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段新平 張宏濤
縣域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任重道遠
□文 /段新平 張宏濤
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和融資環境,不僅關系農村金融穩定運行,更關系農村基礎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關系農村經濟繁榮和農民增收。甘肅省酒泉市為縣域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提供了借鑒——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增強農民信用意識,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做好農村金融服務工作的一項重要工程。目前,現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穩步推進,老鄉鎮信用體系建設效果較好,但移民鄉鎮進展緩慢,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仍然任重道遠。
移民鄉村的信用體系建設存在涉入層次淺、進展緩慢的問題。雖然近年來當地人行以及縣域涉農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了對移民鄉村的金融服務和信貸支持力度,但是由于移民鄉村總體存在扶貧開發、“聯村聯戶”工作開始不長、金融機構較少或沒有、移民收入水平不高或不穩定、部分移民流動性較大、誠信和法制意識淡薄和金融風險程度較高等客觀因素,制約了移民鄉鎮的信用體系建設步伐和成效。
農戶信用評級缺乏專門機構。首先,目前還缺乏專門針對農村居民的征信評級機構,因而這項工作任務只能由人民銀行或信用社來進行。由于不是專門的信用評定機構,自定標準、自行評定,難免帶有一定的道德風險。其次,農村信用評級也缺乏科學的評價方法來具體進行實施,沒有建立一整套針對農戶經營的較為科學的評級標準。大部分均是農村信用社自定標準與范圍,評級的客觀性不強,不能對農村居民經濟承諾能力及可信任程度進行綜合分析和預測。第三,信用評級程序還缺乏程序化與嚴密性。目前,農村信用社受人力所限,還不能結合農村經濟發展的形勢以及農戶經營狀況的變化及時進行跟蹤分析,不能做到動態管理和適時調整以及時、真實、準確的評定農戶資信情況。
農村信用擔保機構發展滯后。目前,酒泉市瓜州縣縣城信用擔保公司只有2家,而且規模小、業務滯后、發展不充分,現有的信用擔保機構的業務主要集中于縣城,業務覆蓋范圍十分有限,鄉鎮仍是信用擔保業務的盲區。
繼續加大對農村區域的征信宣傳教育力度。一是采取對農民群眾易于接受的、實實在在的宣傳方式,繼續深入開展日常或專項宣傳,提高鄉鎮企業及農民的誠實守信意識;二是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各項措施的落實,強化宣傳誠信的道德內涵和價值內涵,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步伐;三是強化各級政府推動力度。在農村地區,尤其是移民鄉鎮,鄉、村、組三級地方組織最具有權威,政府及其下級組織推動征信宣傳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信用信息征集和更新。一是要加快農戶、農村地區電子化信息采集步伐,以農村信用社為主體,以目前的紙介質檔案為基礎,建成電子化信息檔案,并最終納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二是要加大信息采集和更新,可以農村信用社對發生過信貸關系的企業和農戶均在計算機中保存的相關記錄并建成的部分信用信息數據庫為基礎,對已經發生信貸關系的企業電子信息,已經由企業基礎數據庫系統接納,無需專門收集有關資料;對尚未發生信貸關系的企業電子信息,應由農村金融機構認真收集整理,錄入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三是利用科技手段,以縣為單位提高企業信用信息和個人信用信息的更新頻率,并及時發布信用信息;四是利用網絡,在政府的領導和協調下,搭建起一個信用信息平臺,及時披露相關信用信息,不斷提高村民的信用意識,促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完善法制,攻堅克難,全面穩步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一是為確保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穩步推進,進一步認真落實《征信業管理條例》、《金融生態環境促進法》等相關制度規定,使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必嚴;二是要完善好相關制度體系,進一步加強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征集方面的制度約束和適時激勵,保護征信系統的安全、規范、高效運行;三是加強與工商、稅務、司法等部門的溝通與協調,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四是積極配合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努力推進“信用農戶”“信用村”“信用鄉鎮”“信用企業”“農村青年信用示范戶”等的創建工作;五是涉農金融機構對信用農戶、信用企業要實行貸款優先、手續簡化、額度增加、利率優惠等激勵措施;六是在深入落實移民鄉鎮扶貧開發各項措施的過程中,積極靈活地采取各種形式,提高移民的誠信意識,改善移民鄉鎮的信用環境。
政府牽頭,各職能部門協作,共同形成比較完善的農村信用服務監管體系。一是由當地政府牽頭,成立由相關部門組成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并明確職責分工,為積極改善農村信用環境提供保障;二是各職能部門之間要加強協作,相互交流政策信息、監管信息,實現農村區域信用信息共享,促進和改善農村信用環境;三是把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納入各級政府的目標考核范圍,與鄉鎮政府領導個人政績等緊密掛鉤,以形成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利益聯動;四是在科學設計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通過監測分析,有重點的、有目的的對信用體系建設薄弱的鄉鎮開展整治活動;五是根據國家發改委《關于加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意見》精神和要求,鼓勵和支持發展農村信用擔保機構,更好地為農村企業或農戶提供服務。
(本文摘自《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