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向勇
徐州豐縣趙莊鎮中心衛生院(外科),江蘇徐州 221723
腹股溝疝是普外科疾病,是腹腔內臟器通過腹股溝區的缺損向體表突出所形成。腹股溝疝多發生于男性,且右側發生比率高于左側。老年患者隨著年齡逐漸增長,肌肉萎縮、腹壁薄弱,且多有咳喘、前列腺增生及便秘等疾病,致使腹壓增高,更易形成疝氣。如果不給予及時治療,則容易引起嚴重并發癥[1]。開放式腹肌溝疝無張力修補術于1997年由國外引入后即在國內開始普及。[2]其疼痛小、復發率低,術后恢復快,受到醫患的關注。該院于2011年1月—2012年6月期間對就診的腹股溝疝患者進行開放式無張力修補術,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對該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就診的96例腹股溝疝患者進行研究。其中男性80例,女性16例。年齡為18~76歲,平均年齡為(61.2±2.14)歲。其中腹股溝斜疝56例,腹股溝直疝22例,直疝合并斜疝18例。根據患者就診順序,征得患者本人及患者家屬同意后,隨機分為觀察組(開放式腹股溝無張力修補術)和對照組(傳統修補術),每組各48例。通過表1可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疝氣種類上無顯著性差異(P > 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無張力修補術用聚丙烯(prolene)網片:由美國巴德公司生產,由聚丙烯單絲編制而成,不可吸收,具有良好的組織相容性和抗感染性。規格為6 cm×11 cm和15 cm×15 cm兩種。通常單側疝用6 cm×11 cm,雙側疝用15 cm×15 cm。
觀察組:患者行連續硬膜外麻醉,取頭低足高術位。取內環體表投影點到恥骨結節連線處切開,約7 cm左右,切口可根據疝塊大小適當延長。常規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再切開腹外斜肌腱膜和腹橫筋膜,根據組織結構進行分離,內側至恥骨后方,外側至髂前上棘,視野暴露輸精管、髂血管及精索,容納成型補片范圍大小。找到疝囊,進一步分離出疝外組織。通常可以不打開疝囊不打開達疝囊頸,進行無張力修補,大致展開后囑患者咳嗽,利用腹壓將補片展開平整,隨后將補片與內側恥骨結節和恥骨梳韌帶縫合固定。但嵌頓性斜疝分離出疝囊時需打開觀察,確定其內容物是否壞死。如無壞死,則將疝內容物輕推入腹腔,將疝囊底推入內環口,把prolene制成的錐形填充物充填入疝環內。填充物的外緣與內環周圍的腹橫筋腹縫合固定。固定后游離精索,將成型補片置于精索后方,平整覆蓋在腹橫筋膜表面,補片四周與周圍組織縫合固定。關閉切口,結束手術。術后常規用沙袋壓迫輔助止血,同時需要將陰囊抬高固定,減少陰囊積液。術后常規使用止血、抗生素治療。對照組:采取傳統手術方法進行。即麻醉后,取頭低足高術位,逐層切開組織,分離精索、輸精管及髂血管后,找到疝囊,直接進行修補。
所有數據經SPSS 17.0統計軟件包進行處理,根據計量及計數數據的不同分別采取方差檢驗和χ2檢驗。其中P <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為70~110 min,平均時間為80 min。手術時間無統計學意義。
通過表2可見,觀察組有11例患者出現各種并發癥,對照組有27例患者出現不同并發癥。兩組數據經統計學檢驗,P < 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其中兩組患者感染、尿潴留及陰囊積液并發癥發生情況,在統計學上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患者疼痛并發癥發生情況,在統計學上有極顯著差異,P < 0.01。但其他并發癥發生情況,在統計學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所有術后患者進行6~24個月隨訪。觀察組無1例復發,對照組有7例復發。兩組患者復發情況進行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腹股溝疝是腹部外科常見疾病,常用的手術方法即為腹股溝疝修補術。從1887年Bassini進行首例腹股溝疝修補術至今,發展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即有張力修補、低張力修補及無張力修補[3]。
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術與現代解剖學及材料學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局部解剖學的研究發現,腹股疝形成的根據原因是因為腹橫筋膜的缺損與破壞。疝氣是一種易復發的疾病,絕大多數患者復發后,則難以找到組織再進行修補。再加上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機體組織的退變,局部膠原組織合成減少,組織抗張力強度減弱,更易導致腹股溝疝的復發及修補失敗。而聚丙烯材料的出現,則有效地彌補了解剖學上的缺陷。
聚丙烯材料制作成的補片,具有極好的抗感染及組織相容性,受到外科醫生的推崇。有研究表明,對3019例原位疝患者使用prolene網片進行修補,其排斥率為零[4]。prolene網片是由單絲聚丙烯材料編織而成的網片或錐形填充物,其空隙不隱藏細菌,卻不阻礙多形核粒細胞自由進出,所以具有良好的抗感染能力。Prolene網片還能刺激成纖維母細胞反應,從而增加補片的強度。軟硬適中,隨意裁減,使之具有良好的組織相容性,適于各種不同大小的腹壁修補。
本組研究顯示,開放式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與傳統修補術相比,手術時間并無明顯差異。但通過本組研究顯示,開放式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具有以下幾個優點:①其適應癥廣泛。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其不僅適用于原發性的腹股溝疝也適用于復發性的腹股溝疝。②術中切口小。術中均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術中分離的組織少,切口小,可以極大的減輕患者術后的疼痛感。本組研究結果也顯示,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發生情況,在統計學上具有極顯著的差異。且觀察組并發癥的發生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③術后復發率低。這是因為補片會刺激成纖維細胞增生,從而在網片及其周圍區域形成致密的纖維結締組織層,增加了抗張力強度,以達到修復的作用。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無1例復發,而對照組則有7例復發。統計學上具有明顯意義。
從本組研究中可見,開放式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具有適應證廣泛、手術切口小、術后復發率低等特點,值得臨床推廣。
[1]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88-395.
[2] 周建平.介紹一種開放式后入路修補腹股溝疝的方法[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11(26):883-884.
[3] 桑明遠.開放式腹股溝疝修補術的治療進展[J].腹部外科,2002,15(4):250-253.
[4] Shulman AG,Amid PK,Lichtenstein IL.Selecting synthetic mechanism of the repair of groin hernla[J].Postgraduate General Surg,1992,4: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