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佳,王 紅,宋清揚,王潤霞,任劍羽,楊 波,付曉華
腦卒中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卒中后常并發情感障礙。國外研究發現腦卒中患者的抑郁發生率為40.1%[1],我國發生率為34.2%[2]。在卒中患者的治療和康復中,早期識別和治療卒中后抑郁非常重要[3]。根據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病機制,其治療應包括藥物控制、認知-行為治療、音樂治療、中醫針刺療法、經顱電磁刺激療法、電休克等[4]。重復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為卒中后抑郁的無創治療探索對臨床工作有一定意義。
1.1 臨床資料 選取在北京市隆福醫院神經內科2008年8月—2010年2月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100例,均為卒中發病后7d內入院,隨機分為Ⅰ組(重復經顱磁刺激配合藥物治療組),Ⅱ組(單純藥物治療組)。Ⅰ組患者50例,男性39例,女性11例;年齡40歲~84歲(64.62±11.45歲)。Ⅱ組患者50例,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齡39歲~82歲(66.50±11.09歲)。
1.2 入組條件 ①頸內動脈系統的腦梗死;②首次發病或既往發病后無遺留癥狀;③均符合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診斷標準,并經MRI或CT證實;④既往無癲癇、精神疾病、腦外傷、嚴重心臟病史;⑤神志清醒,無明顯失語及理解障礙。經神經內科專業醫生評定符合CCMD-3抑郁狀態診斷標準。患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條件 ①腦出血、進展性卒中。顱內感染、顱內腫瘤。②出現癲癇或意識障礙。③心(心功能三級以上)、肺(呼吸衰竭)、腎(腎功能不全尿毒癥期)嚴重的功能障礙。④體內有金屬物(如心臟起搏器及金屬支架)。⑤孕婦及兒童。
1.4 試驗方案 采用隨機對照試驗方案,將確診的10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隨機分成兩組。I組于發病后第8天開始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治療使用頻率為1Hz,強度為90%運動閾值刺激雙側前額部,每側刺激30次為1個序列,每日一個序列,連續治療14d。兩組患者均從發病后第8天起單純服用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10.5mg),早晨1片(不再加用其他抗抑郁藥物治療)。兩組患者分別于患病后第7天和第21天以漢密爾頓抑郁測評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17項)、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
1.5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按照《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處理的建議》原則執行。
1.6 觀察指標 HAMD、SDS評定在患者情緒穩定時,由經培訓且不知受試者分組信息的神經科醫師評定。
1.7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觀察患者無頭痛、聽力障礙及癲癇發作等不良反應。治療前后均進行心電圖、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水電解質及血糖等檢查。
1.8 統計學處理 采取SPSS 13.0分析,經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非參數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1 兩組患者HAMD、SDS評分 兩組患者HAMD、SDS評分治療后較治療前降低(P<0.01)。兩組發病后第7天HAMD、SDS,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發病后第21天HAMD、SDS評分,Ⅰ組分值較Ⅱ組分值低(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HAMD、SDS評分(±s)分

表1 兩組患者HAMD、SDS評分(±s)分
組別 HAMD發病后7d 治療后21d SDS發病后7d 治療后21dⅠ組 30.91±4.46 19.78±3.33 55.18±5.79 26.56±4.15Ⅱ組 30.76±4.43 21.22±3.28 55.28±5.82 31.65±4.91 t值 0.163 2.444 0.097 6.09 P 0.872 0.018 0.923 0
2.2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有12例患者在開始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的前3d主訴頭疼,表現為緊張性頭痛。其中8例患者在休息后于第2天頭疼癥狀完全緩解。另外4例休息后亦感不適,復查頭顱CT未發現腦出血,予對乙酰基酚服用后好轉。所有患者均未出現癲癇及聽力障礙等嚴重不良反應。參加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的患者均完成14d的治療。治療前后行心電圖、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水電解質及血糖等檢查均無明顯異常。
卒中后抑郁不僅會加重患者精神痛苦,直接影響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康復及生活質量[5]。對腦卒中后抑郁、積極干預是非常必要的[6]。卒中后抑郁可明顯增加卒中患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7]。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SSRIs類藥物,但是這類藥物起效時間在(2~4)周以上,起效慢影響患者的早期康復治療。黛力新是由三氟噻噸和四甲蒽丙胺兩種成分組成,這兩個成分在治療上有很好的協同效應,而在副作用方面則有拮抗效應。黛力新能有效抗抑郁、抗焦慮,起到雙向調節的作用。對于腦器質性情感障礙可在短期內改善患者軀體癥狀,不產生成癮、耐藥、嗜睡等副作用。本試驗結果提示患者單獨口服此藥效果明顯。但是此次研究病例數較少,沒有設不同藥物及不同劑量的對照組,故無其他藥物治療效果比較。對于卒中后抑郁治療的最優化藥物及劑量有待更多的臨床證據證實。
重復經顱磁刺激是近年來用于改善大腦皮層功能的技術。將特殊的短波電磁放在患者的頭皮,強度與MRI相當,但更集中,這種磁脈沖向MRI一樣容易穿過顱骨,但由于是短脈沖,故不是靜止場[8]。試驗結果采用低頻率TMS(1Hz)可降低腦活動,高頻率(5Hz)可增加腦活動[9]。對于精神科一些藥物難治性抑郁癥效果明顯[9-11]。卒中后抑郁從病因學上區別于內源性抑郁,但機制均為皮層活動的反應,在以往的藥物治療學上兩者存在一致性。但卒中后抑郁發病率明顯高于內源性抑郁,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用于卒中后抑郁及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的治療效果肯定[12,13]。但是對于使用時間、位置、頻率、強度均無明確意見。此次研究認為頻率為1Hz,強度為90%運動閾值的重復經顱磁刺激可改善急性前循環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癥狀。在患者病情穩定后可盡早開始治療。但是此次研究由于病例數較少沒有對卒中的嚴重程度進行分層,亦沒有對重復經顱磁刺激的刺激頻率及強度進行分層研究。故對于卒中后抑郁治療的最優化頻率及強度有待更多的臨床證據證實。
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后有報道出現頭痛、頭部不適、聽力障礙、耳鳴等。少數學者報道可誘發癲癇發作,但其刺激頻率多在(10~25)Hz,刺激強度均在閾強度以上[19]。本實驗治療中有12例患者出現頭疼,表現為緊張性頭痛,但是在休息后或予對乙酰基酚服用后好轉。重復經顱磁刺激對改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癥狀有一定的效果。
[1]Kauhanen M,Korpelainen JT,Hiltunen P,etal.Post-stroke depression correlate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neurological deficiency[J].Stroke,1999,30:1875.
[2]龍潔,劉永珍,蔡焯基,等.卒中后抑郁狀態的發生率及相關因素研究[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1,34:145.
[3]謝瑞滿.老年期腦卒中后抗抑郁藥物治療進展[J].世界臨床藥物,2005,26(9):533-536.
[4]Nichol CR,Lincoln NB,Muncaster K,etal.Cognition post-stroke depression[J].Br J Clin Psychol,2002,41(3):221-231.
[5]呂文國,王剛,朱鏞連.腦卒中后抑郁對卒中偏癱病人步行能力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3,18(8):497-498.
[6]吳天云.腦卒中后抑郁治療對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10(2):100.
[7]Spiga F,Harrison L,Wood S,etal.Black area of the Vibra-ceptor reduces ACTH,but not corticosterone,secretion induced by stress without effecting basal HPA axis activity[J].Endocrinology,2009,200:273-283.
[8]Infaucheur JP.Stroke recovery can be enhanced by using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J].Neuropharmacology,2006,36(3):105-115.
[9]Fitzgerald PB,Benitez J.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sequential bilateral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 resistant depression[J].Psychiatric Services,2006,163(1):288-294.
[10]Barker AT.Nonvinvasive magnetic stimulation of human motorcortex[J].Psychiatric Services,1985,1:1106-1107.
[11]Padberg F,Zwanzger P,Keck ME,etal.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major depression:Relation between efficacy and stimulation intensity[J].Neuroendocrinology,2002,27:638-645.
[12]Feiger AD,Flament MF,Boyer P,etal.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versus antidepressant in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A combined analysis of five dou bleblind comparator studies[J].Psychiatric Services,2003,160(7):1277-1285.
[13]Moonseong H,Christopher FM,Barnett SM.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and the Montgomery as 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in depresbsed elderly:A combined analysis[J].Psychiatric Services,2007,15:89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