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蕓
(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呼和浩特,010010)
半夏瀉心湯源自東漢時期張仲景的《傷寒論》,是古代醫家治療痞癥的“三瀉心湯”中的代表方。現代臨床藥理研究顯示,半夏瀉心湯具有抑制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調節機體免疫力、上調胃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半夏、黃芩、黃連、干姜、人參、炙甘草、大棗7味藥共奏補虛和中、辛開苦降、開痞散結的功效。現代醫家多將之加減后用于治療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疾病[1-2]。筆者為了分析半夏瀉心湯的配伍規律,通過加減治療本院70例慢性胃炎患者,并對臨床療效和用藥安全性進行總結,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70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29例,年齡21~88歲,平均(53±12)歲。病程1~31年,平均(8±1)年。其中伴Hp(+)12例,伴單純腸化生的有10例,伴有膽汁反流5例,伴胃/十二指腸潰瘍4例。70例患者隨機分成2組,對照組3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齡21~85(51±12)歲。病程1~30年,平均(8±1)年。伴Hp(+)7例,伴單純腸化生的有5例,伴有膽汁反流3例,伴胃/十二指腸潰瘍2例。治療組35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齡22~88歲,平均(53±13)歲。病程2~31年,平均(9±1)年。伴Hp(+)5例,伴單純腸化生的有5例,伴有膽汁反流2例,伴胃/十二指腸潰瘍2例。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伴隨體征等一般情況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排除標準[3]所有納入的患者診斷均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以及《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試行方案)中的診斷標準,而且全部病例均經胃鏡檢查及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認。70例患者根據上述方案并結合臨床四診,證型分為:肝胃不和12例、痰濕中阻15例、濕熱阻胃20例、脾胃虛弱15例、胃陰不足10例,瘀血停胃8例。入組患者均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疾患、消化道出血。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使用常規內科治療,予口服奧美拉唑(浙江金明藥業有限公司H20113102 20 mg×14粒)每次40 mg,2次/日;西咪替丁(赤峰萬澤制藥有限責任公司H15021026 200 mg×20片),口服,每次200 mg,1次/6 h;硫糖鋁(上海第六制藥廠H31020261 250 mg×10 片),口服,每次250 mg,3 次/日。Hp(+)者加用阿莫西林1 000 mg,克拉霉素250 mg,2次/d,7 d為1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案基礎上加用中藥半夏瀉心湯加減,具體如下:半夏10 g,黃芩6 g,黃連3 g,干姜3 g,太子參15 g,炙甘草3 g,大棗2枚,水煎服,1劑/d,以15劑為1個療程,一共服用3個療程。湯藥飯前半小時服用為宜,癥狀較重者可以一日多次服用。加減:肝胃不和者加香附、川芎、蒼術、神曲、梔子、白術、荷葉;痰濕中阻者加制半夏、蒼術、陳皮、厚樸、茯苓、白術;濕熱阻胃者加大黃、厚樸、石菖蒲、制半夏、蘆根、梔子、豆豉;脾胃虛弱者加黃芪、升麻、柴胡、當歸、陳皮;胃陰不足者加生地黃、麥冬、沙參、玉竹;瘀血停胃加蒲黃、五靈脂、莪術、丹參、桃仁。
1.4 療效判定標準[4]療效判斷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方案。痊愈:主次癥基本消失,舌脈恢復正常,胃鏡顯示胃黏膜基本正常,無活動性炎癥/膽汁反流現象;顯效:主次癥均改善較為明顯,胃鏡顯示無糜爛性出血,黏膜充血緩解,病變范圍明顯縮小;有效:主次癥較治療前有改善,胃鏡顯示黏膜病變范圍縮小為原來的50%,炎癥有所緩解;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變化。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計學處理 全部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結果以(s)表示,2組間有效率的比較,采用t檢驗。
療程結束后對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隨訪結束后進行胃鏡復查,其中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14%,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44%,2組比較P<0.01,治療組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有效率比較[n(%)]
慢性胃炎屬于中醫學“胃脘痛”“痞滿”的范疇,本病形成原因有外感寒邪、飲食所傷、情志不暢、脾胃素虛等方面,臨床上常表現為本虛標實,虛實寒熱夾雜之證。該病起病之初多為單一病因,病變比較單純,日久多種病因相互作用,病情復雜。胃是主要病變臟腑,常與肝脾等臟器有密切關系,寒邪、食停、氣滯、濕阻、血瘀多數實證,脾胃虛寒、胃陰不足多為虛證,且虛實之間,可相互轉化,由實轉虛,因虛致實,虛實夾雜;可由寒化熱,寒熱錯雜;可因氣滯而血瘀,或瘀血阻遏氣機而氣滯,治療時分別給予散寒止痛、疏肝解郁、傾泄肝胃、溫胃健中、滋陰養胃[5-6]。半夏瀉心湯源自東漢時期張仲景《傷寒論》,具有寒熱平調,消痞散結之功效。該方中雖無專門主升降的藥物,但半夏為君藥,具有辛開散結,化痰消痞的作用;干姜溫中散寒,配合黃連、黃芩,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功效,三藥合用為臣藥;佐以人參、大棗以達到益氣和中的目的,甘草為使藥起調和脾胃的作用。諸藥合用使該方有“寒熱、苦辛、補瀉”的配伍特點,是諸代醫家用于治療脾胃疾病的經典藥方。現代臨床藥理研究表明:半夏瀉心湯具有調節胃腸蠕動,增強胃黏膜屏障保護作用、抑制Hp活性、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筆者認為脾胃疾病的主要病因是機體內環境的失穩,半夏瀉心湯以其祛邪扶正、平調寒熱的功效促進內環境穩定,攻補兼施而達到治療脾胃系疾病的目的[7-9]。
治療慢性胃炎應注意醒脾健脾,調暢氣機。該病發病在胃,與脾密切相關,脾胃同居中焦,易相互影響。胃病日久累及脾臟,脾之陽氣受損,運化失職,清陽不升,濁氣不降,故本研究針對上述病機患者,加用黃芪、升麻。柴胡、白術等以升清陽、降濁氣。本著“治肝可以安胃”的原則,本研究疏斂并用,體現了調肝之法在病態狀態下的雙向調節作用,然而,并非所有脾胃系疾病都與肝氣疏泄異常有關,素體脾胃虛弱,食傷等導致中焦運化失司,氣機壅堵,亦會影響肝臟疏泄,“培土泄木”是治療之法,本研究采用香附、川芎行氣活血,蒼術、神曲健脾燥濕,消食導滯,白術健脾益胃,荷葉升養胃氣。胃病初起在氣,氣滯日久影響血運,而致血瘀胃絡,故慢性胃炎者多兼有血瘀,即“胃病久發,必有聚瘀”[10],通過胃鏡檢查可知胃黏膜凹凸不平,活檢顯示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或腸化生,此亦為胃絡瘀阻之征象,故本研究針對血瘀患者加用蒲黃、五靈脂、莪術、丹參、桃仁,以其活血化瘀行氣。治療慢性胃炎時,常用辛溫燥濕之藥物,用量過大則易耗傷胃陰,濕熱蘊結或肝氣郁久易化火傷陰,故本研究針對胃陰不足證型患者加用生地黃、麥冬、沙參、玉竹以滋陰養胃生津。
總之,現代醫家在沿用仲景經典方時,不應拘泥于單純的藥方,而應根據現代發病原因、兼雜證候,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靈活加減藥物,以其深入研究,實現“古為今用”。
[1]黃嚴銘,劉紹安.古方半夏瀉心湯治療胃炎之今用[J].中國中醫藥雜志,2004,2(12):563 -564.
[2]周書.疏肝健脾法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肝郁脾虛型)42例[J].世界中醫藥,2012,7(2):130.
[3]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試行方案)[J].中西醫結合雜志,1990,10(5):318-319.
[4]邢德剛,魏鳳香,梁燕玲,等.半夏瀉心湯含藥血清對豚鼠胃竇平滑肌細胞影響[J].中國公共衛生,2010,26(9):1150.
[5]邱冰峰,王志勇.半夏瀉心湯加減方對胃潰瘍大鼠胃組織熱休克蛋白27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9,17(5):292.
[6]吳忠祥,賀龍剛,譚達全,等.半夏瀉心湯及其拆方對Hp感染小鼠胃黏膜保護作用的研究[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0(5):23.
[7]宋小莉,牛欣.半夏、生姜、甘草三瀉心湯君藥探討[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7,13(9):66.
[8]宋小莉,司銀楚.基于腸運動藥效學指標的半夏瀉心湯君藥問題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8,14(9):68.
[9]宋小莉.復方君藥實驗研究方法探討[J].江蘇中醫藥,2008,40(12):85.
[10]馮娟,劉麗,李宇華,等.半夏瀉心湯抑制DMHDSS誘導的結腸炎相關性結腸癌的發生[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7,15(14):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