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張建
日前,歐洲反托拉斯監管機構針對一些公司是否在每年交易規模達到3.4兆美元的全球原油市場有操縱價格的行為展開調查。受調查的公司包括歐洲3家大型石油開采商,荷蘭皇家殼牌、英國石油公司(BP)、挪威國家石油公司以及麥格希旗下的油價數據公司普氏。
上述調查再次引發各界對石油市場定價機制合理性的關注。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全球原油市場價格走向的猜想。
由石油價格波動引發的化工制品等產品價格的波動幾乎可以影響到生產生活領域的每一個角落。石油基準價格影響柜臺交易石油衍生品,倫敦洲際交易所(ICE)的布倫特原油合約及從加拿大到澳大利亞的原油價格。估價即便只是小幅扭曲,也可能對原油、油品和生物燃料的交易造成很大影響,并最終傷及消費者。
路透社曾引述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的話稱,被調查的違規問題與普氏估價程序有關。
在目前的國際能源市場上,普氏能源資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普氏發布的布倫特原油基準是全球超過一半原油的價格基準。
公開資料顯示,根據普氏的運作流程,每天有30至45分鐘的交易窗口期,這一段時間內世界上主要的能源公司向普氏提供其所簽訂的交易合同的價格,普氏則根據這些價格經過計算給出當天的基準參考價格。

有專家指出,普氏提供基準價的計算流程缺乏對能源公司所提供價格進行有效核實和驗證的標準程序。所有石油公司都會根據自愿原則提供交易細節,這就意味著,雖然普氏有著對所有信息提供者所提供信息的過濾機制,但其無法通過強制手段驗證信息真偽。
部分專家認為,如果沒有這樣的價格機制,本已十分不具透明性的國際能源市場則會變得更加不透明。有市場人士認為,此次歐盟針對能源市場價格操控行為的調查,意在對不透明的場外市場加強監管約束,盡可能地將涉及場外市場的環節盡量趕回場內。
能源專家林伯強分析認為,原油市場僅靠幾家大型油企、定價機構或貿易商共同“操縱”價格,并不完全現實。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影響”價格走勢。
也有專家認為,諸如BP等能源巨頭不會拿自己的聲譽和信任冒險,因為信譽是最重要的資本,一旦丟失,企業的發展將舉步維艱。
那么,價格“操縱”有沒有可能發生?從邏輯推理來看:物以稀為貴。當一種資源稀缺甚至是不足,供不應求,有被操縱的可能和必要;相反,如果一種物質的供應相對充足,操縱的可能便會降低。
需求方面,受世界經濟弱復蘇帶動,下半年石油季節性需求將強勁增長。機構預計,下半年世界石油需求約9150萬桶/日,環比增長190萬桶/日,同比增長100萬桶/日。
供應方面,下半年石油供應增長將弱于需求。機構預計,下半年世界石油供應為9250萬桶/日,環比增長150萬桶/日,同比增長125萬桶/日,供應富余量由上半年的140萬桶/日降至100萬桶/日,但市場仍將寬松。
能源研究網站FuelFix.com日前發布的一篇文章稱,今年3月份當月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原油產量已經達到7400萬桶,與科威特、尼日利亞等多個歐佩克成員國相當。這意味著,美國的一個州就已經具備了成為歐佩克一員的條件。OPEC的石油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逾三分之一。
BP認為,得益于頁巖油產量增長,去年美國石油產量獲得全球最高增幅,產量也達到15年來的最高水平。國際能源署預計,到2017年,美國將超越沙特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
隨著美國國內原油產量進一步增加以及需求增長的放緩,外部原油進口需求將持續呈下降趨勢。美國原油及油品的凈進口量已經從2005年最高的每天1430萬桶跌至目前的700萬桶左右,原油對外依存度也已由2005年的73%下降至目前的50%左右。預計2014年美國原油進口將進一步降低。
盡管受到季節性需求的支撐,美國原油庫存從6月底以來大幅下降了約3000萬桶,但整體來看,目前美國的原油庫存仍處于歷史高位的3.64億桶,并處于5年平均水平之上。EIA預測,受美國國內原油供應增加的影響,今年下半年原油庫存基本上都會是近5年同期的最高水平。
再看歐洲,受法意和西班牙消費下挫拖累,歐洲今年石油需求將進一步萎縮。
路透社編纂的數據顯示,盡管出現少許經濟復蘇的跡象,但2013年上半年歐洲石油需求進一步下降,因德國經濟增長溫和難以抵消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消費大幅下挫的影響。
國際能源署(IEA)預計今年歐洲每日石油需求將萎縮1.7%,至1350萬桶,2012年萎縮3.9%。展望未來,英國石油行業協會(UKPIA)資料顯示,歐洲2015年之前的石油產品需求年增幅料僅為0.1%。
作為全球第二大原油需求國和未來潛在的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中國2013年上半年的國內石油產量增加,導致原油進口量呈下滑趨勢,這被認為是籠罩在全球石油需求前景頭頂的“陰云”之一。
中國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長7.5%,低于一季度的7.7%。同時,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6月中國原油進口量為2217萬噸,1—6月累計進口1.38億噸,同比下降1.4%。包括國際能源署(IEA)和OPEC在內的國際能源機構都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從而導致中國原油需求增長步伐放慢。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一名歐佩克成員國代表透露,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可能在今年12月的會議上提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原油產量下調,將原油日產量減少50萬桶。
歐佩克此舉無疑是在應對美國頁巖油的爆發性增長。
國際能源署(IEA)日前在巴黎表示,來自美國和其他非歐佩克產油國不斷增加的石油供應量超過了世界石油需求增長的預期加速。換言之,即便歐佩克原油真的減產,世界石油市場的供需仍是平衡的,不會受到影響。
隨著勘探開發技術的不斷升級,全球越來越多的油氣資源被發現和探明。產量屢創新高。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的研究報告認為,目前全球剩余油氣資源高達6005億噸和807萬億立方米,比1987年分別增加1.7倍和2.1倍。同期,油氣產量也分別由30億噸和1.8萬億立方米上升到40億噸和3.3萬億立方米,這表明,不同發展階段對油氣的需求基本可以滿足。
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真正的因資源問題引起的石油供應短缺。歐美等發達國家已實現工業化,中國、印度等能源需求大國也將在不久的將來完成工業化改造,屆時世界對石油需求的增長將總體放緩。
值得指出的是,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發展勢頭強勁。其中光伏產業發展尤為迅速,2007—2012年,全球光伏累計裝機容量從8.3GW增加至96.7GW,5年增長10倍以上。新能源已經在全球范圍內開始逐漸替代傳統能源,預計到2035年,全世界所用能源的一半都將來自于新能源。
天然氣形勢更為樂觀。按照IEA對2035年全球天然氣需求量的最大估計(5.1萬億立方米),世界天然氣可供應150年以上。
從中長期來看,目前全球原油供應較為穩定,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導致原油需求增速較為疲弱。本世紀后半葉,全球石油行業將出現持續供過于求的寬松局面,全球石油資源足以滿足本世紀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國際原油價格不會被操縱。
國際油價漲勢連連。100美元/桶的油價是目前市場多方認同的合理價格水平。從產油國的角度看,可以保證財政預算平衡,又能鼓勵增加投資,提高原油產能。從消費者的角度看,目前的油價水平不會對世界經濟復蘇以及未來發展前景產生消極影響,也不會改變現有的消費行為模式。
展望下半年,季節性需求增加、地緣政治沖突等因素對油價形成支撐,供需基本面寬松則抑制油價的漲幅??傮w看,預計下半年國際油價走勢相對平穩。
總體分析,預計WTI油價均價水平與上半年基本相當,均價為90—95美元/桶;布倫特油價均價水平低于上半年,均價為100—105美元/桶。WTI全年均價90—100美元/桶,布倫特為100—110美元/桶。分季度看,預計第三季度WTI現貨均價為94—99美元/桶,布倫特現貨均價為102—107美元/桶。第四季度,國際油價將在三季度上升的基礎上出現回落,預計四季度WTI現貨均價為92—96美元/桶,布倫特現貨均價為100—104美元/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