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毅 胡海芳 艾玲玲 吳雪麗 陳 潔 張 雄
1.杭州師范大學附屬蕭山第一醫院神經內科,浙江杭州 311200;2.重慶醫科大學,重慶 400014
面神經炎也稱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或貝爾麻痹,是因莖乳孔內面神經急性非特異性炎癥所致的周圍性面癱[1]。杭州師范大學附屬蕭山第一醫院神經內科2009年9月~2012年3月收治的40例面神經炎患者,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電腦中頻電刺激聯合鼠神經生長因子(mNGF,商品名:恩經復)肌內注射,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將周圍性面神經炎患者8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治療組男23例,女17 例;年齡 20~78 歲,平均(46.0±4.2)歲;病程 1~42 d,平均(9.5±4.0)d;左側 21 例,右側 19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 20例;年齡 16~76 歲,平均(45.0±5.1)歲;病程 1~45 d,平均(9.5±7.5)d,左側 21 例,右側 19 例。兩組患者皆自愿接受本次實驗,家屬也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體征:患側額紋變淺或消失,眼裂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或消失,口角向健側歪斜,示齒時口角歪斜明顯。所有患者均排除顱腦外傷、腦血管病、腦干病變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所致面神經麻痹。
2組患者均予潑尼松(北京雙鶴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1021284)30 mg/d,晨起頓服5 d后減半,每5天減5 mg,總療程15 d;呋喃硫胺(北京紫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1377)25 mg,甲鈷胺(山東魯抗辰欣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25)0.5 mg,均3次/d,共服28 d;治療組在激素及營養神經等常規治療基礎上,輔以電腦中頻治療及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發病第7天給予電腦中頻治療)。電腦中頻治療采用北京天長福醫療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生產的T99-B型電腦中頻治療儀,8號治療處方,4個硅膠電極板 (5 cm×5 cm)并置于患側面神經分支支配區,輸出中頻頻率為 2~8 kHz,低頻頻率為 0.1~160 Hz,調制波形為主波、尖波、三角波、正弦波等,強度為8~10 Im,以引起患者耐受的肌肉收縮為宜[2],每次20 min,2次/d,共28 d。鼠神經生長因子(廈門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8 μg∶9 000 AU,粉針劑),用法:臨用以2mL滅菌注射用水溶解,臀大肌注射,18μg/(次·d),14 d為1個療程,共 2個療程[3]。
療效評估標準:采用House-Brackmann分級標準,痊愈:Ⅰ級,雙側額紋、鼻唇溝恢復對稱,閉眼正常,鼓腮、吹口哨是患側口角不漏氣,示齒時口角無歪斜,面部表情正常;顯效:Ⅱ級,雙側額紋與鼻唇溝基本對稱,眼裂閉合不緊,示齒時口角略有歪斜,鼓腮及吹口哨時口角不漏氣;好轉:Ⅳ~Ⅵ級經治療后改善為Ⅲ級以上;無效:經28 d治療后仍停留在Ⅳ級以上。總有效率=(痊愈+顯效+好轉)/總例數×100%。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9.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個療程14 d后,治療組總有效率(75.0%)高于對照組(6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2個療程28 d后,治療組總有效率(95%)依然高于對照組(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治療組無效患者數明顯降低,說明電腦中頻治療聯合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效果顯著,見表2。

表1 治療14 d后治療組和對照組療效比較(例)

表2 治療28 d后治療組和對照組療效比較(例)
治療組及對照組均有一定比例輕度胃腸道不適患者,考慮系由潑尼松刺激胃黏膜所致,加服奧美拉唑口服后好轉。治療組主要不良反應為注射部位輕微疼痛[4]。
面神經炎病因未明,起病急驟,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病毒感染、鄰近部位炎癥波及、風寒入侵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均可引起局部神經營養血管發生痙攣,面神經缺血、水腫、脫髓鞘性改變或軸突變性出現面肌癱瘓[3-4]。臨床表現為受累的神經支配區域出現面肌癱瘓和感覺障礙,治療目的是預防和解除血管痙攣,減輕疼痛,改善肌力,恢復感覺和運動功能。約80%的面神經炎患者預后良好,但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或老年伴乳頭疼痛的患者預后較差,常留有后遺癥[5]。
電腦調制中頻電是一種兼具低、中頻電流的特的低頻調制中頻電,可促進人體內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改變細胞膜通的透性,促使炎癥部位激肽和胺類等神經遞質的轉移和消除,同時促進內源性嗎啡樣多肽的釋放,具有消炎消腫止痛作用;該電流可興奮神經肌肉,使面肌發生節律性收縮,對面部肌肉進行被動和主動訓練,預防面肌廢用性萎縮,增強肌力。調制中頻電流對皮膚刺激小,無電解作用,人體耐受性較好[6]。
面部神經炎由于患者面神經受到多種病因損害,加上患者大多存在局部組織水腫的情況,因而容易導致患者面神經受到狹窄的面神經管的壓制,進而導致患者面神經功能出現障礙,患者在治療后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神經的營養、供血等情況[7],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促進神經的生長。中樞神經缺血后,患者容易出現內源性神經生長因子(NGF)表達增加,但是表達由于增加時間較短,表達水平受限,因而難于對受損的神經元起到持久修復的作用。在周圍神經系統中,NGF引起樹突及突支狀分支增加,甚至在體內研究可以看出NGF具有促進神經生長的作用。從小鼠頜下腺中提取純化的NGF配合常規治療,能夠明顯縮短面神經炎病程,改善預后,并具有不良反應少等優點[8]。
NGF是一種對中樞及周圍神經細胞的生長、發育、分化、再生和功能表達均具有重要調控作用的神經細胞生長調節因子,具有營養神經元和刺激突起生長的雙重生物學功能。NGF能增加神經細胞的存活率,促進神經細胞突起生長,誘導突起的定向生長,決定神經纖維生長的方向。當神經細胞受到缺血、缺氧等刺激時[9],將發生包括凋亡在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NGF通過穩定細胞內鈣離子濃度、抑制興奮性氨基酸的釋放,增加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光肽等自由基清除劑的活力,促進自由基清除,對神經元變性、壞死具有保護和修復作用,從而抑制神經細胞凋亡。mNGF是從雄性小鼠頜下腺分離、純化的高活性神經生長因子,分子量為265 kD,與人類NGF有90%同源性。動物實驗提示,mNGF對神經細胞的生長、發育、分化、再生發揮調節作用,在神經系統受損時,能減輕神經細胞受損程度,加速髓鞘的修復,有利于再生神經纖維生長,促進神經功能恢復[10]。
根據所獲得的證據,結合醫護人員豐富的臨床經驗及患者愿望,可以指定出針對患者治療的最佳方案。①首先應通過梅花針的使用,使其沿面神經的五組分支走向,輕輕對患者面部叩刺,以叩刺部位輕微泛紅為度,1次/d,約15 min/次[11]。②NGF穴位注射治療。根據患者面部表情的肌癱情況,將相應穴位分為兩組。A組:陽白、顴髎、地倉、頰車;B組:太陽、四白、牽正、下關。取注射用mNGF 4 μg,用2 mL滅菌注射水溶解后吸入5 mL空針,針頭換為1 mL空針針頭,每個穴位注 0.5 mL,1次/d,兩組穴位交替注射(即今日A組,明日換為B組)。另口服地巴唑10 mg,3次/d;VitB1100 mg、VitB12500 μg肌內注射,1 次/d。 ③患者在注射完畢后,使用TDP照射患者患部30 min,再用超短波透熱治療20 min,1次/d。以上方法使用7 d后,根據患者面容的變換適當調整治療方案。若患者面容外觀有明顯好轉,患者自述面部麻木感減輕,則應使用電針對其進行1次試探性治療,將電針電流開至最大,通過肉眼分辨患者面部肌肉的抖動情況,再按照上述方法對其治療7 d,在患者癥狀進一步好轉后,將梅花針改為電針,用疏密波加強刺激,以面肌牽拉向患側及明顯抖動為度,其他治療方法不變。如此堅持3周后,患者已能縱鼻、蹙眉、皺額,患者眼部用力即可閉合。患者靜止時面容兩側對稱,在運動時嘴角有輕微不對稱[12]。
由于面神經炎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的并發癥,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我國,該病發病率為26~34/(10萬·年),患病率為258/(10萬·年)。面神經炎患者通過規范的治療后,預后較好,但是仍有少數患者在長期、規范、系統的治療后,病情仍難痊愈,甚至留下面肌聯帶運動、面肌攣縮、淚反射、反常的味覺等后遺癥,進而導致患者面容受損,給患者生活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于兩位國外科學家發現一種生長因子能夠促進神經再生,進而使其應用到了周圍神經損傷、周圍神經病變、面神經麻痹、神經炎等的治療中,在臨床上取得了顯著療效。本研究顯示,治療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5%和80%,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組及對照組均有一定比例輕度胃腸道不適患者,考慮系由潑尼松刺激胃黏膜所致,加服奧美拉唑口服后好轉。治療組主要不良反應為注射部位輕微疼痛。
綜上所述,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電腦調制中頻及mNGF治療面神經炎,有效率明顯提高,且無明顯副作用,值得推廣。
[1]賈建平.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35.
[2]許志雄.電腦調制中頻電超短波聯合對周圍性面神經炎的治療作用[J].實用醫技雜志,2011,18(1):70-71.
[3]陳景藻.現代物理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139-159.
[4]Chiaretti A,Antonelli A,Genovese O,et al.Nerve growth factor and doublecortin expression correlates with improved outcome in children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Trauma,2008,65(1):80-85.
[5]彭形.神經生長因子生物學效應的研究進展[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6(3):203-204.
[6]侯淑萍,陳瑞玲,鄒秋萍.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兒童面神經炎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8):71-72.
[7]Gericke CA,Schulte Herbruggen O,Arendt T,et al.Chronic alcohol intoxication inratsleada strong but transient increase in NGF levels indistinct brain regions [J].Neural Transm,2006,113(7):813-820.
[8]刁士元,袁穎,敦海濤,等.神經生長因子對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及其對Bax表達的影響[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5,18(4):299-301.
[9]劉穩,高志強,神平,等.單純皰疹病毒性面神經炎的動物模型[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6,41(1):13-16.
[10]Sasse AD,Clark LG,Sasse EC,et al.Amifostine reduces sideeffects and improves complete response rate during radiotherapy:results of a meta-analysis[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6,64:784-791.
[11]張國芬.神經生長因子輔治面神經炎30例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0,3(22):42.
[12]黃干,馮小燕,陳綺妮.藥物結合物理療法治療面神經炎41 例療效觀察[J].廣東醫學院學報,2011,29(3):29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