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立
(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 200438)
《世界著名在華企業健身大賽》選手參賽動機的分析研究①
章立
(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 200438)
《世界著名在華企業健身大賽》由國家體育總局、中華全國總工會主辦,上海市體育局、上海市總工會承辦,旨在全面推行職工體育生活化,滿足職工體育的健身需求。本文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等方法,以《世界著名在華企業健身大賽》的選手,即參賽企業的職工為研究對象,調查企業在職職工參加這次健身大賽的動機,對企業職工健身運動參與動機進行深一層次的探討。最后,對如何提高參賽企業職工的積極性提出若干意見,為今后舉辦企業健身大賽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健身大賽 企業職工 動機
職工體育作為城鎮群眾體育的載體之一,它不僅大大地增強了職工的體質、豐富了職工的業余文體生活,而且對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起著積極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世界著名企業紛紛落戶中國,國內的企業也在改革中崛起。企業員工在全新的企業文化熏陶下,健身理念和觀念有了新的變化。
《世界著名在華企業健身大賽》是以著名企業為主體,以“參與、交流、展示”為宗旨的體育賽事,也是將企業與文化、體育、城市有機結合的“都市景觀體育”。舉辦這一大賽,不僅為企業搭建了一個展示形象、擴大影響、弘揚企業文化的舞臺,同時也是全面推進職工體育體育生活化,不斷完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滿足職工體育健身需求的一項重要舉措。本文試圖通過對《世界著名在華企業健身大賽》的選手進行動機調查,對影響其參賽動機的因素進行分析,把握參賽選手的需求,就如何提高企業職工的參賽積極性提出若干建議,為今后舉辦該項賽事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依據。
參賽動機是直接推動選手進行比賽的一種內部動力。它是一種需要,是體育賽事對選手的客觀要求在選手頭腦里的反映;它表現為參賽的意向、愿望或興趣等形式,對選手參加體育比賽起著推動作用。參賽動機由內驅力和誘因兩個基本因素構成。內驅力指在有機體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推動力,是一種內部刺激。誘因指能引起個體動機的外部刺激或情境,是由集體趨向或回避的目標。
《世界著名在華企業健身大賽》的參賽選手都是來自外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企業單位。通過調查發現,參賽選手最多的企業類型是合資企業,人數占調查總人數的40.8%,參賽選手最少的企業類型是民營企業,人數占調查總人數的9.9%,外資企業和國有企業的人數分別占調查總人數的19.7%和29.6%。(見表1)
本文將采用前蘇聯的心理學家的分類方法,從動機的來源角度把參賽選手的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這兩類。本次調查將參賽選手的動機分為七個,分別為四個外部動機:增強運動技能、強身健體、減輕工作壓力、擴展社交面以及三個內部動機:娛樂休閑、提高生活質量、體現自我價值。

表1 不同性質企業參賽選手比例一覽(數據統計于2010年)①

表2 各性質企業選手參賽動機一覽(數據統計于2010年)②

表3 各年齡段選手參賽動機一覽(數據統計于2010年)③

表4 男女選手參賽動機一覽(數據統計于2010年)④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被參賽企業選手選擇次數最多的動機是強身健體,屬于外部動機,被選次數最少的動機是體現自我價值,屬于內部動機。選手的參賽動機根據被選次數依次為強身健體、娛樂休閑、提高生活質量、減輕工作壓力、擴展社交面、增強運動技能、體現自我價值。外資企業的參賽選手參賽動機以強身健體和減輕工作壓力為主,合資企業和國有企業的選手參賽動機主要是強身健體,而民營企業的選手參賽動機則以強身健體和娛樂休閑為主。(見表2)
通過調查可以發現,不同年齡段的選手參賽動機各不相同。
20 ~30 歲可以說是人們從青年逐步轉入中年的過程,這一類人群是體育運動愛好者、參與者以及體育迷的最主要人群,他們享受體育運動帶來的快樂,在體育運動中獲得放松,釋放激情,得到滿足感。因此這一年齡段的參賽選手參加本屆比賽主要動機是娛樂休閑。(見表3)
31 ~40 歲的參賽選手,由于人入中年,承受著諸多壓力,如工作壓力,家庭壓力以及來自社會的壓力。這一年齡段的人群是社會進步發展的主要力量,在家庭中也是頂梁柱的地位。因此這類參賽選手參加比賽,通過體育運動來得到一種壓力的釋放和減緩,他們更看重的是體育比賽所能起到對他們精神層面的積極作用。
41 ~50 歲的參賽選手在企業中大多處于干部地位或者是資歷工齡較老的員工,他們在職場上打拼多年,取得了事業上的成績,在臨近退休的這個年齡時段,他們更看重生活的質量。因此這類人群日常中會比較重視養生,同樣也會重視體育運動從而帶來的對身體的益處。這類人群相對有固定的體育運動時間和規律,他們參加體育比賽的目的也以強身健體,提高自身身體健康為主。
該滑坡位于水南村五星組,在暴雨、人類活動等強誘發因素作用下,滑坡處于基本穩定-不穩定狀態,嚴重威脅前緣居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滑坡主要采用截排水工程+場地平整工程 +樁板墻工程 +擋土墻工程+裂縫填埋工程+監測工程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措施,切實可行,最終達到消除滑坡隱患的效果。
而50歲以上的參賽選手,處于中老年的階段,這個人群里有的是即將退休的老干部老職工,有的則是已經退休的職員,他們注重的是體育運動的休閑養生的功能,體育運動已經逐漸成為他們老年健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這個年齡段的選手的參賽動機主要也是強身健體。
調查發現,男女選手的參賽動機大同小異。從表4中可以看出,男女選手中,選擇最多的參賽動機都是強身健體。可見在對待體育運動和體育比賽的強身健體和促進健康這一問題上,男女選手的認識是相同的。此外,減輕工作壓力這一參賽動機被男女選手選擇的次數最為接近,男性選手中有55.6%的人選擇參賽動機為減輕工作壓力,而女性選手中則有92.3%的人選擇這個作為動機。可見參賽動機是減輕工作壓力的女性選手比例遠遠高于男性選手。(見表4)
在當今激烈的職場競爭下,男女面對的壓力差不多,造成這一比例的懸殊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男性選手的體育意識較強,因此他們的參賽動機種類比女性選手要多,而減輕工作壓力只是一部分男性選手的參賽動機,并不是大部分男性選手的動機。此外,選擇增強運動技能和娛樂休閑作為參賽動機的男性選手比例也要明顯高于女性選手的選擇比例,這說明男性選手對待體育比賽的熱情無論是從內部還是外部因素來看都要高于女性選手,而且我國體育人口中本來男性就比女性要多,男性在日常生活中對體育運動和比賽的關注度、參與度也均要高于女性。
《世界著名在華企業健身大賽》的參賽企業選手的參賽動機受多方面影響,經過筆者調查,得出以下以下結論。
第一,參賽選手所在的企業性質和自身日常的體育運動觀是影響其參賽動機的兩個最主要方面。參賽選手所在的企業性質,決定了其日常工作的性質,從而導致了不同的工作壓力。企業職工日常工作強度的不同決定了其生活內容的差異,由于體育運動對人們的生活有著多方面的作用,因此不同企業的職工在日常生活中對體育運動的需求內容不同,從而參加比賽的外部動機也不同。此外,選手自身的日常體育運動觀,包括體育運動的習慣和興趣取向,都影響著參賽選手參賽的內部動機。
第二,參賽選手中,男性選手的參賽動機偏向于內部動機,而女性選手則偏向于外部動機:參賽選手中,男性選手參賽動機的選擇大多為娛樂休閑,體現自我價值和提高生活質量,而女性選手的選擇更傾向于強身健體,減輕工作壓力和擴大交際面。這可能與男女性在對待體育運動的態度上的差異導致的,男性通常把體育運動當做一種興趣愛好和一種體現價值的平臺,而女性則更看重體育運動所能帶來的實際的益處,因此男性較女性更容易主動地無條件地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從而造成啦參賽選手中男女性的內外部參賽動機的比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三,本屆《世界著名在華企業健身大賽》的參賽選手中大部分的選手年齡在20~40歲之間,也就是說參賽選手的主力軍是企業中的中青年群體。通過調查也發現,年齡在20~30歲之間的參賽選手的參賽動機中內部動機的比例最高,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一比例有所下降,年齡在50歲以上的參賽選手其參賽動機中外部動機占較大比例。由此可以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參賽選手更看重體育運動或者體育比賽帶來的諸如強身健體、減輕工作壓力以及擴大社交面這些好處。
本文通過對參賽選手動機的分析,認為《世界著名在華企業健身大賽》這一賽事仍有改善提高之處,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4.2.1 堅持采用參賽選手投票產生比賽項目的方式,并且不斷豐富比賽項目種類
該賽事的比賽項目均是由參賽企業的職工選手通過投票方式產生的,這一形式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并且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較客觀的選出比賽項目,較大程度的滿足參賽選手對這項賽事的需求。此外,大賽組委會可以適當考慮增加比賽項目的數量,擴大參賽企業職工的參與面,并且把比賽項目的性質區分開來,可以增設一些趣味娛樂性體育比賽,和傳統意義上的競技體育比賽區分開,這樣就能照顧到不同需求層面的參賽企業職工,提高他們的參賽積極性。
4.2.2 增強大賽作為企業之間交流的平臺這一功能
經過歷屆比賽的舉辦,各企業的參賽職工對與《世界著名在華企業健身大賽》這項賽事的熱情度在不斷增加,可是大賽作為企業交流平臺這一作用卻一直無法凸顯出來。由于大賽的參賽企業來自各行各業,差異較大,因此具有共同語言的企業職工選手能相遇在同一場比賽中的概率很小,大賽組委會可以考慮為相同行業或者領域內的企業專門開設一些比賽項目,細分參賽企業,這樣同行企業能更容易參與到同一場比賽中,接觸交流的機會也隨之大大增加。
4.2.3 適當在其他城市開設賽點
《世界著名在華企業健身大賽》的參賽對象是在華的世界500企業和國內的著名企業,但是就目前的參賽情況來看,由于舉辦地在上海,大多數的參賽企業都是上海本地的企業或者是上海的分公司。從長遠角度來考慮,大賽組委會可以在中國其他城市開設分賽點,這樣一些除上海之外的外地企業也能方便參加。
[1]張軒.我國職工體育概念及管理體制的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6(4).
[2]薛留成.大型企業職工體育發展模式創新研究——對企業職工體育管理模式的探討[J].體育科學,2006.
[3]趙子江,肖煥禹.社會轉型期我國職工體育社會化、產業化現狀與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11).
[4]蘭自力,鄭旭旭.我國三資企業職工體育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5).
[5]董欣.轉型期我國國有企業職工體育管理體制研究——東北老工業基地為例[D].北京體育大學,2008(5).
[6]裴新貞,劉倩.企業職工體育在文化大繁榮背景下的持續發展路徑——以上海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為例[J].體育科研,2013,34(2).
[7]李志堅.對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四點建議[R].大眾體育信息,2001(1):1-4.
[8]鄧文才.重慶市民體育生活發展趨勢研究[J].中國體育科學學報,2002,2(6):10-12.
[9]鄒師.當代人類健康的危機及其體育理念[J].體育與科學,2002,23(3):25-28.
[10]樊炳有.析體育與健康的“第三狀態”——亞健康[J].體育與科學,2002,23(3):37-39.
[11](美)馬斯洛(Abraham H.Maslow).人類動機理論[M].1943.
[12]王澤波.陜西省煤礦企業職工體育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12.
[13]劉志敏,聶真新.大中型企業職工體育的現狀與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07(2):14.
[14]張雪蓮,曹繼紅.社會轉型期我國職工體育發展面臨的問題[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4(4):24-25.
[15]John A,Fortunato.The Rival Concept:An Analysis of the2002 Monday Night Football Season[J].Journal of SportManagement,2004,18:383-397.
[16]Janet S,Fink.Using Athletes as Endorsers to Sell Women’sSport:Attractiveness vs.Expertise[J].Journal of SportManagement,2004,18:350-367.
注釋
①-④數據統計于2010年(在上海市體育局群體處實習期間)。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stants' motivation in the “Fitness Competition For World-Ren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Zhang L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China)
The Fitness Competition For World-Ren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is sanctioned by State Sport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and All-China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organized by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of Sports and Shanghai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aimed at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aff sports life and satisfying the staff sports fitness requirements.This paper adopts literature and questionnaire,takes participating enterpri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investigate enterprises'motiv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fitness competition.Besides,it discuss on-the-job workers'motives of participating in exercises at a deep level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holding enterprise fitness competition in the future.
fitness competition;enterprise staff;motivation
G8
A
2095-2813(2013)09(a)-0097-03
章立(1988,12—),男,浙江杭州,上海體育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