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蕾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成都610031)
放眼身邊的幼兒園,無一例外的都是由鋼筋混泥土的房子加大型塑料玩具、塑料草皮、橡膠地板組成。幼兒園的建筑、環境毫無生氣、童真可言。傳統游戲場地上的滑梯、蹺蹺板、秋千等對幼兒來說就是不斷重復消耗精力。這類游戲沒有想象、沒有創意,只能發展幼兒動作與運動能力,卻不能鍛煉幼兒的想象力與智力。有學者說這樣的游戲環境不是給幼兒設計的,是給好動的小猴子設計的。城市里的幼兒從小就生活在鋼筋混凝土叢林中遠離自然,對自然感到陌生甚至厭惡。幼兒遠離自然對其自身成長以及對社會發展都是百害而無一利。幼兒園是幼兒白天呆得最久的地方,幼兒園則成為幼兒接觸學習自然的最佳地點。城市的整體發展趨勢我們無從改變,但幼兒園的環境是可以通過建筑師之手改變的。
下面通過對日本富士幼兒園的建筑、游戲環境以及丹麥哥本哈根Murergaarden學校操場的分析進行分析,探討今后中國幼兒園設計的方向。
日本富士幼兒園是日本建筑師手冢貴晴與手冢由比于2007年在日本立川設計的。其建筑設計理念是:人、自然、建筑和諧相處。幼兒園的建筑主體平面是一個橢圓環形,大型集中活動場地布置在橢圓環之中。建設師利用建筑及植物為幼兒創造天然的游戲場所,讓幼兒回歸自然。
內外融合是這所幼兒園教室設計的亮點之一。建筑外圍護墻均為通透的玻璃以及拖拉門。室內外高差很小,根據需要,教室的門可以完全敞開把室外引入室內成為一個整體。同一年級的幼兒放在一個大教室內,每個班之間用家具隔開,班與班之間可以根據需要合并或分開。
在幼兒園建設用地上,有四棵樹剛好處在了建筑的中間。建筑師選擇了建筑與樹木共處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樹木從教室里、從走道里拔地而起,建筑為其主干留出足夠大的空間生長,建筑和樹木宛若一體(圖1)。

圖1 樹與建筑共存,建筑屋頂就是一個大的游樂場
幼兒園室外的游戲器具不多,因為建筑自身就是一個大的游戲器具。屋頂是單坡內斜屋頂,建筑內屋檐高2.1m,外屋檐高3.6m。向內傾斜的屋面,給在屋頂上奔跑的幼兒帶來重型傾斜的奇妙感覺。時而冒出屋面的樹冠為屋頂這個游戲場所帶來生趣。同時,幼兒可以借助屋頂的高度毫不費力的爬上樹丫。從屋頂天窗上面偷窺其他幼兒上課的情況,是一件很刺激的事情。設計者巧妙的利用了采光天窗,為幼兒打造了一次奇妙的探險之旅。
(1)內外一體的建筑設計最大限度的把室外空間引入室內。用家具隔斷劃分教室,有利于年級室內活動的展開以及將來生源增加或減少時教室的劃分。
(2)完美的把建筑與自然相銜接。從建筑的角度出發給幼兒一幕建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讓在其中學習的幼兒感受到自己是身處大自然中。
(3)室外杜絕工業塑料玩具及塑料、橡膠鋪地。還給幼兒一個自然的游戲環境。
(4)在建筑主體設計時,把建筑主體設計為一個大的游戲場。重新發掘及定義了建筑的價值。
(5)合理利用豎向空間,擴大游戲場地面積。并為游戲提供“制高點”與“暈眩點”,豐富游戲環境給游戲者提供更多的游戲樂趣。
(6)大面積的半室外空間可彌補由于天氣原因而不能到游戲場地游戲的遺憾。
Murergaarden學校是所包括幼兒園與小學的學校。在校的學生年齡從1到14歲不等。學生們的所有活動都集中在這個操場上。操場是存在著2m高差的臺地。游戲場地被分為托兒所學步區、游戲區與集會區三部分。游戲區包涵了有臺地的高差部分,設計者放置了大臺階及一部滑梯來連接兩塊場地。游戲區域里除了滑梯便無其他常規游戲設施。該游戲場地精心的組織著場地中的每一種自然材料,力求創造出一個生態游樂園(圖2)。

圖2 哥本哈根Murergaarden學校
游戲場地對豎向高差的處理包含:樹木碎屑堆成的坡、圓木梯段、用木板做踢腳的素土大梯段以及滑梯。在對地面材料的處理上設計者根據所處地點及游戲區域的不同分別采用了圓木截面、紅磚、石面以及砂等。這些材料或單個存在,或兩三組合拼花使整個地面看起來色彩斑斕、豐富多樣。
在游戲場地設計時,設計者不忘利用現有的材料為幼兒們提供復合型生態游戲場地。在沙坑里橫放兩個枯木,利用枯木的樹枝及樹干的曲度,給幼兒提供一個冒險之地。利用地勢高差,一條爬行網放置在了沙坑上空。放置在沙坑外邊緣抽象的景觀小品,可以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及興趣。
一條淺溪從操場邊的噴泉順勢蜿蜒而下,溪床由碎石及卵石鋪設而成。小溪的兩邊栽種了各種植物,在夏天時,水流將順著溪道歡騰而來。幼兒既可以在這里玩水又可以捕蟲、看花。在冬天或是初春無水時,小溪的卵石河床又可以成為孩子們另一玩耍圣地。
在游戲場地的邊界處理上,采用圓木樁、低矮木柵欄、高木柵欄、灌木從、大石塊等對場地進行圍合及分隔。另一種空間限制是利用下沉式的處理方法來限定游戲區域。綠化主要種植在每種游戲區域的分隔地帶。在路的交匯處也會出現矮小的灌木叢來豐富空間。
(1)游戲場全采用天然材料制作而成,無任何現代工業材料。游戲材料雖然天然粗糙但經過精心設計,無一處不顯示出精致與親切。
(2)多功能復合的游戲空間。同一空間內有多種玩法,增加了游戲的多樣性與選擇性。
(3)在場地設計時,界面分隔采用多種材料,且同一種分隔材料以多種樣式出現。豐富了空間內容及色彩。尤其是在邊界處理時多采用木質材料作柔性分隔,使幼兒感受到愛與保護。
(4)場地高差處理方法的多樣性。模仿多種自然界的景象、靈活利用場地的高差,豐富了游戲場地的豎向設計,并為游戲增添情趣。
(5)模糊抽象的景觀小品。在景觀小品的選擇上采用天然的模糊抽象的物件,這樣可以開發幼兒的想象。增加游戲的趣味與游戲的持久性與新鮮感。
(6)每一寸地方都精心設計精心處理,讓游戲其中的幼兒感受到愛與保護。
(7)綠化隨處可見,綠化形式、種類多種多樣,還給幼兒一片自然之境。
從上面兩個國外幼兒園的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幼兒園設計中,建筑可以成為游具,環境與建筑能和諧相處。只要設計者用心,美好有趣的自然游戲環境就會重現在我們身邊。為幼兒創建一片自然和諧的學習、生活的環境,是我們建筑師的職責。多為幼兒的游戲環境花心思吧,努力為他們尋回失落美好自然空間。
[1] 劉焱.兒童游戲的當代理論與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199-204
[2] (西)布羅托(Broto,C.).兒童游樂場設計[M].陳玥,劉超,譯.天津大學出版社,2009:342-349
[3] 日本株式會社新建筑社.景觀與建筑設計系列·日本新建筑13:幼兒園設計[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