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灸道堂中醫研究院
偏頭痛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疾病,曹操所患的“頭風眩”病即是偏頭痛。偏頭痛是什么原因呢?三國時代把偏頭痛記載為“頭風眩”,由此可見偏頭痛和風有關,《黃帝內經》記載“傷于風者,上先受之。”由于頭部在上又是手足三陽經匯聚的地方,所以風邪侵襲是引起偏頭痛的主要原因。這一點,我們從偏頭痛的癥狀表現上即可看出,中醫說:“風邪善行數變”,而偏頭痛表現為疼痛部位不固定,或左或右,或在額顳部,或在巔頂,或連及目齒,或擴展至半側頭部或整個頭部;其疼痛性質為“搏動性”,就是感覺一跳一跳的痛,這就是“善行”的表現;“善行數變”也解釋為風邪來去迅速,病程不長,偏頭痛發作的特點也正是時輕時重,持續4~72小時不等,然后進入緩解期間。由此不難看出,偏頭痛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出風邪的特點,因此祛風是治療偏頭痛的一個重要方面。
怎么祛風,外關穴、足臨泣穴、風池穴可說是祛風治偏頭痛的最佳拍檔。艾灸這三個穴位,可起到祛風治偏頭痛的功效。具體艾灸方法是用艾條灸這幾個穴位,每個穴位10~15分鐘,每天1次即可。
就偏頭痛的發作部位來說,大都是在頭的一側,而這個位置,是手少陽三焦經循行的部位,所以歷代醫家多將偏頭痛歸于少陽病癥。取穴,自然當取三焦經上的穴位。而之所以要取外關穴,則與這個穴位疏風散邪的功效是密不可分的。俗話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在山勢險峻的地方,一個人把著關口,就是一萬個人也打不進來。我們手臂上的外關穴就相當于這樣一個要塞,有句古詩叫,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這里的外關穴就相當于詩中的玉門關,是抵擋一切外邪的關卡,無論是風、寒、濕所導致的疾病,都可以用外關穴來治療。刺激這個穴位,就可以把三焦經絡上的正常的陽氣調動起來,使清陽生發直達頭部,以風為主的外邪自然沒有了容身之地了。
這里取足臨泣穴原因有三,首先,足臨泣是膽經上的穴位,而偏頭痛的位置,除了三焦經外,還有一條經絡打這經過,這條經絡就是膽經,而根據中醫里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的原則,應取下肢穴位來進行治療。其次,足臨泣穴為膽經上五輸穴之俞穴,《難經》上說:“俞,主體重節痛”;所以刺激足臨泣穴,可治療骨節肌肉等所有疼痛的病癥。其三,足臨泣穴還是八脈交會穴之一,八脈交會穴曰:“……頭風痛腫項連腮,眼腫赤痛頭旋,……臨泣針時有驗。”偏頭痛古代有“頭風、腦風”之稱謂,因此按摩足臨泣穴,自然可以治療偏頭痛。
實際上,用外關穴和膽經上的足臨泣來治療偏頭痛,歷史上早有記載,兩穴配伍最早見于《針灸聚英》,而由于其治療療效明顯,因此被歷代醫家沿用至今。風池就不用多說了,它是臨床上最常用的祛風穴位之一,熄風清熱,疏暢氣血的功效異常強大。此外,選取的這三個穴位都是少陽經穴,同經相應,同氣相求,相互促進,相互為用,可以祛風驅邪,使氣血通暢,偏頭痛也就不再發作了。
偏頭痛的防治,除了上面的預防方法外,還需注意要多休息,少思慮,曹操之所以會患上偏頭痛,與他太過思慮不無關系。曹操在起兵平定袁紹的時候,就經常頭痛。可真正頭痛開始嚴重的時候,是在消滅袁紹,挾持漢獻帝以后。曹操掌握了“君權”,此時的他需要考慮更多的國事,還要平滅一些地方的起義,還要在宮廷內排除異己。此時曹操的頭痛才真正開始嚴重現。而現代社會人們面臨的壓力似乎不比曹操輕。所以在這個壓力緊張盛行的年代,對抗偏頭痛的靈丹妙藥不是經絡穴位,不是艾灸針灸,治療方法,僅僅是“術”而已,其道,還是在于各位解壓自己的智慧,只要您不被壓力的洪流卷進去,您就不會加入偏頭痛的行列。
因為頭痛的原因復雜,有的情況很危險,不同于偏頭痛,所以需要提醒大家:遇到突然地(不是反復地)非常劇烈的頭痛,而且呈進行性加重(不是時輕時重),甚至會感覺到“我一輩子頭都沒這么痛過”,這時千萬要重視起來,這可能是出血性頭痛,要到醫院做相關檢查,不能按一般的頭痛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