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貝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組以慢性血葡萄糖(簡稱血糖)水平增高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1]。近10年來,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僅次于腫瘤、心血管病之后的第三大危害人民健康的終身性疾病。但大多數糖尿病患者往往在需要胰島素治療或出現并發癥時才住院治療,而出院后,因患者及家屬的糖尿病知識缺乏影響其繼續治療的依從性,導致治療中斷,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因此,探索適合于醫院、家庭、社區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已成為糖尿病治療的重要課題。良好的健康教育可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從而有效的防止和延緩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將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間在我院內分泌科住院并經OGGT實驗確診為糖尿病的85例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隨機將患者分干預組42例和對照組43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及臨床表現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入院后兩組同時遵醫囑給予治療及常規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在患者住院后第一天,由患者或家屬填寫相關問卷進行調查,第二天發給患者和家屬由研究者設計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冊》,并對手冊內容進行講解和示范,針對每一位患者的特點進行心理、飲食、藥物、運動等方面的個體化健康指導,直至患者和家屬理解為止。出院前一天對患者再次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指導,強化鞏固患者接受的知識。給患者發放“糖尿病日記”指導患者如何在家進行飲食、用藥、運動、血糖監測并詳細記錄。同時告知患者,可以隨時打電話向研究者進行咨詢。出院后每周兩次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繼續根據教育手冊內容對患者進行指導。六個月后回醫院隨訪,再次填寫相關問卷。
1.3 教育內容 心理指導:糖尿病是終身性疾病,患者一般心理負擔較重。而在糖尿病的治療、血糖控制、并發癥的預防過程中,情緒因素往往起著重要作用。通過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動態,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讓患者堅信糖尿病雖然不能根治,但積極配合堅持飲食、運動、藥物治療,保持血糖平穩,是可以享受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工作和同等的壽命的。鼓勵患者參加病區組織的糖尿病協會活動,和病友交流飲食、運動鍛煉及血糖控制等方面的經驗和教訓。
飲食指導:為患者介紹糖尿病飲食的內容及堅持該飲食的重要性,教會患者及家屬常見食物熱量的計算方法,并根據患者身高體重計算總熱量。指導患者進食低鹽、低脂肪的糖尿病飲食,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熱量占總熱量的50%,脂肪的熱量不超過總熱量的30%。提倡食用纖維含量較多的食物,如糙米、蔬菜等,鼓勵患者做到定時定量定餐。了解常見食物的升糖指數,囑患者少食或盡量不進食升糖指數高的稀飯。
藥物指導:對口服降糖藥治療的患者,指導其掌握正確的服藥時間,注意藥物作用的持續時間和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對有條件者,可幫助選擇血糖儀,并教會其正確的使用方法,對所測血糖值做好記錄,以了解血糖波動范圍,防止低血糖和酮癥酸中毒的發生。對注射胰島素的患者,教會其自我注射的方法,掌握注射時間,選擇合適的注射部位,經常輪換注射部位,正確計算注射量,避免低血糖發生,并教會患者低血糖發生時的癥狀表現和自救方法。囑咐患者不要隨意增減藥物劑量,更不可隨意停藥[2]。指導患者在治療中加強參與意識,以獲得自我護理、自我管理的能力。
運動指導:根據患者病情發展程度的不同,指導其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極拳、保健操、球類等。制定合理的運動計劃,使患者樂于接受并持之以恒。同時囑咐患者運動前測量血糖,若血糖過高或過低則不宜進行運動。
1.4 評價方法 治療依從性的評價標準: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于隨訪結束時進行評估。
①是否遵醫囑治療。②是否按時服藥。③是否合理膳食。④是否保持積極態度。⑤是否進行運動鍛煉⑥是否按時監測血糖
1.5 統計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并做χ2檢驗,以P<0.05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依從性比較
對于糖尿病患者,設計一個適合患者需要的個體化健康教育方案是至關重要的,本研究采用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模式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指導,這種模式突破了傳統的護理模式,根據不同個體制定具有個性化的健康教育計劃,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健康教育方案,拓展了護理服務的范疇,增進了醫患之間的溝通和信任,增加了糖尿病患者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通過對糖尿病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樹立正確對待疾病的態度,深入了解糖尿病知識,改正不良習慣,保持樂觀情緒,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通過強化教育、控制飲食、減輕體重、適當運動等途徑使大部分糖尿病患者血糖達標,癥狀明顯改善,取得良好的干預效果。因此,患者在得知患糖尿病的那一天就應該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并堅持下去。
本研究表明,對糖尿病患者實施健康教育不僅能夠幫助患者血糖達標,同時也能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有效預防和延緩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第7版.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2] 孟明霞.社區糖尿病人群的健康宣教分析.中國健康月刊,2011,1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