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軍營
腺樣體位于鼻咽部頂后壁中線處,又稱為咽扁桃體或增殖體,為咽淋巴環內環的組成部分[1]。由細菌或病毒感染等疾患引起腺樣體增生從而出現鼻塞、打鼾等相應癥狀者,稱腺樣體肥大。本病多見于兒童,偶爾也可見于成年人;當兒童經常感冒,出現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表現,流膿鼻涕、聽力下降等表現時,要警惕本病,及時進行CT檢查,了解有無腺樣體肥大,如有腺樣體肥大,CT掃描可以明確病變范圍及合并癥,以利臨床治療。
在過去,通常采用鼻咽側位X線投照來診斷腺樣體肥大,該法雖然簡便,但由于鼻咽側位片為重疊影像及其他原因的影響,測量數據誤差較大,從而影響了病變的診斷。隨著多層螺旋CT后重建技術在基層醫院的開展,為診斷腺樣體肥大提供了一條更有效、精確的方法,能更好為治療方案的確定提供依據,并對其治療效果進行評價。現將該方法介紹如下。
圖1 a:枕骨斜坡顱外側面的一切線A點:BA垂直于直線a的交點 A值:線段AB的長度 B點:腺樣體鼻咽腔側最凸點 N值:線段AC的長度
采用本院美國GE Hispeed Dual雙排螺旋CT掃描儀對患者行鼻咽部軸位平掃,患者取仰臥位,掃描基線與眶耳線平行,掃描范圍從軟腭水平掃至舌骨下角。參數設置:Scan Type:Helical,KV:120KV,mA:130 mA,Rotationtime:1-1.5sec,Thickness:3 mm,Interval:3 mm,DFOV:17.2,W:200HU,L:45HU,重建方式:STD+。
掃描后對圖象的原始數據以1 mm的層間隔(其他參數不變)進行重建,將所得到的圖像再進行矢狀面重建并將窗寬、窗位分別設置為:W:3100,L:60,因矢狀面圖像可更好地顯示蝶鞍底和顱外側的腺樣體及氣道的寬度,所以可選取重建圖像中顯示鼻咽頂部軟組織最凸隆的層面進行測量。測量方法(附圖):在所選矢狀面圖像的枕骨斜坡顱外側面做一切線,取腺樣體最凸點B與切線做一垂線,交點為A,線段AB長度即為A值,并做反向延長線至鼻咽腔氣道達腭部交界處C點,線段AC即為N值[2],并計算A/N值。根據文獻報道,由于兒童的腺樣體在2~12歲期間呈現生理性肥大,故認為A/N比值 <0.6屬正常范圍,0.61~0.70為中度肥大,>0.71 屬病理性肥大[3]。
鼻咽側位X光片只測量腺樣體的厚度而不測量鼻咽氣道的寬窄,不能準確的反映氣道阻塞的程度,而臨床鼻咽鏡只能了解腺樣體肥大的情況卻不能準確測量鼻咽氣道的寬窄及其阻塞的程度,而作者采用螺旋CT后重建技術來測量A、N值,既保證了A、N測量值的精確性,又從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腺樣體肥大的程度及對氣道的阻塞程度,從而為制定治療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據,不失為對腺樣體肥大診斷行之有效的一種好方法。
[1] 鄒明舜.兒童增殖腺-鼻咽腔比率測定的臨床價值.中華放射學雜志,1997,31:3.
[2] 黃選兆,汪吉寶主編.實用耳鼻喉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348.
[3] 衣蕾,劉凱,劉英慧.腺樣體肥大病兒A/N比值的測量.齊魯醫學雜志,2004,1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