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昀
四川省自貢市中醫院婦產科,四川自貢 643010
異位妊娠是近年來臨床常見的婦科急癥,往往會增加妊娠破裂或導致流產等影響,致使患者出現急性腹腔內出血,可能會危及到患者本身的人身安全。異位妊娠患者的發生率占到臨床孕婦的9.1%~13.0%左右且有顯著增長趨勢[1]。臨床曾有以腹腔鏡等微創手術進行治療的記錄具備創傷小、痛苦少及恢復快的特點,但不易于被中小醫院所應用[2]。因此為進一步探討研究中西醫結合進行異位妊娠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應用前景,本文選擇了本院婦產科自2010年7月—2013年1月間所收治的76位異位妊娠患者按照治療方法進行了分組臨床治療及預后效果對比,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選擇以本院婦產科2010年7月—2013年1月間所收治的76位異位妊娠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基本信息如下:①年齡區間為21~39歲,平均年齡為(28.9±5.1)歲;②產次來看包括初產婦55例,經產婦21例;③流產次數在2次以上者10例,流產次數小于等于2次者66例;患者中有54例出現陰道流血現象。所有患者先依據病史、臨床癥狀、體征、后穹隆穿刺進行驗證,然后進行了實驗室檢查[3]。本文中均術前查尿HCG呈陽性,且血中HCG值升高為270~9900u/L,通過陰式彩超檢查宮內未現胚囊,在附件區呈現有混合性包塊,盆腹腔可見顯著中量積液。
所有76例患者按照患者被隨機分為中西醫治療組及西醫對照組各38例,組間年齡、產次、流產史、臨床并發癥、血HCG值等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1.2.1 對照組38例進行單純西藥治療 患者臨床給予西藥氨甲蝶呤20 mg肌肉注射,1次/d,連續使用5 d+2 d停藥為一個完整給藥療程,共計兩個療程14 d。
1.2.2 治療組38例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 方案如下:西藥方面給予米非司酮片200 mg/d,分2次服用,3 d為1個西藥療程;第1 d起便開始肌肉注射氨甲蝶呤50 mg,自治療第4天起給予中藥“宮外孕湯2號”(包含三棱、莪術、赤芍、丹參、桃仁、天花粉、蜈蚣等中藥),每天1劑共計10 d,總計療程14 d。
依照《實用中西醫結合婦產科》[4]中的保守治療異位妊娠成功標準判定治療后的療效如下:顯效:出血等臨床癥狀消失,血B-HCG由陽轉陰,經B超檢查附件包塊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的血B-HCG值下降幅度在10%以上但未轉陰,經B超檢查附件包塊縮小50%以上。無效:患者出血等臨床癥狀未見顯著改善,血B-HCG值下降幅度不顯著甚至有所提高,B超檢查附件包塊不變或增大2例。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文中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 15.00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及西醫對照組間經治療后的效果對比如表1,可見在顯效例數、有效例數方面治療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方面,治療組36例(94.7%)也顯著高于對照組的24(63.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B-HCG值以及包塊直徑的對比如表2,可見在治療前,治療組與對照組在血B-HCG值及包塊直徑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但治療后的B-HCG值及包塊直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且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治療前后的差值更大。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間的治療效果對比[n(%)]
祖國醫學認為,異位妊娠是屬于“腹痛”等范疇,是由于血瘀少腹、不通則痛的實證。主要是因為肝郁氣滯、肝腎不足等等原因導致氣血運行受阻使得收精卵被阻滯于子宮體腔之外[5],因此治療時應本著活血化瘀的思想開展,而本文中所用到的“宮外孕湯2號”中成分三棱、莪術、赤芍、丹參、天花粉等能夠具備顯著的活血化瘀功能,而蜈蚣則可以解毒散結且通絡止痛,改善促進血液循環并有效調節機體免疫力[6]。而西藥選用甲氨蝶呤與米非司酮聯用,可以有效完成協同殺胚,降低縮小血B-HCG值以及包塊直徑的效果。
本文通過對婦產科2010—2013年間所收治的76位異位妊娠患者分組治療發現,中西醫治療組在治療后效果對比方面,其顯效例數、有效例數及總有效率方面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血B-HCG值以及包塊直徑指標無差異,但在治療后數據對比顯示,治療組的改善值顯著優于對照組并具備顯著統計學差異。綜合來看,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異位妊娠,可以有利于保存患者生育力增加再次妊娠幾率,且降低了患者的手術及感染風險,另外中西醫結合對設施要求不高,還適用于手術條件有限的基層醫院,值得廣泛推廣。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間的治療效果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