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慶瑞
妊娠期間,婦女的生理及心理變化常導致產婦在產后發生抑郁癥狀。抑郁癥的發病率為20.9%,而產后6周至產后6月的發病率高達30%[1]。研究表明,產后抑郁的發生與孕期的抑郁、焦慮有密切關系[2]。因此,為了減少產后抑郁的發生,本研究將我院登記的160名孕產婦隨機分成兩組,分別采取全程式健康教育及常規健康教育,以探討全程式健康教育用于產后抑郁患者的護理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我院登記的孕婦160人(入選病例均無神經系統及精神疾病,意識清醒),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干預組自產檢建卡時間起給予全程式健康教育,對照組自建卡時間起給予常規健康教育。
1.2 研究方法
1.2.1 教育方法與教育內容 ①教育方法:對照組自建卡之日起,每次孕期檢查及產后進行健康教育,要求產前產后至少各一次。干預組自孕3個月建卡后,定期按照產檢時間進行產檢及健康教育,要求孕期至少接受5次、產后至少3次健康教育。孕期健康教育采取一對一宣教方式為主,產檢候診室電視全天播放健康教育電教片,同時發放宣傳資料。產后以上門或電話的方式進行健康教育宣教。②教育內容:孕期根據妊娠生理性變化進行健康教育,使其明白妊娠的正常生理過程,同時進行心理輔導,消除孕婦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臨產前耐心解答產婦就正常分娩過程中的相關問題,解除患者對分娩的恐懼。分娩時采取一對一的陪護,增強產婦信心。由于初產婦缺乏育兒知識等,產后產婦因角色轉換等問題,心理變化最大,護理人員應就產婦角色轉換、飲食、運動等方面給予健康教育,及時發現產婦抑郁癥狀,給予心理支持。同時,在整個孕產期過程中,對孕產婦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教導其如何照顧好孕產婦,并給予心理關懷。
1.2.2 評價工具及評價標準 孕期抑郁評估采用HAD量表,產后抑郁評估采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HAD包括A、D 兩項,A 項代表焦慮,D項代表抑郁,以孕期HAD中D項≥8分為孕期抑郁的診斷標準。EPDS有10項內容(分別涉及心境、樂趣、自責、焦慮、恐懼、失眠、應付能力、悲傷、哭泣和自傷等),每項內容分4級評分(0~3分),共30分,9分為篩查產后抑郁的臨界值,總分合計≥13分者可結合既往史和臨床癥狀診斷為產后抑郁癥。
1.2.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卡方)檢驗。
2.1 失訪情況及實際參加統計分析人數 160名孕產婦中,共158人完成孕期隨訪,157人完成產后3 d隨訪,153人完成產后42 d隨訪,總失訪率為4.4%(7/160)。去除失訪人員,共153人參與統計分析,干預組74人,對照組79人。
2.2 一般情況分析 干預組年齡在22~29之間,平均年齡26歲,對照組年齡在21~30之間,平均年齡25歲,兩組年齡差距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兩組在文化程度、妊娠合并癥、經濟狀況、社會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2.3 孕期抑郁及產后抑郁癥狀的檢出率 干預組孕36周、產后3 d、產后42 d抑郁癥狀的檢出率分別為0、1.4%、1.4%。對照組抑郁癥狀檢出率分別為3.8%、2.5%、17.7%。詳見表1。兩組孕36周、產后3 d抑郁癥狀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產后42 d的抑郁癥狀檢出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孕36周、產后3 d、產后42 d抑郁癥狀檢出率(例,%)
本次研究顯示,干預組產后42 d的抑郁檢出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全程式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產后抑郁的發生率,與以往研究一致[3]。孕期抑郁癥狀檢出率干預組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樣本量較少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
婦女在懷孕和生產期間,伴隨生理、心理及環境等一系列變化,易產生精神衛生問題,其中產后抑郁癥是最常見的一種。產后抑郁可導致產婦情緒低落,干擾其正常的人際關系,甚至出現自傷、自殺,影響產婦的婚姻和家庭。嚴重的產后抑郁患者可因治療不及時發展為產后精神病。此外,有研究表明,產后抑郁患者體內的催乳素水平低于正常產婦,導致泌乳量較少,嚴重影響母乳喂養與母嬰關系的正常建立。因此,產后抑郁嚴重破壞母嬰的身心健康,關注孕產婦的心理問題,降低產后抑郁癥的發病率顯得尤為重要。
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對產后抑郁的預防有重大意義[4]。全程式健康教育可以使孕產婦得到更多的孕期保健知識,分多次進行,可針對孕產婦的不同心理階段給予輔導和支持,更能早期發現孕產婦的抑郁癥狀,以便積極治療;同時,全程式健康教育針對孕產婦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家屬做好生育的各方面準備,使孕產婦得到更多的關懷與照顧,預防產后抑郁。
[1]馮文.家庭護理干預對產后抑郁癥發病影響的研究.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7A):18-49.
[2]張榮蓮.產后抑郁癥發病因素的探討.中華婦產科雜志,1999,34(6):231-233.
[3]陳建英.全程式健康教育對產婦產后抑郁的影響.廣東醫學院學報,2008,26(4):457-458.
[4]何志毅.產母抑郁對母乳喂養的影響.實用婦產科雜志,2000,16(19):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