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繼英 王朝富 王承祥 汪世忠 胡曉軍 蘆 珂 李永權 劉 勇 陸小琴王英霽 徐 維 盛小燕
1.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四川雅安 625000;2.四川省蘆山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蘆山 625600;3.四川省雅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雅安 625000
蘆山縣位于四川盆地以西,全縣管轄的40個行政村中有36個村為血吸蟲病流行村,歷史釘螺面積954.03 hm2,歷史血吸蟲患者4.20萬例,歷史病牛2.05萬頭,累計晚期血吸蟲患者417例,屬典型的山丘型血吸蟲病重流行區[1]。該縣自2007年達到國家血吸蟲病傳播控制標準以來,為實現“全國預防控制血吸蟲病中長期規劃綱要(2004~2015年)”,衛生、農業、林業、水利和扶貧等部門聯防聯控從不同方面實施以控制傳染源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為了解2007~2012年當地血吸蟲病綜合治理的實施效果,探索適合山丘型血吸蟲病的有效防治模式,本文特此展開調查:
采取回顧性調查方法,從蘆山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農業局、林業局、水利局和扶貧移民辦等部門收集2007~2012年蘆山縣血吸蟲病流行村的人畜病情資料、螺情資料、血吸蟲病綜合防治措施實施情況等資料進行分析。
本研究將2007~2012年蘆山縣血吸蟲病的綜合治理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7~2008年,為評估驗收和抗震救災階段。2007年蘆山縣通過四川省血吸蟲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考核驗收,2008年通過衛生部考核評估,達到國家血吸蟲病傳播控制標準。同時,在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蘆山縣為重災區,抗震救災是這一階段的重要工作。第一階段以實施人畜查病化療、易感地帶滅螺、硬化便民路和機耕道、整治溝渠、改水改廁建沼氣池等措施為主,以下濕田改造、水改旱改造、建造血防林(興林抑螺)、魚塘滅螺等措施為輔展開綜合治理。第二階段是2009~2012年,為災后恢復重建和發展階段。此階段血吸蟲病的綜合治理在繼續實施第一階段各項目的基礎上,加大了新建供水工程的建設力度,并積極開展以機代牛,購機補貼等措施。
蘆山縣聯合衛生、農業、林業、水利和扶貧等部門開展血防綜合治理工作,具體措施有:①對人畜開展查病與化療。每年11月始,對流行村5歲以上的居民采用ELISA試驗過篩,陽性者均采用尼龍絹集卵孵化法或Kato-Katz法進行病原學檢查;耕牛采用金標法進行血清學檢測,陽性耕牛均使用沉淀孵化法糞檢。每年12月始,對血陽者和糞陽者進行治療,以60 kg為限采用成人吡喹酮總劑量40 mg/kg每天療法,對晚血患者則對癥治療;對存欄耕牛進行一次化療,以400 kg為限采用吡喹酮總劑量25 mg/kg一次灌服。②查螺與滅螺。每年春秋季以系統抽樣結合環境抽樣調查釘螺分布情況,捕獲框內全部釘螺,并解剖觀察,鑒別死活和感染情況,對查出的有螺地帶或易感地帶使用氯硝柳胺反復噴灑滅螺或泥敷滅螺,用生石灰或土埋等物理方法對有螺的魚塘區開展滅螺[2]。③環境綜合改造。結合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有計劃的將有螺、低洼、可改為旱土的水田進行下濕田改造、水改旱改造,種植除水稻而外的其他經濟作物,以改變釘螺滋生環境;開展以造林為主的生態工程項目,建造血防林,提高森林覆蓋率,以抑制釘螺生長;硬化便民路和機耕道,整治溝渠,改善交通環境,降低人畜接觸疫水的可能性。④改水改廁。新建供水工程,切斷人畜與疫水的接觸途徑;修建沼氣池,對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以防止血吸蟲蟲卵的散播。⑤以機代牛。通過對農戶進行購機補貼,鼓勵農戶購置小型農機,以逐步淘汰耕牛,改良耕作方式。
采用專家咨詢法選擇人群感染率及下降率、家畜感染率及下降率、活螺平均密度及下降率、陽性螺密度及下降率等指標建立血防綜合效果指數來進行綜合評價。血防綜合效果指數=人群感染率下降百分比×0.6+家畜感染率下降百分比×0.1+(活螺密度下降百分比×0.4+陽性螺密度下降百分比×0.6)×0.3[3]。
使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第一階段(2007~2008年)共2年,累計全縣人群查病64 696人次,治療及擴大化療141 254人次;耕牛查病4518頭次,擴大化療4296頭次;易感地帶查螺3408.80 hm2,藥物滅螺6750.41 hm2,魚塘滅螺18.67 hm2;硬化便民路17.5 km,硬化機耕道8.00 km,硬化溝渠44.16 km;新建供水工程13個;建沼氣池3700口;下濕田改造233.34 hm2,水改旱改造263.34 hm2;建造血防林193.33 hm2。第二階段(2009~2012年)共4年,累計全縣人群查病171 741人次,治療及擴大化療105 137人次;耕牛查病6609頭次,擴大化療3386頭次;易感地帶查螺7762.54 hm2,藥物滅螺7042.11 hm2,魚塘滅螺 13.33 hm2;硬化便民路 34.60 km,硬化機耕道12.00 km,硬化溝渠86.08 km;新建供水工程56個;建沼氣池4690口;下濕田改造0 hm2,水改旱改造200.00 hm2;建造血防林283.34 hm2;購置農機2793臺。
第一階段中,2008年與2007年各流行村血吸蟲人群感染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3.312,P<0.01),2008年平均血吸蟲人群感染率比2007年增加了500.00%。第二階段中,2012年與2009年、2007年各流行村血吸蟲人群感染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3.518、2.805,P<0.01),2012 年平均血吸蟲人群感染率比2009年、2007年均下降了100%。2007~2012年均無急血吸蟲感染患者發生。2007~2012年耕牛血吸蟲感染率一直保持為0,無病牛發生。見表1。

表1 2007~2012年蘆山縣人畜血吸蟲感染情況
經過第一階段的綜合治理,2008年與2007年各流行村實有釘螺面積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175,P>0.05),活螺平均密度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4.597,P<0.01);2008年實有釘螺面積比2007年下降了3.09%,而活螺平均密度卻增加了100%。經過第二階段的綜合治理,2012年與2009年、2007年實有釘螺面積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Z=3.980、4.576,P<0.01),2012年與 2009年活螺平均密度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4.124,P<0.01),2012年與 2007年活螺平均密度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1.656,P>0.05);2012年實有釘螺面積比2009年下降了24.57%,但比2007年增加了229.04%,2012年活螺平均密度比2009年、2007年分別下降了97.65%、16.67%。2007~2012年陽性螺數均為0。見表2。
以2007年的疫情資料為基礎,不同年份綜合防治策略實施后的疫情情況與之比較得到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和第6年血防效果指數分別為-3.12、-4.44、-1.52、0.52、0.62。結果顯示,在第一階段,由于蘆山縣為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災區,2008年全縣工作重心為抗震救災,使得2008年血吸蟲病綜合防治措施的實施力度和時效上受到較大程度的影響,當年開展的人畜查病化療、易感地帶滅螺、硬化便民路和機耕道、整治溝渠、建沼氣池、新建供水工程等綜合血防措施效果低于2007年。在第二階段,2009~2010年為該縣災后恢復重建期,此時災后重建成為全縣重中之重的工作,2009年因地震因素的后續影響血防綜合效力不高表現得更為凸顯的,到2010年血防綜合治理如人畜查病化療、易感地帶滅螺、硬化便民路和機耕道、整治溝渠、建沼氣池、建血防林、購機補貼等各項工作的實施時效和力度在逐步恢復正常化;2011~2012年為該縣發展提高期,各項血防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與2007年比較,2011年采取的人畜查病化療、易感地帶滅螺、硬化便民路和機耕道、整治溝渠、建沼氣池、新建供水工程、購機補貼等綜合防治措施和2012年采取的人畜查病化療、易感地帶滅螺、硬化便民路和機耕道、整治溝渠、建沼氣池、新建供水工程、購機補貼、建血防林、水改旱、魚塘滅螺等綜合防治措施,其時效和力度及時跟進,血防綜合效果明顯好轉。

表2 2007~2012年蘆山縣螺情變化
血吸蟲病防治是一項牽涉水利、農業、林業和衛生等多部門的系統工程[4]。按照《血吸蟲病防治條例(2006)》的要求,對血吸蟲病堅持防治結合、分類管理、綜合治理、聯防聯控的方針[5],2007~2012年蘆山縣衛生、農業、林業、水利和扶貧等部門聯合開展聯防聯控,采取以控制傳染源為主的綜合治理策略,6年來共實施了人畜查病化療、易感地帶滅螺、硬化便民路和機耕道、整治溝渠、建沼氣池、新建供水工程、購機補貼、建血防林、下濕田改造、水改旱、魚塘滅螺等項目,其綜合治理效果體現在2007~2012年均無急性血吸蟲病感染者發生,人群感染率控制在較低水平,介于0.24%~0之間,其中,2011、2012年連續2年人群感染率降為0,下降幅度為100%;2007~2012年均無病牛發生,耕牛感染率均為0;2007~2012年陽性螺數均為0,活螺平均密度由2007年的0.06%下降到2012年的0.05%,下降幅度為16.67%。提示2007~2012年該縣的血吸蟲病綜合治理效果整體推進良好,實施的綜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當地血吸蟲病疫情。實踐證明,以控制傳染源為主的綜合治理策略不僅具有堅實的理論依據,而且也是可行的和有效的[6-7]。
調查表明,由于蘆山縣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災嚴重,200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重災縣,抗震救災、災后重建成為該縣2008~2010年的首要工作,鄉村2級工作重心由抗震救災轉向災后重建,大量的人力物力分散,滅螺時效不能及時跟上[8];在查滅螺強度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新建供水工程、下濕田改造、水改旱、建造血防林、魚塘滅螺等相關血防項目不能及時跟進,導致該時期綜合防治措施的實施與效果波動較大,表現出實有釘螺面積回升,由2007的15.84 hm2回升到2010年的103.78 hm2,到2012年仍維持在52.12 hm2水平;活螺平均密度由2007的0.06只/0.11 m2一度回升到 2009年的2.13只/0.11m2;2008~2010年人群感染率處于0.24%~0.12%間起伏。由此,總體評價2007~2012年蘆山縣血防策略實施的綜合效果,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考慮到該縣由于地震受災因素導致的2008~2010年間各效果評價指標呈現的多變性和不穩定性的特點。
目前,蘆山縣血吸蟲病人畜感染率一直控制在極低的水平,但實有釘螺面積的壓縮卻存在著較大的壓力。而釘螺作為血吸蟲病重要傳播媒介,其在人畜傳染源等風險因素尚未完全消除的情況下,依然是一個嚴重的潛在威脅[9]。因此,隨著血防工作的不斷深入,如何更好的因地制宜,找出影響該地血吸蟲病低流行度的關鍵環節,形成適合本地的綜合治理組合措施,是決定防治工作成效的關鍵[10]。建議以控制實有釘螺面積為突破口,在繼續保持2012年人畜查病化療、硬化便民路和機耕道、整治溝渠、建沼氣池、新建供水工程、購機補貼、建血防林、水改旱、魚塘滅螺等綜合治理措施的力度基礎上,提高易感地帶滅螺的覆蓋強度,將能夠起到整體推進當地血防工作成效的積極作用。
[1]祝繼英,王承祥,汪世忠,等.血吸蟲病調查中抽樣村的技術分析[J].四川畜牧獸醫,2012,39(6):14-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疾病控制司.血吸蟲病防治手冊[M].3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35-41.
[3]黃希寶,方天起,李書華,等.湖沼型血吸蟲病重度流行區防治策略及其效果評價[J].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志,2002,15(3):166-167.
[4]袁鴻昌.中國血吸蟲病防治成就與經驗[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1999,2(1):3-6.
[5]王隴德,汪永清,尹成杰.血吸蟲病防治條例釋義[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149.
[6]王明勝,陳更新,崔道永,等.以控制傳染源為主的血吸蟲病綜合防治初期效果分析[J].熱帶病與寄生蟲學,2007,5(1):39-42.
[7]小紅,楊一兵,陶波,等.控制傳染源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預防血吸蟲病效果[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08,20(5):396-397.
[8]王朝富,汪世忠,陳秀麗,等.2010年蘆山縣火炬村血吸蟲病監測結果分析[J].寄生蟲病與感染性疾病,2011,9(3):26-27.
[9]余晴,萬學祥,劉青,等.山區丘陵型血吸蟲病傳播控制地區防治措施變化與成本-效果評價Ⅰ疫情調查及流行因素分析[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12,24(3):253-254.
[10]孫樂平,田增喜,楊坤,等.江蘇省重點地域綜合治理控制血吸蟲病策略及其效果[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2011,23(6):63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