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瑞峰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多發病之一,其致殘率高、并且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體外反搏作為一種無創傷性輔助循環裝置應用于臨床,為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開辟了新的方法。我院采用體外反搏結合早期康復訓練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所致偏癱患者62例,療效明顯,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從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經CT、MRI或腦血管造影確診收治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62例,所有診斷都符合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患者病程在半個月至5年之內,神志清,均有不同程度偏身肢體功能障礙,肌力降低,步態不穩,生活不能自理。其中腦血栓形成后遺癥35例,腔隙性腦梗死8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9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10例。排除有嚴重并發癥、活動性腦出血、有嚴重的神經或肌肉骨骼疾病、未控制的高血壓(>170|110 mm Hg)等患者。62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對照組32例,男39例,女23例,年齡38~75歲,平均年齡(56.5±4.5)歲;治療前兩組在年齡、性別、病變性質、入院時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在常規藥物治療后,各種生命體證穩定,早期康復訓練的基礎上,72 h后開始體外反搏治療[1]。對照組給以常規藥物治療、康復訓練治療。
1.2.1 藥物治療 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復方丹參液、脈絡寧、甘露醇靜脈點滴,1次/d,10d為1療程;口服銀杏葉片、腦益嗪片等抗栓藥物,以改善腦循環。
1.2.2 康復訓練治療 患者入院后生命體征穩定即可進行康復訓練治療。主要采用中西醫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法,西醫運用現代醫學的pt、ot、st等康復訓練方法;中醫運用傳統醫學的針灸、推拿、中藥、理療、穴位注射等方法;同時借助康復訓練器材指導患者進行肌力增強訓練和運動協調性訓練;配合進行心理輔導,提高患者自信心以及康復訓練的積極性。以上訓練1次/d,每次30~45 min,同時指導患者家屬協助患者在病房或者家庭進行訓練。
1.2.3 體外反搏治療 采用重慶普施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p-ECp|TⅠ型體外反搏裝置,四肢加臀部序貫式正壓反搏,氣囊充氣壓力為0.4~0.45 kg/cm2,同時耳垂脈搏波監測,所得反搏波超過扣擊波幅度的20%以上。1次/d,每次1 h,10 d為1療程。
1.3 評價標準 兩組患者都在治療前和治療30 d后分別進行評分,評分由康復科組織神經內科同一醫師進行。
1.3.1 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NFI) 采用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會議制定的評分辦法。內容包括:意識水平、站立平衡功能、言語、上下肢肌力、肌張力、步行能力等[2]。
1.3.2 簡式運動功能評分(FMA) 100為正常;<50分為嚴重運動障礙;50~84分為明顯運動功能障礙;85~95分為中度運動功能障礙;96~99分為輕度運動功能障礙[3]
1.3.3 ADL采用修定的MBI評定 100分為正常;10~20分為極嚴重功能缺陷;21~45分為嚴重功能缺陷;46~75為中度功能缺陷;76~95為輕度功能缺陷[3]。
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30 d后,NFI、FMA、MBI評分自身比較見表1。治療30 d后兩組比較:NFI-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FMA-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MBI-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綜上所述,治療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
表1 治療前后兩組,NFI、FMA、MBI評分自身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NFI、FMA、MBI評分自身比較(±s)
組別 例數NFI FMA MBI治療組 治療前30 27.9±6.4 15.5±9.7 12.7±8.9治療后 9.3±5.0 55.2±23.5 55.3±33.6對照組 治療前 32 27.6±7.8 16.1±9.9 18.5±14.6治療后11.9±8.0 40.9±28.4 39.6±23.9
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腦動脈粥樣硬化,局部腦組織處于缺血、缺氧代謝,造成血栓形成和腦栓塞所引起的閉塞、壞死、軟化等病變。有實驗證明,體外反搏能使主動脈舒張壓提高>80%[4]。這是因為體外反搏時舒張期氣囊序貫式加壓于四肢,迫使血液返回主動脈,以提高主動脈舒張壓,腦供血動脈舒張壓也隨之增高。同時體外反搏可增加回心血量及心輸出量,使腦組織不僅在收縮期,而且在舒張期都得到較多的血供,從而改善腦組織缺氧,促進腦組織功能的恢復。此外體外反搏時,血液壓強及血流切變速度增加,血粘度下降,這對改善腦梗死區血液循環也起著重要作用,也是體外反搏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基本原理[1]。
大腦的可塑性理論和功能重組是康復訓練的基礎,在適宜條件下部分神經元可再生。癱瘓肢體反復進行隨意運動訓練,可以引起與這個動作有關的神經回路的變化。接受訓練的肢體在皮層的支配區域也會增大。傳導興奮的神經回路傳遞效率明顯提高。因此康復訓練有利于新的神經回路運動程序的建立,從而改善運動功能[5]。
總之體外反搏結合康復訓練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二者相互促進,可明顯改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功能障礙,更大程度地改善患者運動功能,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回歸社會。這種方法具有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無損傷、禁忌證少、無副作用、療效好等特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李秀珍,陳沛源,張英謙,等.體外反搏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機理.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1,6:15.
[2]陳清唐.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中華神經外科雜志,1996,29:381-382.
[3]繆鴻石,朱鏞連.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24.
[4]鄭振生.四肢序貫式正壓反搏裝置設計及工作原理.中華醫學雜志,1981,61:106.
[5]劉麥仙,盧紅,劉喜梅,等.體外反搏結合早期康復治療腦梗死偏癱的療效觀察.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3,3: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