的關鍵[1]。目前因尚無特效治療方法,多采用對癥治療為主,但療效往往不甚理想。近年來筆者采用鹽酸氨溴索聯合復方異丙托溴胺霧化吸入治療小兒毛細支氣管炎,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9年7月至2012年4月于我院收治的毛細支氣管炎患兒70例,均無先天性心臟病及心功能不全等合并癥。隨機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5例,男38例,女32例,年齡2~6個月。兩組年齡、性別、病情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抗炎、吸氧、保持呼吸道暢通、止咳及解痙等常規綜合治療。對照組給予地塞米松2.5 mg+利巴韋林0.1 g+生理鹽水2 ml霧化吸入;治療組給予鹽酸氨溴索7.5 mg+復方異丙托溴銨1.25 ml+生理鹽水2 ml霧化吸入。兩組均2次/d。觀察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及癥狀改善情況。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治療7 d內咳嗽、喘憋、肺部哮鳴音及濕啰音消失;好轉:治療7 d咳嗽減輕、喘憋消失,氣促緩解、肺部哮鳴音及濕啰音減少;無效:治療7 d后咳嗽、喘憋、氣促、哮鳴音及濕啰音等癥狀、體征無明顯好轉。
2.1 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顯效26例,好轉7例,總有效率為94.29%;對照組顯效 18例,好轉 8例,總有效率為74.2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癥狀、體征消失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發熱、咳嗽、哮鳴音消失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表1。
表1 兩組癥狀消失及住院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癥狀消失及住院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咳嗽消失 氣促緩解 哮鳴音消失 發熱 住院時間對照組 35 6.40±1.53 4.13±1.35 4.62±1.58 3.06±1.17 7.64±2.35治療組 35 3.68±1.42# 2.84±1.16# 3.58±1.75# 2.14±1.13# 5.91±2.06#
毛細支氣管炎是嬰幼兒冬、春季節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發于2~6月嬰幼兒,常由呼吸道合胞病毒病毒感染引起,此外腺病毒、肺炎支原體、副流感病毒也可引起疾病的發生,其發病時主要臨床特征為呼吸困難、氣促及組織缺氧等。嬰幼兒因呼吸道較成人狹窄、血管豐富及缺乏彈力組織等使支撐作用較差,且黏液分泌不足致氣道干燥,纖毛運動較差使清除能力不足,因而易于感染的發生。當病原體侵入至患兒呼吸道以后,因其機體抵抗力較差,病原微生物不能被局限,炎癥向下蔓延至支氣管、毛細支氣管及肺泡,引起毛細支氣管上皮細胞壞死,淋巴細胞浸潤,黏膜下充血水腫,腺體增生及黏液分泌增多等,同時毛細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導致患兒通氣和換氣功能障礙,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重度喘憋、肺部哮鳴音,嚴重時可引起心力衰竭的發生[2]。因此在抗病毒治療的同時,及時有效的清除痰液,降低氣道高反應性,解除氣道的阻塞,改善通氣功能是提高臨床療效的關鍵。
復方異丙托溴胺含有沙丁胺醇和異丙托溴胺,沙丁胺醇為B2受體激動劑,可作用于交感神經,激活氣道平滑肌B2受體,舒張支氣管平滑肌,從而迅速緩解患兒氣道平滑肌的痙攣,改善肺通氣功能。異丙托溴胺可作用于副交感神經,抑制乙酰膽堿與支氣管平滑肌毒蕈堿受體,具有舒張支氣管平滑肌的功能[3]。鹽酸氨溴索是臨床廣泛應用的快速祛痰類藥物,與肺組織具有高度的親和性,可作用于氣道分泌細胞,降低痰液的粘度,減少呼吸道內黏痰的分泌,激活纖毛運動功能而促進黏液分泌物的排出,改善呼吸狀況,此外,鹽酸氨溴索還具有抗氧化、抑制炎癥介質的釋放及促進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等作用[4]。
本文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2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4.28%,其發熱、咳嗽、氣促、哮鳴音消失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且治療過程中未見明顯的藥物不良反應。因而,筆者認為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鹽酸氨溴索和復方異丙托溴胺霧化吸入治療小兒毛細支氣管炎,可改善患兒的癥狀,縮短療程,提高治愈率,值得推廣應用。
[1]孟玉菊,于維波.毛細支氣管炎96例臨床分析.臨床醫學,2012,32(6):96-97.
[2]齊軍龍.吸入布地奈德、鹽酸氨溴索佐治小兒毛細支氣管炎.臨床肺科雜志,2011,16(7):1105-1106.
[3]伍向濱.布地奈德和復方異丙托溴胺聯合霧化吸入佐治兒童毛細支氣管炎的療效觀察.中國當代醫藥,2012,19(20):53-54.
[4]許正香.鹽酸氨溴索與硫酸鎂輔助治療毛細支氣管炎療效觀察.兒科藥學雜志,2010,16(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