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育
(廣東省環境輻射監測中心,廣東 廣州 510000)
近年來,工業發展和社會用電的需求大大增加,為適應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電網建設急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電力工程深入到城市、鄉村,更接近人們的日常生活。但輸變電、變電所等電力工程在給當今社會帶來現代文明的同時,也伴隨著產生一種特殊的、看不見的污染-電磁輻射污染。由于這種電力工程環境問題所引發的糾紛與爭議也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為此,本文結合110kV輸變電工程,分析了電磁輻射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對搞好輸變電工程的環境保護工作至關重要。

表1 監測設備一覽表
電磁輻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是帶凈電荷的粒子被加速時,所發出的輻射,又稱為電磁波。隨時間作工頻周期變化的電能量產生了工頻電場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隨時間作工頻周期變化的磁能量產生了工頻磁場(power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危害,主要表現為熱效應和非熱效應兩大方面。
輸電線路導線表面發生電暈及其他放電,電暈及其他放電的同時產生的效應之一就是無線電干擾 (簡稱RI,Radio Interference縮寫),無線電干擾的實質,就是在電暈和放電的過程中,出現一些有害的電磁波,且頻帶相當寬,從頻率上說,從低頻50Hz到高頻上千兆赫茲的范圍。這些頻率會干擾周圍無線電通信設施的正常運行。
依據相關國家標準和電力標準對變電站和輸電線路的工頻電磁場、無線電干擾場強以及噪聲進行監測,根據現場考察和工程實際情況,以確定監測點位和選取敏感目標。
本次監測采用設備見表1。
本次所有監測時的天氣均為天氣晴朗,溫度(8~19)℃,濕度 52%~73%,天氣狀況符合DL/T988-2005《高壓交流架空送電線路、變電站工頻電場和磁場測量方法 》“工頻電場和磁場監測時的環境濕度應在80%以下”。對某110kV輸變電工程的工頻電磁場、無線電干擾場強和噪聲進行了實地監測,監測數據如下。
表2監測數據顯示,變電站四周距地面1.5m處工頻電場強度和磁場強度均低于HJ/T24-1998中工頻電場4kV/m、工頻磁場強度0.1mT的推薦限值。0.5MHz頻率無線電干擾場強低于GB15707-1995中的限值 46dB(μV/m)。

表2 變電站周圍工頻電磁場和無線電干擾

表3 距中相導線投影20m處輸電線路無線電干擾場強
圖1監測數據顯示,由于受圍墻阻隔工頻電場強度在0m處低于距圍墻外5m處,變電站墻外工頻電磁場隨距離增大呈衰減趨勢。
輸電線路斷面選擇在地勢較平坦,遠離建筑物和樹木,沒有其他電力線和通訊、廣播線的地方。監測點位起始于在檔距中央附近,遠離線路交叉及轉角。
圖2監測數據顯示,工頻電場強度從距中相導線10m處開始衰減,工頻磁場強度從中相導線0m處開始衰減,數值隨監測點位距中相導線距離增加而衰減。
表3監測數據顯示,距中相導線20m處頻率為0.50MHz無線電干擾場強數值低于 GB15707-1995 中的限值 46dB(μV/m),頻率為(0.15~30)MHz無線電干擾場強數值差異較大。

圖1 變電站工頻磁場衰減趨勢圖

圖2 輸電線路工頻磁場衰減趨勢圖
通過現場勘測和評估需求,對變電站或輸電線路距離較近、人口密集的居民區醫院學校等、群眾反映意見比較大、高架線路稠密區和跨越區進行布點。綜合考慮變電站(線路)工程與環境敏感目標的距離和敏感目標的結構特征,選取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標進行監測。同一地點,當敏感目標結構基本相同時,可先監測距離變電站(線路)工程最近的敏感目標,如果不超標,其他敏感目標可不進行監測。
監測數據顯示,變電站西側35m村莊的工頻電磁場強度遠遠低于國家限值,無線電干擾場強處于許可范圍內;輸電線路的3處敏感目標各項數據均達標,由于村莊距線路較近,工頻電磁場強度較其他敏感目標大,應當注意做好防護工作。
目前,建設單位的環境保護意識逐步增強,能夠認真執行包括環境影響評價、竣工環保驗收等在內的環保制度,積極主動辦理各項環保手續。然而在輸變電環保驗收中也有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周邊群眾與輸變電工程的矛盾。現場監測往往需要向周邊群眾反復的解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GB15707-1995《高壓交流架空送電線路無線電干擾限值》明確規定了距導線投影20m處0.5MHz無線電干擾限值(80%的時間、具有80%置信度),(0.15~30)MHz頻率中除0.5MHz外其它頻率可按照相應公式予以修正。隨著通訊工業的迅速發展,無線電各頻段被逐步占用,致使無線電環境趨于復雜。在實際測量中出現某些頻率超限值的情況,而這不僅僅是輸變電工程的影響所致,這類情況就難以辨別。
按照 GB15707-1995中的“好天氣”要求,現場監測避開了陰雨大霧冰雪等“壞天氣”,然而“壞天氣”中空氣濕度增大會使電暈噪聲和靜電感應得到增強,這些影響比“好天氣”更大,因此建議增加“壞天氣”的監測。
新建變電站站址和輸電線路塔基占用新征土地,賠償費用由建設單位與當地村委會協商后交付,群眾無參與權無知情權于是會產生猜疑。群眾猜疑產生抵觸心理,一定程度上影響建設單位的施工。賠償費用協商應該公開公正透明,杜絕此類弊端,此類糾紛以鄉村居多。
在監測中,群眾最關心的是變電站和輸電線路產生的工頻電磁場對人的影響。群眾匱乏電磁輻射方面知識,久而久之對輸變電工程產生了恐懼心理。建議建設單位在施工之前對周邊群眾做好宣傳,可以出告示、專人現場答疑和出具相關國家標準等各種方式;環保驗收之后,建設單位可出示現場監測數據;協助周邊群眾正確認識輸變電工程消除恐懼心理。
綜上所述,輸變電工程的電磁輻射會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根據上述分析,只要在輸變電工程設計時,履行環境保護手續,保護好敏感目標,電磁輻射對環境是安全的。另一方面,國家應該制定并出臺電磁輻射方面的有關法規,界定電磁輻射影響的范圍和具體標準要求,加大宣傳、普及電磁輻射及防護知識,引導公眾對電磁輻射的影響的正確了解,加強自身的保護意識,對減少電磁輻射對環境的影響顯然有著重要的意義。
[1]鄔雄.電場、磁場和電磁場的環境問題[J].電力環境保護,2007年第04期
[2]葉娜,程勝高,高水生.關于輸變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中公眾參與的思考[J].內江科技,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