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坤 劉恒亮 白樹鳴 耿國英
鄭州人民醫院心內科,河南鄭州 450000
近年來,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呈快速增長趨勢,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目前,對ACS的病理生理機制的認識和治療措施均取得了很大進展,斑塊不穩定,斑塊破裂和血栓形成作為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病理生理機制已無人質疑。早期通過檢測各種生化標志物對ACS進行危險分層對于其治療及預后的評估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檢測ACS患者、SAP患者及正常人血漿BNP、血清UA水平,旨在探討BNP、UA與ACS的相關性。
選擇本院2009年12月—2010年11月ACS住院患者69例,診斷均符合2000年ACC/AHA診斷標準[2],其中男42例,女27例;年齡40~76歲,平均(53.6±9.5)歲;SAP患者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齡45~79歲,平均(52.4±8.7)歲;對照組43例為經冠脈造影檢查正常者,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42~79歲,平均(54.2±8.9)歲。所有研究對象均排除腫瘤、感染性疾病、炎癥及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漿BNP水平,試劑盒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有限公司,嚴格按說明書操作。以尿酸酶法測定血清尿酸(UA)水平,所用試劑購自上海博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檢測儀器采用日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ACS組、SAP組和對照組的血漿BNP水平分別為(437.23±237.21)pg/mL、(48.58±36.72)pg/mL和(43.87±35.61)pg/mL,各組血漿BNP水平有明顯差異(P < 0.0001);ACS組明顯高于SAP組及對照組(P均<0.0001),SAP組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 > 0.05)。見表1。

表1 各組間血漿BNP水平比較
ACS組、SAP組和對照組的血清UA水平分別為(23.76±32.75)mg/L、(5.84±4.13)mg/L和(5.17±5.06)mg/L,各組血清UA水平有明顯差異(P=0.0013);ACS組明顯高于SAP組及對照組(P均<0.0001),SAP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血漿BNP水平和血清UA水平的相關性分析:血漿BNP水平和血清UA水平在ACS組呈顯著正相關(r=0.407,P<0.01)。

表2 各組間血清UA水平比較
BNP是由心肌細胞合成的具有生物學活性的天然激素,主要在心室表達,同時也存在于腦組織中。當左心室功能不全時,由于心肌擴張而快速合成釋放入血,有助于調節心臟功能。同時許多研究都表明心肌缺血是BNP水平升高的重要刺激因素。Donald S.C. Ang等通過研究發現,在ACS患者中,血漿BNP水平可以預測10個月內的心血管事件,不依賴于許多包括左心室肥厚在內超聲心動圖異常,并且血漿BNP水平的升高增加7周后ACS的風險[1]。Alberto Palazzuoli等通過對208例穩定心絞痛、不穩定型心絞痛、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漿BNP、TNT和CRP水平進行檢測后發現,BNP可以作為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程度、發生心力衰竭風險及死亡率的獨立預測因子[2]。Bassan R等[3]通過對NSTEMI患者進行動態觀察發現,BNP相對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鈣蛋白I(CTnI)更為敏感,可作為NSTEMI的早期預測因子。
尿酸(UA)是人體嘌呤代謝的產物,許多研究發現血清尿酸水平是心血管疾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高尿酸血癥常伴發一些代謝紊亂如高血糖、高血脂、肥胖、胰島素抵抗等,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死亡率。Mustafa Duran等研究發現,合并高尿酸血癥的冠心病患者有較高的Gensini評分(r=0.452,P < 0.01),血清尿酸水平與病變血管數呈顯著正相關(r=0.334,P < 0.01)。尿酸可促進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使OX-LDL的生成增加,而OX-LDL可影響纖維帽膠原的合成,刺激巨噬細胞產生大量細胞因子,增加粥樣硬化斑塊的不穩定性,導致斑塊破裂,血栓形成。也有部分研究發現高尿酸血癥不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Mustafa Gur等研究發現血尿酸水平與冠心病患者Gensini評分并無明顯相關性[4]。
本研究顯示:ACS組血漿BNP和血清UA水平明顯高于SAP組及正常對照組,提示血漿BNP和血清UA水平升高與ACS發病密切相關,對預測ACS發生的危險性及預后有重要意義。
[1] Donald S.C.Ang,MD,MRCP,et al.Serial bedside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strongly predicts prognosi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dependent of echocardiographic abnormalities[J]. Am Heart J,2009,158(1):133-140.
[2] Alberto Palazzuoli,MD,PhDa,et.al.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Other Risk Markers for Outcome Assessment in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 Coronary Syndromes and Preserved Systolic Function[J]. Am J Cardiol,2006,98:1322-1328.
[3] Mustafa Gur,MD,Remzi Yilmaz,et.al.Relation of Serum Uric Acid Levels With the Presence and Severity of Angiograph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Angiology Volume 59 Number 2 April/May,2008:16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