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兵
河南省胸科醫院,河南鄭州 450000
作為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胃潰瘍伴出血在傳統認識領域內被視作是因進食對胃造成的機械刺激,也極可能由于食物的摩擦而導致出血。胃內存在食物及水份時,出血創面浸在當中,很難凝結成塊,阻礙了止血的進行。在對胃潰瘍伴出血患者的護理時,禁食常被視作是一項飲食護理方式。現階段,臨床上對于胃潰瘍伴出血患者的禁食護理還沒有統一的規范,基本依靠醫療護理人員的經驗而實施。據相關文獻報道,進食能夠促進胃液的分泌,正常人群空腹時的血漿胃泌素指標通常不足50 pmol/L,當進食富含蛋白質食物后,該指標會上升3~5倍[1]。最近幾年,筆者在臨床實際中發現,在對胃潰瘍伴出血患者治療的過程中,由于飲食失當而導致的再度出血屢有發生,故應對禁食和進食對胃潰瘍伴出血患者pH值的變化狀況進行研究和分析,從而充分認識患者胃內pH對止血效果的影響,為臨床飲食護理提供可靠的依據。故選取了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間,在該院接受治療的254例胃潰瘍伴出血患者,并對其飲食護理情況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2年1—12月期間,在該院接受治療的254例胃潰瘍伴出血患者,其中196例為男性,58例為女性,年齡為15~60歲,平均年齡為(43.8±13.9)歲。根據相關診斷標準,上述患者均符合以下情況:①患者病情均經胃鏡確診,且年齡均在15~60歲之間;②患者沒有代謝性疾病和明顯的惡病質,肝、腎、心、腦等器官功能未見異常;③患者未出現頻繁嘔血或大量出血現象,即嘔血次數均在1次/h或3次/d以內,出血量在1000 mL以下的;④患者未行胃大部分切除術,排除腫瘤患者以及正在服用非甾體類藥物和激素患者。
將上述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104例,對照組150例,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制酸、止血及補液擴容等常規治療;入院后留置胃管,并抽取胃液,測定其pH值。
給予觀察組患者進食常溫流質食物:每天從上午8起,每隔4 h為患者提供鼻飼常溫流質150 mL,4次/d;在每次鼻飼之前和其后的2 h,抽取患者胃液并測定其pH值,直至患者胃液潛血試驗連續3次為陰性。
對照組患者絕對禁食:令患者絕對禁食直至出血停止,每天從上午8起,每隔4 h抽取患者胃液并測定其pH值,直至患者胃液潛血試驗連續3次為陰性。
使用常規胃管法,留置胃管,根據設定的時間抽取胃液,并測量其pH值。胃黏膜內pH標準值是7.32,若胃內pH值下降,則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害。臨床觀察結果顯示,胃潰瘍的發病率和pH值有著密切的關聯,若患者胃液的pH值出現了顯著地下降,尤其是胃液pH值不足3.5時,是出血的危險信號。本研究經過對患者各個階段的胃內pH值進行監測,并對相關數據進行比較,對禁食和進食對胃潰瘍伴出血患者胃內pH值的影響情況進行分析。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采用t檢驗法檢驗差異,當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胃內的pH值出現了顯著地上升,各階段的pH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胃內pH值對比
胃黏膜潰瘍基底血管被侵蝕破裂是導致胃潰瘍伴出血最主要的原因。早我國,對于胃潰瘍伴出血患者出血后胃內pH值變化的有關文獻還較為少見。本研究經過對胃潰瘍伴出血患者留置胃管,并對其胃內pH值進行不間斷的測量,對患者胃腸功能和病情變化進行及時的掌握。研究結果顯示,進食和禁食患者胃內的pH值會出現差異,進食患者胃內pH值出現了上升,從而降低了胃黏膜受胃酸的傷害[2]。該情況和相關研究結果相符。在有效的監護下,早期給予胃潰瘍伴出血患者易消化的冷流質飲食,不但能夠中和胃酸、降低胃黏膜所受的損傷、促進止血,還能夠改善機體的狀況,控制機體的應激狀態,有效促進潰瘍的愈合。此外,在本研究中,進食患者胃內pH值在4以上的占比顯著上升,從而有效改善了胃內酸堿環境,防止了幽門螺桿菌的滋生,有利于潰瘍的愈合。
而給予胃潰瘍伴出血患者鼻飼冷流質時,應當由醫護人員進行嚴密的監測,應對注入的速度加以控制,并適時了解患者的感覺,一般以患者7分飽較為理想。若患者出現了過于飽的感覺,則應于下一次鼻飼時降低注入的量。此外,應嚴密監測患者進食后的狀況,包括是否存在惡心、腹痛以及排便狀況等。
由此可見,早期以合理的方式給予胃潰瘍伴出血患者適度的飲食,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胃內的環境,有效防止胃酸對胃黏膜造成的損傷,為患者的康復奠定基礎。
[1] 徐瑞妙,陳石紅,潘錦梅,等.禁食與進食對胃潰瘍并出血患者胃內pH值的影響[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09,13(6):112-113.
[2] 游青林,郭亞輝.禁食與進食對胃潰瘍伴出血患者止血效果的影響[J].亞太傳統醫藥,2012,10(8):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