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龍,萬書平,周會霞,蔣艷榮
麝香保心丸可以調節動脈粥樣硬化、改善血管內皮功能、促進新生血管生成、直接擴張冠狀動脈,可以緩解心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胸痛和胸悶癥狀,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功能,改善婦女絕經后綜合征癥狀[1]。推測麝香保心丸除了以上幾項明確的作用機制外,對于心血管系統可能還存在其他方面的作用機制。麝香保心丸對血小板聚集的影響尚未見報道,本課題對此方面進行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病例入選及排除標準 ①入選標準:病例選擇按照國際心臟病學會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穩定型心絞痛診斷標準。②標準:排除外傷、感染、惡性腫瘤、血液病、結締組織病及腎臟病患者,排除近一月內應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及肝素患者。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獲得了患者和家屬的知情同意。
1.2 臨床分組 選擇2011年1月—2012年6月天門市第一醫院門診和住院的90例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男性46例,女性44例,年齡(61.8±10.2)歲。按照隨機原則分為阿司匹林組和麝香保心丸加阿司匹林組,每組45例。
1.3 用藥方法 阿司匹林組(單用組)服用阿司匹林(德國拜耳公司生產,每粒100mg)100mg,每日一次。麝香保心丸加阿司匹林組(聯用組)服用麝香保心丸2粒,每日3次;阿司匹林100 mg,每日一次。兩組病例均同時服用倍他樂克、單硝酸異山梨酯及他汀類藥物。
1.4 檢測指標及方法 所有入選病例即刻及服藥一月后采集外周靜脈血液測量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血小板聚集率測定以ADP為誘導劑,血小板活化因子測定采用化學比色法測定。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研究對象臨床特征 兩組病例年齡、性別、既往高血壓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癥病史比較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前兩組病例患者年齡、性別、血壓、血糖、總膽固醇、三酰甘油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2.2 兩組用藥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變化 兩組用藥前血小板聚集率無統計學意義;治療一月后與基線水平相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用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明顯,與單用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2.3 兩組用藥前后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變化 單用組及聯用組用藥前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治療后與基線水平相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聯用組下降明顯,與單用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活化因子變化(±s)

表2 兩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活化因子變化(±s)
組別 n 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活化因子nmol/L 45 47.54±12.56 40.86±11.74給藥后30d 45 35.47±9.081) 27.65±9.841)聯用組 給藥前 45 48.98±12.71 41.33±12.09給藥后30d 45 21.38±7.531)2) 12.22±7.861)2)與同組給藥前比較,1)P<0.05;與單用組治療后比較,2)P<單用組 給藥前0.05
2.4 兩組30d內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發癥 隨訪觀察了所有病例30d內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無急性心肌梗死發生,聯用組心絞痛心絞痛均得到較好控制,單用組有3例有不同程度胸痛發作,兩組均未見出血并發癥發生。
血小板聚集率是反映血小板糖蛋白通過纖維蛋白原與另一血小板膜糖蛋白結合的聚集能力,是反映血小板聚集的有用指標。血小板活化因子能作用于各種細胞和組織,在內膜損傷后血小板活化因子增多,促進血小板在該處黏附、聚集,使血栓素A2、血管緊張素Ⅱ、激肽、氧自由基產生增多,一氧化氮合酶、抗凝血酶Ⅲ及前列環素合成酶活性降低,一氧化氮、前列環素降解增加,加速凝血過程[2]。血小板聚集率與血小板活化因子同時檢測可以較好反映體內血小板聚集情況。
本研究顯示,單用組與聯合組均能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因子,聯用組降低更為明顯(P<0.05)。麝香保心丸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且無出血并發癥發生,推測其治療穩定型心絞痛的良好療效可能與其抗血小板聚集也有一定關系。
考慮到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本研究未單獨設置單用麝香保心丸組,尚無法直接比較麝香保心丸與阿司匹林之間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且實驗樣本偏少,病種僅限于穩定型心絞痛,可能存在抽樣誤差,結果需更多的臨床試驗進一步證實。
[1]羅心平,范海明,范維琥,等.麝香保心丸的基礎與臨床[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22:718-720.
[2]賈雪芹,董晨明,秦靜,等.冠心病急性期凝血與纖溶參數的變化及其藥物干預效果評價[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12,24: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