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曦臨 劉 利 (東南大學情報科技研究所 江蘇 南京 210096)
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處于當代科技發展的前沿和先導領域,其發展模式體現出一種“以創新為中心”的新模式,即將知識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知識擴散與創新為主導。這一點有別于傳統制造業,因此戰略性新興產業從本質上講都是知識密集型產業。對于知識密集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而言,僅僅依賴產業集群內的知識,很容易使集群中的企業因脫離知識前沿而被“鎖定”在舊的技術范式里,從而成為缺乏創新活力的“技術孤島”。不僅如此,知識在產業集群內部的流動和擴散也不是自由和均勻的,大企業與小企業之間存在知識交流與擴散上的阻礙及差異。通過信息資源保障體系的運作來支持和促進創新活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國家創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2年,Elisa Giuliani提出了集群“知識守門人”(Knowledge Gate-Keepers)的概念,認為集群中“弱知識吸收能力企業”通常不能直接獲取集群外部知識,而是通過“強知識吸收能力企業”將集群外部獲取的復雜、高度編碼的知識,轉化為情景化和便于理解的形式,擴散到“弱知識吸收能力企業”,因此“強知識吸收能力企業”在集群中扮演了“知識守門人”的角色[1]。可見,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來說,為了增進集群獲取外部知識的有效性,信息資源保障體系建設的立足點應從“整體的保有和保障”轉向“有針對性的流動和擴散”,通過將現有的信息資源的增量和存量重新配置和整合,有針對性地重點保障“強知識吸收能力企業”,促進整個集群吸收外部知識,以此來促進產業發展和知識創新。
在國家信息資源保障體系建設方面,芬蘭是最早將國家創新系統納入科技發展體系的國家之一。目前,芬蘭已建立起一個發達成熟的開放式國家創新系統(National Open Innovation System,簡稱NOSI),各大科技園、高校及政府相關部門在NOSI的領導下從知識與技術轉移層面共同擔負創新成果轉移、推廣和商業化應用的重任,促進產學研之間的密切合作。在信息資源配置保障方面,芬蘭政府從國家創新系統中的信息流動機理出發,圍繞創新主體信息需求分析、信息資源開發、信息服務與信息資源應用這一信息流,形成以多元投入、動態分布和集成配置為主體的綜合化信息資源配置機制體系,其成效顯著。
在產業信息資源保障體系建設方面,我國與歐美相比還有較大距離。國內的三大信息資源保障體系——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CALIS,1999年)項目、“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簡稱NSTL,2000年)和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Chinese Science Digital Library,簡稱CSDL,2002年)實現了從單個圖書館的藏書保障發展到以聯合目錄為平臺整合各單個圖書館獨立館藏,進而跨越傳統圖書館行業邊界形成聯合文獻信息資源的保障體系。但是迄今為止,這些信息資源保障體系的視野和出發點主要還是著眼于一個特定系統和特定范圍的整體保障能力,以面向“完整學科拼圖”為目標,按照學科構成、學科分類,保證各個學科的信息資源達到相對完整和數字化。在建設信息資源保障體系的過程中,政府的主導作用過于強勢,不少地區、部門甚至出現了政府包辦的現象。信息資源保障系統的建設不面向市場的直接需求,缺乏市場競爭能力,其運行管理也缺乏活力,實際效益不明顯。近10年始終缺乏對信息用戶和相關社會因素的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往往與實際需求和信息實踐脫節,忽視信息資源保障體系應面向現實問題和社會需求。
信息服務社會化不僅是國家對高校圖書館提出的要求,也是社會要求高校圖書館對外界開放的呼聲,更是高校圖書館拓展服務空間、謀求自身發展的需要。
高校圖書館在社會化信息服務的探索中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其一,如何平衡為學校服務和為社會服務的關系。高校圖書館的經費保障來自于學校,因此為學校的教學科研服務是其本職,如何在做好本職的前提下探索為市場需求、產業創新發展服務的模式是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其二,每一個高校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建設從總體上講都是為其本校科研、教學發展服務的,無論是在信息資源保障的學科領域還是在資源內容建設、服務內涵等方面,都是圍繞學校的學科特點,帶有明確的教學科研特色,因此如果面向社會或產業服務,可能存在力不從心的問題。面對上述兩方面問題,“圖書館聯盟”將會是一個有能力達成并實現圖書館社會化服務,且與高校學科信息資源保障之間形成平衡的一個中介性機構。
國際上有影響的專業性、地區性乃至全球性的圖書館聯盟有近30個,如美國的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atalog,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環太平洋數字圖書館聯盟(Pacific Rim Digital Library Alliance,簡稱PRDLA)、德國柏林暨勃蘭登堡州區內圖書館聯網組織(Kooperativer Bibliotheksverbund Berlin-Brandenburg,簡稱KOBV)等。相比國內,國外圖書館聯盟更重視投入產出效益,重視與服務對象的互動,重視對社會發展的貢獻。其聯盟管理機制更多體現了市場化,如德國地區性圖書館聯盟信息資源共享模式[2]、法國的圖書館聯盟以貸款方式籌集共建共享經費的方式都是成功的經驗[3]。在對圖書館聯盟運行機制的研究中,近年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組建公司制的聯盟”[4],其中著名的OCLC就是公司制聯盟的典范。OCLC是不以營利為目的、提供計算機圖書館服務的會員制研究組織,屬于非營利性組織。OCLC的功能雖然定位在公眾服務、業界服務、圖書館學研究等方面,但其運行則基本是按照“公司模式”進行的,資金來源于商業運作,主要通過為成員館提供服務、學術研究、業務培訓等收取的費用來保證自身的運轉,并非沒有盈利,只不過OCLC的運營不以獲取利潤為目的,而以追求圖書館界的共同發展為其宗旨和目標[5]。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圖書館聯盟如何實現與市場機制的契合,面向不同的社會需求,探索以學術圖書館及情報機構為基礎的信息資源保障體系是當務之急。
基于這一認識,筆者認為首先應轉變現有圖情聯盟的角色定位,由政府主導轉向由非營利性的公司主導,建立起“非營利性圖情聯盟”;其次,利用“非營利性圖情聯盟”的中介(Agent)性,聯通學術圖書館、情報所等信息資源保障機構,建立起一個企業信息需求、高校科研成果展示、學科信息資源相結合的信息服務平臺;再次,通過盤活各高校圖書館的學術信息資源和學科館員服務群體,形成服務合力,使信息資源保障和信息服務真正服務于科研和智力密集型產業的創新、創造性活動;最終,實現產學研合作,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進程。
“非營利性圖情聯盟”既具有非營利性組織的公益服務特點,同時又具有公司聯盟的運營模式。這一“復合運行機制”一方面可以解決上文所述高校圖書館在社會化信息服務中存在的兩大主要問題,支持信息資源服務于社會,支撐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和產業創新活動;另一方面也可以支持“非營利性圖情聯盟”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以南京市江寧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簡稱江寧高新園,原名南京江寧科學園,2012年更為現名)為例,園區地處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包含了南京軟件園、中國無線谷、智電谷、生命科學創新園等以高新技術為主導,以電子、生命科學、汽車、新材料為主體的南京新型工業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同時,南京是國內高校云集且學科門類最為齊全的地區。在信息資源保障和服務方面,江蘇省高等學校文獻信息保障系統 (Jiangsu Academic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JALIS)是國內最具規模的高校圖書館區域性信息資源共享體系之一,已建成覆蓋江蘇主要城市、覆蓋文理工農教育等學科門類的文獻信息服務網和地區文獻服務中心,基本實現了省內高校信息資源共建、整合和共享。筆者以南京高校(江寧地區)圖書館聯合體和南京江寧高新園為例,探討“非營利性圖情聯盟”與產業聯盟的可行性與發展路徑。
2007年10月,南京高校(江寧地區)圖書館聯合體成立,該聯合體由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河海大學、南京醫科大學、中國藥科大學、金陵科技學院6所高校的圖書館發起成立,其宗旨是創造與享受區域合作的成果,整合資源,互惠互利,促進資源(文獻信息、人才、技術和經驗)的共建、共知和共享,為地區經濟和文化發展做貢獻。南京高校(江寧地區)圖書館聯合體的藏書總量在1236萬冊以上。目前,該聯合體已成立4個子項目任務中心,即聯合體門戶網站建設中心、文獻資源建設協調和原文傳遞中心、參考咨詢與培訓中心和館際互借中心及“南京高校(江寧地區)數字圖書館”門戶網站,實現了成員館間的館藏揭示[6]。
南京高校(江寧地區)圖書館聯合體的優勢不僅體現在信息資源上,也體現在信息服務能力方面,具體來說就是學科服務所覆蓋的學科領域比較廣,學科館員的水平以及相關的軟硬件水平較高。目前,由東南大學圖書館牽頭組織的“南京高校(江寧地區)文獻資源共享服務”JALIS三期建設項目,已經開始嘗試將文獻資源共享服務延伸至駐江寧的企事業單位。
有著“南京硅谷”之稱的江寧高新園,其建設目標是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提高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和產業整合的能力,形成由生命科學、高端制造和現代服務業構建的現代產業體系[7]。特別是2012年1月,國家科技部、教育部與江蘇省簽訂合作協議,將江寧高新園作為兩部一省共建的三大新興產業創新基地之一;2012年6月,以建設新一代無線通信與網絡創新基地和產業高地為使命的中國江寧無線谷(未來網絡谷)開園,12月全國首個智能電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首個未來網絡產業聯盟相繼在江寧成立。南京通信國家技術實驗室、中國(南京)未來網絡產業創新中心、中科院南京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研發中心3個核心創新平臺已經開始運作,旨在搶占通信與網絡產業技術制高點和價值鏈高端環節。到2015年,江寧高新園將集聚科技型企業400余家,實現產業規模1000億元,形成由生命科學、高端智造和現代服務業構建起的現代產業體系[8]。
通過調研發現,對于江寧高新園的企業而言,他們普遍需要有針對性、前瞻性、智能性的信息資源保障與決策支持,其所需信息資源主要包括以下類型:①新產品研發所需的學科專業信息。這類信息的需求在南京的電子、通訊、機械、塑料、醫藥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等企業顯得尤為突出。②專利信息、標準信息和技術報告。高新技術企業是技術和知識密集的場所, 技術進步是增強企業競爭力的主要途徑,因此企業需要及時追蹤和掌握有關專利、標準及有關本行業的科研發展、技術進步信息。③市場信息和政府政策信息。宏觀信息對于高新企業的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包括宏觀經濟分析、國家政策走向、社會經濟環境信息,特別是政策法規這類企業賴以生存發展的指南和經營活動的行業準則。同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對市場信息的需求也是迫切的。④行業和競爭對手信息。全球行業發展現狀、國內行業走勢、行業發展趨勢及關聯行業走勢等信息可以幫助一個企業在分析自身所處行業的發展階段及如何在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提供充分的指導。及時了解競爭對手動向, 分析競爭格局對于企業來說已成為應對競爭的關鍵信息。
雖然企業需要上述類型信息,企業員工個體也有需求,但對于江寧地區的多數企業來講,其機構內部并沒有單獨設置信息或情報部門來對企業的技術信息需求進行收集和分析。而同處一地的南京高校(江寧地區)圖書館聯合體目前的信息資源儲備和信息服務能力可以輻射到這些對口的高新企業,服務并滿足于這些企事業的信息需求,形成對口的知識服務。以“江寧地區高校圖書館聯合體”為代表的“非營利性圖情聯盟”完全可以發揮自己在信息資源和信息服務方面的優勢,面向企業的現實信息需求,為產學研相結合的戰略性信息企業特別是“強知識吸收能力企業”提供信息保障和知識服務。
筆者所提出的“非營利性圖情聯盟”模式,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虛擬嵌入式的信息服務模式。“非營利性圖情聯盟”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是聯盟信息資源保障和信息服務網絡中的一個節點,各個成員來自具有豐富學科資源和服務能力的高校圖書館及相關的情報機構,通過“非營利性圖情聯盟”的“中介管理”形成面向不同的產業或行業需求的項目服務組,并通過網絡信息服務平臺搭建虛擬服務空間,有針對性地為企業用戶承擔起情報咨詢和知識推送的任務,如圖1所示。

圖1 “非營利性圖情聯盟”的管理運行模式
在這一產學研合作的進程中,“非營利性圖情聯盟”的管理機構扮演了Agent的角色,承擔高校圖書館及相關情報機構與高新企業之間的中介和銜接,一方面負責了解社會及企業用戶的信息需求和任務接洽;另一方面負責“非營利性圖情聯盟”各工作成員的組織安排、任務分工,工作進度控制、財務結算及質量的監督。所有參與信息檢索、參考咨詢、信息用戶培訓等工作的項目組成員的工作性質類似于兼職,形成能夠完成復雜多樣、個性化、特色化任務的靈活機制。而其管理與協調,特別是面向市場的需求獲取和服務反饋,均由“非營利性圖情聯盟”管理機構負責。從而,在保持相對穩定的組織結構的前提下,保證常規業務的有效開展。
“非營利性圖情聯盟”開展情報服務的路徑主要體現在信息服務平臺的架構上。通過建立一個企業信息需求和科研成果展示、學科信息資源及情報服務交易相結合的網絡信息服務平臺,使之成為企業進行信息查找、獲取和咨詢的門戶,并依托這一服務平臺,開展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的信息服務,如圖2所示。

圖2 “非營利性圖情聯盟”情報服務平臺的架構
依托于圖情聯盟信息服務平臺,一方面,各高校圖書館可以面向企業的現實信息需求,及時發布與企業信息需求相關的學科信息、已有的專利技術和高校最新的科研成果信息;有針對性地為“強知識吸收能力企業”服務,為科研轉化提供信息保障和知識服務支持。另一方面,企業通過虛擬的工作空間(信息服務平臺),可以在不安裝任何軟、硬件的情況下共享圖書館聯盟中各個高校的學科信息資源和科技成果信息以及不同專業學科館員的情報服務。同時,通過采用用戶建模技術,包括手工定制建模、示例用戶建模和自動用戶建模等,在“公司制圖情聯盟”服務平臺自定義其需求主題或競爭對手,通過強大的個性化設定功能,使企業得以在第一時間獲取有關競爭對手及相關行業的動態,并保存在該企業用戶的機構知識庫中,從而形成一個以該企業為主體的有關本行業信息、合作伙伴信息和競爭情報的客戶機構數據庫。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探索高等學校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形成協調合作的有效機制,提高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能力[9]。在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就是形成面向企業的信息資源保障體系,特別是促進“強知識吸收能力企業”的信息資源保障體系,架構起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信息服務體系。
“非營利性圖情聯盟”作為中介,可以實現區域圖書館聯盟信息資源、信息服務項目、院校科研成果和企業用戶需求的聯結。“非營利性圖情聯盟”探索的正是產業聯盟的發展路徑,這也將會是信息資源建設和管理領域未來研究的一個方向。
[1]于 洋.集群“知識守門人”問題的重新研究[D].浙江財經學院,2011:1-3.
[2]孫 瑾.面向服務的(SOA)數字圖書館[J].圖書館雜志,2007(5):52-55.
[3]朱前東,高 波.德國的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模式[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8(5):43-48.
[4]孔蘭蘭,高 波.法國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共享模式[J].圖書情報工作,2010(21):58-61.
[5]陳麗納,熊 靜.圖書館聯盟運作模式的發展趨勢:公司制聯盟和策略聯盟[J].情報資料工作,2008(1):82-85,91.
[6]薩 蕾,梁蕙瑋,尹銘莉.國內外大型圖書館聯盟建設比較研究: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與OCLC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12(12):78-84.
[7]“南京高校(江寧地區)數字圖書館”統一門戶[EB/OL].[2013-02-25].http://njal-jn.seu.edu.cn/.
[8]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南京江寧高新技術產業園建設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的若干意見(編號:012947031 /2012-00984)[EB/OL].[2013-04-17].http://www.nanjing.gov.cn/zwgk/xxgk/zxgx/201212/t20121214_1122355787.htm.
[9]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3-02-25].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