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小芳 羅天女 畢 媛
湖南省兒童醫院,湖南長沙 410000
重癥監護病房收治的患兒多數為病情危重的患兒或是早產患兒,加之患兒在接受治療時會與父母分離,這樣就導致了患兒家屬會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其出現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1]。當患兒家屬出現上述不良情緒時,若不予以及時的心理疏導,則極有可能給患兒及家屬帶來不利影響,甚至會導致家屬反對醫護人員對患兒的治療工作。因此我院對近期內收治的60例重癥監護病房患兒的家屬進行了心理需求調查,及制定了相應的心理干預措施,使其可以積極的配合臨床治療。現將此次該院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在2011年1—7月間收治的60例入住重癥監護病房患兒的家屬,入選患兒中男性患兒37例、女性患兒23例,患兒平均年齡3.1歲;入選患兒家屬中男性34名、女性26名,平均年齡39.1歲;患兒家屬的工作種類:27例患兒家屬為企事業職工、15例患兒家屬為公務員、13例患兒家屬為農民、5例患兒家屬為自由職業。將入選的60例患兒家屬隨機平均分為A、B兩組,其在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兩組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對該院重癥監護病房收治的60例患兒家屬在患兒入院后1、3 d分別進行進行問卷調查,同時應用我院自行設計的調查表對患兒家屬產生焦慮情緒的因素進行調查統計。
給予A組患兒家屬實施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給予B組患兒家屬實施干預護理,具體實施方法包括:①應由專業的心理醫師或資歷較深的護理人員與患兒家屬進行溝通,向其介紹重癥監護室的情況及醫護人員概況,同時向其講解重癥監護的工作流程及患兒的救治方案,并告知患兒家屬疾病在治療期間可能存在的風險及疾病的預后情況。通過良好的溝通及專業知識的介紹使得患兒家屬可以對治療有充足的信心及樂觀的心態。②多鼓勵患兒家屬將其對疾病預后所存在的擔憂及在患兒治療期間其自身所產生的不適傾訴出來,然后由資歷較高的護理人員對家屬所產生的認知錯誤進行評估并予以矯正。③護理人員應耐心的向患兒家屬講解緊張、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對其自身機體所存在的影響,同時要正確的引導患兒家屬客觀、冷靜、正確的面對現實,爭取其可以積極的配合患兒的治療。④醫護人員應將患兒每日的住院治療收費清單進行打印,并向患兒家屬詳細解釋各項收費的用途,并在次日告知患兒家屬住院費用的余額,使其可以完全了解患兒的住院費用。此外還需向患兒家屬解釋待患兒病情穩定后即可轉入普通病房,要盡可能的緩解患兒家屬因醫療費用所產生的焦慮等不良情緒。
采用SAS(焦慮自評量表)進行,分20個小項目,每個項目為1~4分評分,其中1分表示沒有或時間較少、2分表示存在較少部分時間、3分表示存在較多時間、4分表示極大部分時間或全部時間,20個項目中正向評分及反向評分分別為15項、5項,患兒家屬得分以50分為界,得分越高表示患兒家屬的心理焦慮情緒越嚴重。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3.0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均數以(±s)表示,檢驗方式為χ2檢驗,以P < 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擔心患兒得不到較好的照顧、擔心患兒得不到有效治療、擔心治療后出現后遺癥等問題是患兒家屬產生焦慮情緒的主要因素,詳見表1。

表1 表示患兒家屬產生焦慮情緒的主要因素[n(%)、n=60]
本次研究對象60例患兒家屬的焦慮得分平均為(47.61±1247)分,與國內常模(29.78±0.51)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A、B兩組間比較,B組家屬得分明顯由于A組家屬(P < 0.05),詳見表2。

表2 表示A、B兩組家屬的焦慮得分對比情況
兒童重癥監護病房的患兒其普遍具有病情危重、發病迅速等特點,這樣往往會使患兒的家庭產生危機感,從而導致患兒家屬發生緊張、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的產生不僅會影響家屬其自身的健康,還會嚴重影響其對患兒疾病的應對能力,從而對患兒的康復治療產生嚴重的影響。
此次該院對60例重癥監護病房患兒家屬產生焦慮情緒的因素進行了調查,現總結如下:①患兒發病迅速、病情危重,家屬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從而導致其產生焦慮的情緒。②由于兒童重癥監護病房實施的是嚴格的隔離探視管理制度,在這樣封閉式的管理中,患兒家屬不能時刻陪護在患兒身邊,從而導致家屬對患兒的治療及生活不放心,繼而引起患兒家屬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2]。③由于小兒患者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尤其是患兒的智力,當患兒入住重癥監護病房接受治療后,就會導致大多數患兒家屬因缺乏疾病及疾病治療的相關知識,擔心患兒會因疾病因素或治療因素而影響患者的日后發育。④有研究顯示,醫療費用也是導致患兒家屬產生焦慮情緒的重要因素之一[3],患兒在入住重癥監護病房后會需要大量的醫療儀器、藥物,且在治療期間會接受眾多的檢查、化驗,因此其在治療期間所產生的治療費用也會相對較多,這樣就會導致一些家庭難以承受,從而導致患兒家屬產生焦慮等不良情緒。⑤本次調查發現,在60例患兒家屬中有81.67%的家屬在患兒入院后會擔心患兒得不到有效的救治。因此醫護人員應主動向患兒家屬提供患兒準確的疾病信息,例如:對明確診斷的患兒應向其家屬耐心講解疾病及疾病治療有關的知識;對未明確診斷的患兒應向其家屬講解患兒目前癥狀的相關知識,盡可能的使家屬了解重癥監護病房的醫護流程,從而增加患兒家屬對醫護工作的信任。此外需要注意有少數患兒家屬會因患兒發生疾病是由于自己的過錯或失誤所導致的,這樣的家屬會存在嚴重的自責情緒,因此對于這類家屬的護理,應盡量安排資歷較深的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4],方可取得更好的護理效果。
由于患兒家屬的心理情況會直接影響患兒的治療效果,因此如何緩解患兒家屬不良的心理情緒,幫助其正確面對問題,一直都是臨床兒童重癥監護病房工作人員的重點。本次臨床研究結果表明,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的B組家屬其焦慮得分平均為(38.61±10.87)分,與實施常規護理的A組家屬的得分(43.21±11.41)分比較,具有明顯優勢,這就說明了心理護理干預是可以有效的改善患兒家屬的不良情緒[5],從而提高患兒疾病預后的,臨床應廣泛推廣應用。
[1] 向國平,彭文濤.PICU患兒父母心理健康水平調查研究[J].護理研究,2002,16(8):452.
[2] 賀征英,陳漢謀,王文鳳,等.重癥監護室患兒家長心理應激因素的分析與對策[J].現代臨床護理,2006,5(1):50-51.
[3] 李永萍,潘桂云,車力.急診外傷病人家屬焦慮相關因素調查[J].黑龍江醫藥科學,2004,27(1):77-78.
[4] 嚴研.0~3歲腹瀉患兒家屬的健康教育[J].中國健康教育,2003,19(4):311.
[5] 張勇,張臻.ICU患者家屬負性情緒的調查及心理干預[J].濟寧醫學院學報,2009,32(3):2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