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風光不再
問題篇
在經濟增速放緩,國內產能過剩,進口煤強勢沖擊之下,曾經風光無限的煤企利潤大減,貿易商更是舉步維艱,煤炭行業遭遇空前內外交困的局面,迎來了十年以來最嚴峻的時刻。

從2003年開始,到2012年下半年結束的近十年時間里,中國煤炭市場價格一路走高,十年間給中國涉煤行業帶來了豐厚的利益,被稱之為中國煤炭市場的“黃金十年”。與此同時,也“招惹”來大批的國外煤炭進入中國市場來“淘金”。這就是中國以及世界涉煤既得利益者們至今仍舊念念不忘的“黃金十年”,而如今,這樣的情形已經一去不復返。
經歷了2012年的快速降溫之后,煤炭行業本來期望能夠借助新一屆政府開局之年和城鎮化建設的東風,走出低谷。但大半年時間過去了,煤炭行業仍然未能擺脫下行局面,產量下降、價格下跌、收入減少、虧損面擴大、利潤腰斬、稅收下降、應收賬款增加等等,總而言之,該增的不增,該降的未降,煤炭行業繼續下滑。
今年1-9月份,全國煤炭產量同比下降,原煤產量下降并未阻止煤價下滑步伐。今年以來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持續下跌,年初至今,秦皇島港5500大卡市場動力煤價格525~535元/噸,比年初下降105元/噸,降幅為近20%。晉、陜、蒙煤炭主產區各煤種價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以山西為例,年初至今大同地區5500動力煤價格每噸下降50元左右,呂梁地區焦煤價格每噸下降200元左右,晉城地區無煙塊煤價格每噸下降60元左右。
產量下降,價格下跌,煤炭行業銷售收入由升轉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季度,煤炭全行業銷售收入同比下降2.6%。值得注意的是,這是2001年以來,歷年同期煤炭行業銷售收入同比首次下降。
收入下降,成本繼續增長,行業虧損面明顯擴大,全行業利潤總額急劇下降。在銷售收入下降的同時,今年上半年煤炭全行業銷售成本同比繼續增長3.2%。受此影響,虧損企業數同比增加485家,增長33.3%,虧損面由去年同期的18.9%上升至24.7%。
在企業銷售收入和利潤下降的情況下,政府煤炭稅收也出現下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煤炭全行業稅金總額完成606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0.1%。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2001年以來,歷年同期煤炭行業稅金總額首次同比下降。對于部分以煤為主導的地方來說,煤炭行業稅金減少意味著政府財政將會吃緊。
作為經濟指標的集中反映,煤炭行業繼續回落。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網發布的中經煤炭產業景氣指數降至96.9,同樣創下2001年以來新低。
在宏觀方面,中國經濟目前已經從過去的周期性波動進入到了關鍵性的結構調整時期。當前,國內外經濟持續下行的趨勢十分明顯。國際上歐債危機積弊日久、余緒未了,解決起來非一日之功;國內形勢是大規模投資拉動型增長方式走到了盡頭。各種要素價格上漲壓力非常大,新的刺激政策很難再次出臺,依靠大規模的基本建設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將不會再現。
李克強總理在上海召開部分省市經濟形勢座談會時強調指出:我們需要用勇氣和智慧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目前橫亙在中國經濟面前的是一系列結構性問題,在原有“擋位”上我們已經到達極限了,中國經濟需要“升擋”才能加速。
具體到煤炭行業來說,目前存在的問題同樣是結構性問題而非行業周期性的波動。概括來說,煤炭行業可以說是既有“近難”又有“遠愁”,既有“內憂”又有“外患”。
“近難”是指目前形勢下企業的生存穩定問題。“遠愁”是指關系企業未來發展的“轉調創改”的問題。“內憂”是指煤炭行業的污染問題、安全問題、行業集中度的問題、煤企應對危機的傳統思維模式等問題。“外患”是指社會對煤炭作為暴利行業的誤解、缺少同情、行業稅費過高等問題。
產業結構變化,煤炭增速放緩
歷史經驗數據表明,當我國GDP增速低于8%時,煤炭需求增速將放緩。1998、1999年是第二經濟周期的谷底,GDP增速都低于8%,煤炭需求大幅放緩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同時,中國經濟增長的效率也逐步提高,萬億元GDP的煤炭消耗量逐漸降低。
從中央來看,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繪制了“美麗中國”和“中國夢”的美好藍圖,其基本要求都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提出“控制能源消費總量”,表明了中央以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倒逼經濟轉型的決心。
從地方來看,中央的消費總量控制政策已經對地方產生了實際的影響。以山東為例,山東計劃“十二五”后三年增加8000萬噸標準煤的消費量,結果中央不但沒批準,反而在原有基礎上核減了7000萬噸,這一正一反就是1.5億噸標準煤,約2億噸原煤。
供應結構變化,煤炭供過于求
“黃金十年”期間煤炭行業的大量投資所產生的煤炭產能將陸續釋放。這部分礦井大多集中在內蒙古、山西、陜西、甘肅等煤炭行業的“第一世界”,開采條件好、開采成本低、礦井規模大、煤炭質量好,一旦投產將產生大量優質低價煤炭。
煤炭行業集中度雖然有了大幅提高,但仍然比較分散,缺乏統一協調機制,競爭越來越激烈。 一方面,煤炭的行業集中度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2012年,7家億噸級企業產量12.3億噸,占全國的33.7%,46家過千萬噸的煤炭企業產量26.1億噸,占全國的71.5%。但由于缺乏統一的協調機制,心比較散,困境面前就產量、價格等問題很難達成一致。 另一方面,大型煤炭集團的規模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并且下一步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競爭將主要在大型煤炭集團間展開,將更持久更殘酷。
進口的煤炭越來越多。2011年,我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煤炭進口國。2012年全年進口煤炭2.89億噸,同比增長29.8%。今年一季度進口煤炭8000萬噸,同比增長30%。進口煤炭以低廉的價格、更好的性價比迅速搶占了大量的沿海地區市場。
客戶結構變化,議價能力減弱
以往煤炭企業面對的是零星的、小規模的用戶,現在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煤炭下游客戶的集中度越來越高,議價能力越來越強。 這主要是由于以下幾點造成的:
一是電力行業一直都是集中度非常高的產業,并且近幾年來大力進軍煤炭,到2012年,五大發電集團自產煤炭已經達到2.36億噸,占其發電用煤的1/3左右。
二是鋼鐵行業的增長主要由排名前15名的企業完成,按照規劃,到2015年,前10家鋼鐵企業集團產業集中度達到60%左右。
三是水泥行業出現了中建材、海螺這樣的行業巨頭,按照規劃,到2015年,水泥行業前10家企業產業集中度將達到35%。
不管是整個宏觀經濟,還是具體的煤炭行業,都到了從周期性的波動進入了需要進行深入結構調整的階段。如果對經濟形勢的認識還停留在周期性波動的階段,那么就會抱有“過冬”和“熬冬”的思想,對市場抱有幻想,認為市場會回暖,煤價會回升,冬天過去了就會是春暖花開。目前看來,這一次的結構調整估計需要較長的時間,所以,這個冬天靠“熬”是過不去的。結構不進行深入調整,這個冬天永遠過不去,“熬冬”的結局只能是“等死”,我們需要做的是培養自身的“冬泳”能力。

今年5月,經濟學人智庫(EIU)發布報告,預測2011年至2015年的煤炭消費增速,將由2007年以來的5%降到3%。另外,美國的頁巖氣革命也在逐漸使天然氣取代煤炭的地位,使這個世界上經濟總量最大的國家的煤炭消費量逐年遞減。
目前,我國新能源漸成氣候,并將逐漸蠶食常規能源的領地。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雖然目前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占比重不高,但逐年增長,對化石能源的沖擊是漸進的。國家明確提出:“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
天然氣作為最為清潔的常規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今年3月,習近平主席訪俄期間,確定中國將同俄羅斯簽署30年的天然氣合同,2018年開始供氣,年供氣380億-600億立方米,中國有可能超過德國成為俄羅斯最大的天然氣買家。
被稱為“頁巖氣革命”大變革的初步結果,在美國已經基本顯現。水平鉆井與液體壓裂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完善,使美國徹底地解決了能源安全問題,并且從一個世界石油最大的進口國變身為石油出口、LNG出口的大國。這一事實,正在改變著世界的政治格局和經濟格局。
“頁巖氣革命”在給世界能源供給、世界環境保護、人類幸福生活帶來福音的同時,對煤炭產業也帶來了不可逆轉的災難性沖擊。未來的世界,經濟景氣循環仍然會按照繁榮、衰退、蕭條、復蘇各個階段來循環,但是,煤炭作為能源,已經逐漸完成了歷史使命,開始退出世界歷史舞臺。當然煤炭要退出中國歷史舞臺,還需時日和過程,但畢竟這個過程已經開始起步了……
頁巖氣、可燃冰等非常規能源將對常規能源的使用產生顛覆式沖擊。這種情況的發生并不遙遠,在未來1 0年內就有可能發生。而一個以氣體能源替代固體、液體能源的時代已經來臨,未來幾百年的能源將要由天然氣來主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