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軍 程友花 曾 勇
湖北省黃岡市中醫醫院老年病科,湖北黃岡 438000
肝膽結石是指發生于肝膽系統內任何部位的結石,包括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肝總管結石、肝內膽管結石、復合部位結石等,按結石的化學成分,肝膽結石分為膽固醇結石、膽色素結石和混合性結石。肝膽結石形成的原因比較復雜,膽道感染、膽汁排出減緩和膽固醇代謝失常等,可促使膽石形成。而膽道蛔蟲病、膽道感染、肝硬化等疾病,比較肥胖的中年以上的人、胃切除術后等,均可繼發肝膽結石。本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呈進行性上升趨勢[1]。
體質是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北京中醫藥大學王琦教授領導的體質研究課題組歷時三十多年研究后發現,中國人群體質可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和特稟質9種類型;每種體質都有其不同的形體特征、常見表現、心理特征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并有特定的發病傾向[2]。中醫體質學說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研究人類各種體質類型的生理病理特點,并以此分析疾病的狀況、病變性質及發展趨向,從而指導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的一門學科[3]。體質除具有遺傳性、穩定性外,還有可變性、多樣性、可調性,生活條件、飲食構成、地理環境等都可對體質產生一定的影響,有時甚至可起決定性作用,針對各種體質及早采取相應措施,糾正或改善某些體質的偏頗,減少體質對疾病的易感性,可以預防疾病或延緩疾病。尋找肝膽結石患者的體質規律,結合中醫體質分類,探討肝膽結石患者的易患因素,為肝膽結石患者的中西醫結合干預和治療提供依據,從飲食習慣和膳食結構等方面對高危人群和疾病早期人群進行干預,為肝膽結石防治研究提供一種新的途徑,現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選取湖北省黃岡市中醫醫院(以下簡稱“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門診及體檢的肝膽結石患者共862例作為調查對象,所有患者均采用中醫體質量表進行體質辨識。調查對象均獲得知情同意。
1.2.1 肝膽結石的診斷標準 參考《外科學》[1]及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膽道外科學組2011年制定的 《肝膽管結石診斷治療指南》,依據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及CT檢查結果作出診斷。
1.2.2 中醫體質類型判定標準 參考中華中醫藥學會2009年4月由王琦主編的《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4],對《中醫9種基本體質分類量表》中的全部問題進行回答,由臨床調研人員填表、計算原始分、計算轉化分,根據判定標準來判定患者的體質類型。
1.3.1 納入標準 在我院門診及體檢中心經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和(或)CT檢查確診為肝膽結石的患者。
1.3.2 排除標準 排除雖確診為肝膽結石但同時患有其他器質性疾病并正在使用藥物治療者;排除患有嚴重精神病或者語言交流有障礙的患者;排除不愿意參加調查者。
臨床調研人員要求具有中醫主治醫師以上專業技術職稱,具備一定的臨床流行病學知識,充分了解調查的目的和意義,有責任心及熟練的詢問技巧,對確診為肝膽結石的患者以面談的方法收集臨床資料,并按統一要求填寫《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
共納入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門診及體檢的肝膽結石患者 862 例,年齡 18~80 歲,平均(45.2±11.6)歲。男314例,女548例,男女之比為1︰1.745。
2.2.1 體質類型出現頻次排序情況 王琦[5]將體質分為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平和質之外的8種體質類型均為偏頗體質。肝膽結石患者體質類型以偏頗體質及兼夾體質為主,大部分患者可以出現一種以上的體質,實性體質居多。9種體質類型按照出現頻次的高低進行排列,處于前三位的肝膽結石患者依次為:濕熱質總計人數為395例,占總人數的27.37%;痰濕質總計人數為363例,占總人數的25.16%;氣虛質總計人數為228例,占總人數的15.80%。而濕熱質和痰濕質占總人數的52.53%,超過了總人數的一半。第4~9位體質類型分別是氣郁質、瘀血質、平和質、陰虛質、陽虛質、特稟質。平和質67例,偏頗體質795例,占總人數的92.23%。見表1。

表1 體質類型出現頻次及構成百分比
2.2.2 兼夾體質類型情況 單一體質類型的人數為281例(平和質67例、氣虛質10例、痰濕質81例、濕熱質94例、特稟質29例),其比例占總病例人數的32.60%;兼夾體質類型的人數為581例,占總病例人數的67.40%。分析虛實體質的情況后得出,肝膽結石患者以實性體質居多,總計有491例,占總病例人數的56.96%;出現虛實夾雜體質的患者總計有235例,占總病例人數的27.26%。見表2。

表2 兼夾體質出現頻次及構成百分比
肝膽結石患者臨床可表現為腹痛、黃疸、嘔吐等癥狀,少數患者為無癥狀性結石。可按祖國醫學的脅痛、腹痛、黃疸等進行辨證論治,飲食所傷、外感濕熱、情志不遂是主要病因。長期嗜酒無度,或過食肥甘厚膩,脾胃損傷,濕熱內生,郁于肝膽,肝膽失于疏泄,可發為脅痛;病邪結于腹,腹部臟腑經絡受病,氣機郁滯,經脈痹阻,可發為腹痛;運化失職,濕濁內生,郁而化熱,濕熱熏蒸,膽汁泛溢而發為黃疸[6]。無論飲食所傷、外感濕熱還是情志不遂,均是實邪為患,故肝膽結石患者表現為實證多見。但實邪日久耗氣傷陰,可轉為虛證或虛實夾雜之證。如氣虛不生血,可造成血虛;津血的運行、敷布、排泄全賴氣的推動作用,氣虛易造成五臟六腑氣血運行無力,防御功能下降,從而產生一系列病理變化,故氣虛體質往往與血瘀、痰濕體質兼夾;氣屬陽,氣虛日久,在氣虛基礎上顯現陰寒之象者即為陽虛;津液屬陰,來源于脾胃運化的水谷,氣能生血、氣能生津,氣有固攝作用,可以統攝津液和血,氣虛日久,則精、血、津液不足,這便使氣虛體質轉化為陰虛體質。故而這種兼夾、虛實夾雜的中醫體質類型構成了肝膽結石患者的主要類型。陰陽有對立斗爭、依存互根、消長轉化幾方面的關系;氣血津液在功能活動方面,既能互相促進,又能互相制約。各種體質實際上就是陰陽氣血津液的消長與偏盛偏衰的體現,因此,每個肝膽結石患者都可能會出現兼夾以及虛實夾雜的體質。
如果飲食不恰當,可影響脾胃功能,或使得某些營養物質缺乏,使人體體質發生不良改變,進一步發展為不同的疾病。濕熱質是由于偏食肥甘,長期飲酒,以及濕邪化熱,以濕熱內蘊為特征的體質狀態。飲食不節,可致脾失健運、水濕停聚;嗜酒無度,脾胃損傷,可致濕熱內生,所以不良的飲食習慣可導致濕熱體質的形成。痰濕是由水液代謝的局部障礙而引起的病理產物,因肺、脾、腎等臟的氣化功能受障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調,影響了津液的正常敷布與排泄,以致水濕停聚而成。偏嗜某一種或幾種飲食,可造成人體內營養分布不均衡,出現一部分營養成分過剩,而另一部分營養成分缺乏,從而形成偏頗體質。如長期偏嗜甘甜或肥膩可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形成痰濕體質或濕熱體質。體質以先天遺傳因素為基礎,但在后天成長過程中,受環境、精神、飲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脾為生氣之源”,肝膽結石患者大多病程較長,在長期多因素的影響下,脾胃的受納與運化功能受損,脾胃化生的后天水谷之精氣不足,氣的推動、溫煦、防御、固攝、氣化等作用發生變化,最終導致氣虛體質的形成。
祖國醫學認為,過食肥甘或長期嗜酒無度,損傷脾胃,濕熱內生,可發生肝膽結石而出現脅痛、腹痛、黃疸。《素問·奇病論篇》指出,“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素問·刺熱論篇》說,“肝熱病者,……脅滿痛”,《丹溪心法·疸》指出,“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濕熱”,說明不良飲食習慣可形成濕熱體質而出現脅痛、黃疸。本次研究發現,肝膽結石患者大多喜食肥甘厚味等高熱卡的食品,喜飲酒,體型較胖,這些正是肝膽結石發病的重要因素。相關研究結果表明[7],痰濕質、濕熱質、氣虛質是超重和肥胖患者的主要體質類型。肥胖與痰、濕、氣虛等關系密切,元代朱丹溪首次提出“肥白人多痰濕”的觀點;宋代楊仁齋在《仁齋直指方》中記載,“肥人氣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痰……故肥人多寒濕”,說明了肥胖人多痰濕的根本原因是“氣虛生寒”;而清代《石室秘錄》載,“肥人多痰,乃氣虛也,虛則氣不運行,故痰生之”,更進一步闡述了肥胖人痰濕的形成與氣虛的關系,所以說“胖人多痰濕”。相關資料表明[8],肝膽結石以女性患者多見,尤其是較肥胖的女性,男女之比約為1︰2,本次研究的男女比例也與之相符。
飲食習慣是中醫體質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不同的膳食含有不同的營養成分,人們長期的飲食習慣和相對固定的膳食結構均可影響體質,從而對人體形成相對穩定的體質產生重要作用。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于預防偏頗體質的形成、改善體質狀況可能有積極作用[9]。科學的飲食習慣、合理的膳食結構、全面而充足的營養,可增強人的體質,甚至可使某些偏頗體質轉變為平和體質[10]。WHO推薦的生活方式是合理膳食、適當運動,同樣也說明了飲食習慣對健康的重要性。肝膽結石患者大多喜食肥甘厚味,喜飲酒,體型較胖,濕熱質、痰濕質和氣虛質是其主要體質類型。大家如能從飲食習慣和膳食結構方面多加注意,必將有利于體質的陰陽動態平衡,從而促進偏頗體質的轉變,減少肝膽結石的發生。
綜上所述,肝膽結石患者常見的中醫體質類型是濕熱質、痰濕質和氣虛質,以偏頗體質及兼夾體質為主,大部分患者可以出現一種以上的體質,實性體質居多。從而表明,濕熱質、痰濕質和氣虛質患者易患肝膽結石。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合理的膳食結構,遠離高熱量、高脂肪飲食,可減少肝膽結石的發生。
[1]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67-576.
[2]王琦.中醫治未病解讀[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64.
[3]宋紅普.對中醫體質調研的幾點思考[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7,41(3):50.
[4]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ZYYXH/T157-2009)[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4(4):303-304.
[5]王琦.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1-8.
[6]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57-271.
[7]朱燕波,王琦,吳承玉,等.18805例中國成年人中醫體質類型與超重和肥胖關系的Logistic回歸分析[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0,8(11):1023-1028.
[8]沈志祥,陳喜蘭,譚詩云,等.消化系統疾病診斷與治療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526.
[9]吳玉娥,朱燕波,鄔寧茜,等.我國9省市8448例一般人群飲食習慣與中醫體質類型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2,6(1):64-67.
[10]王琦.中醫治未病解讀[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