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志新,鄭文超,趙林
(1.東北林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哈爾濱市園林動植物檢疫站,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8)
人類對傳統三大化石能源(煤炭、天然氣、石油)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帶來了氣候惡化、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用秸稈等生物質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既可改善能源結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能源緊缺問題,又將秸稈變廢為寶,變害為利。同時可有效地減排SO2與CO2,降低環境污染。秸稈致密成型燃料是一種新型潔凈能源,采用農林廢棄物秸稈為原材料,經過粉碎、烘干、混合、擠壓等工藝,制成具有一定形狀的可直接燃燒的一種新型燃料,可以看作是一種綠色煤炭。平模是秸稈燃料平模成型機的核心部件,分布著眾多模孔,容易磨損,決定著生產的成本。
秸稈是我國主要的農作物[1],每年的產量在6億噸以上,其中有超過12.7% 的剩余秸稈就地焚燒或閑置,造成了環境污染和能源的浪費[2]。如果把這些秸稈作為能源加以開發與利用,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秸稈轉化的主要方式有直接燃燒或制成致密燃料(顆粒、塊狀)、氣化燃料(秸稈燃氣、沼氣)和液化燃料(燃料乙醇和生物原油)等[3]。
由于秸稈致密燃料的原料利用率可達90% 以上,熱值約為15.49~17.586 MJ/kg,不同秸稈熱值稍有不同:玉米稈 15.49 MJ/kg,稻稈 12.56 MJ/kg,麥稈 14.65 MJ/kg,大豆稈 15.90 MJ/kg,薯類14.23 MJ/kg,油料 15.49 MJ/kg,棉花稈 15.90 MJ/kg[4]。秸稈致密燃料中 S 和灰分等的含量僅為中質煙煤的1/10左右。秸稈致密燃料中CO2的排放和吸收形成自然界碳循環,可實現CO2零排放,是減排CO2最有效途徑,是防止全球環境惡化的一種科學選擇,秸稈致密燃料燃燒技術參數為密度800~1 100 kg/m3,熱值 15.49 ~ 17.58 MJ/kg,灰分 6% ~ 20%,水分≤12%,CO20,NO214 mg/m3,SO246 mg/m3,煙塵≤127 mg/m3。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十二五’生物質致密成型燃料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使秸稈致密燃料成為普遍使用的一種優質燃料,每年消耗致密燃料5 000萬噸,代替3 000萬噸煤[6]。每年如果消費5 000萬噸致密燃料,可實現減排CO21~1.5億噸,減排SO280~100萬噸,因此,開發秸稈致密燃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秸稈致密燃料是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作用下,將各類分散的、沒有一定形狀的秸稈經過收集、干燥、粉碎等預處理后,利用致密成型設備擠壓成規則的、密度較大的棒狀、塊狀或顆粒狀成型燃料[7]。
根據成型機工作原理把致密成型設備分為:活塞沖壓式成型機(pistonpress)、螺旋擠壓式成型機(extruderpress)、卷扭式成型機(twistpress)和模壓成型機(matrixpress)。其中模壓成型機生產成本較低,產能高,物料適應性強,現在被廣泛應用。模壓成型機的核心部件是壓輥和壓模。壓輥可以繞轉軸轉動,壓模上有模孔,物料在壓輥的作用下被壓入模孔內,擠出,用切刀切成秸稈致密燃料。根據壓模結構的不同,模壓成型機可分為環模成型機和平模成型機[8]。本文著重討論平模成型機的工作原理及平模模孔仿真研究。
平模成型機由電動機、傳動裝置、傳動軸、平模、壓輥、喂料器、進料口、切刀、出料口等部分組成。平模成型機的平模上有多個壓輥,壓輥隨軸做圓周運動,并與平模間有相對運動。電動機帶動平模,以機械圓周運動為基礎,使得壓輥和平模之間有較高的摩擦溫度。旋轉的平模通過與物料的摩擦作用帶動壓輥旋轉[9]。在平模和壓輥的強烈擠壓下,物料逐漸被壓實,均勻地分布于平模表面。物料在強烈的擠壓過程中,克服孔壁摩擦阻力,從模孔中擠出,擠壓過程如圖1所示。平模成型機對原料的粉碎度要求較低,含水率8% ~25% 的物料都能被致密成型,且由于其結構簡單、成本低廉、易于維修維護,適于廣大農村地區小規模靈活使用。
平模是平模成型機中的關鍵部件,是最容易損壞的部件,需要經常更換平模,增加了成型的成本[10],工作中的平模如圖2所示。平模上模孔眾多,降低了平模抵抗變形的能力,特別是在工作過程中,孔與孔之間的薄壁承受著使秸稈成型所必須的壓力[11]。雖然在布孔上考慮了平衡的布局,但模孔仍在局部范圍內會發生變形,采用Pro/Mechanica對平模工作過程中受載后位移、應力進行分析仿真,可以為優化模孔設計提供理論基礎。

圖1 平模成型結構示意圖Fig.1 The structure of extrusion of flat die

圖2 工作中的平模Fig.2 The flat die in working
3.1 建模
首先要進行建模分析。要使秸稈物料能擠壓成型,擠壓過程中模孔內壁上承受著一定的壓力。所以選取平模中的一個模孔及周圍的6個模孔作為研究區域,即B區域為建模的單元,壓力在這個區域內會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如圖3所示。
使用Pro/Engineer軟件,設定秸稈在模孔內滿足等壓強原理,所建模型在孔軸向所受壓強相同,因此取厚度1 mm模孔進行建模,如圖4所示,將建立的模型導入Pro/Mechanica中,模型材料選擇45#鋼,材料屬性設定為:彈性模量E=2.1×1011Pa,泊松比μ=0.269,材料密度ρ=7 800 kg/m3,張力強度σb=1 080 MPa,屈服強度σs=930 MPa,熱膨脹系數α =11.3 ×10-6℃。
3.2 施加載荷及結果分析
假定模孔受力均勻且平衡,在A區域與B區域交界的面施加約束,B區域內環面施加載荷。模型約束加載后得到位移云圖如圖5所示,由圖5可以看出,受載下模孔內壁部分位移最大,進一步導入位移曲線,模孔內壁位移變形呈現小范圍連續變動規律,最大位移值為5.42×10-4mm。
根據模型加載后的應力云圖得出受載下模孔內壁部分應力最大,進一步導入應力曲線,根據應力曲線,模孔內壁應力呈現小范圍連續變動規律,最大應力值為5.51 N/mm2。
通過仿真說明,模孔內壁受載下位移及應力是一個小范圍連續變動的閾值,且不同載荷下的位移、最大應力呈一元線性回歸。

圖3 區域提取Fig.3 Area extracted

圖4 Pro/Engineer模型Fig.4 Pro/Engineer model

圖5 位移云圖Fig.5 Displacement fringe
3.3 不同載荷下模孔的最大應力分析
在成型的過程中,模孔受到的壓力并不是完全相同,根據成型壓力曲線,當壓力高于40 MPa,才能得到較好的秸稈成型燃料。因此對壓力為45~70 MPa區間進行研究,通過仿真得到最大應力擬合曲線。對擬合曲線進行一元線性回歸分析:

式中:y(t)—最大應力,N/mm2;x(t)—壓力,MPa;a,b—回歸參量;t—時間序數;u(t)—包括了除x(t)以外的影響y(t)變化的若干微小因素,u(t)是隨機部分,變化是不可控的。利用MATLAB對最大應力擬合后,得到:

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機械行業標準JB/T 5161.1-1999《顆粒飼料壓制機型式與基本參數》,結合仿真結果與理論分析確定平模的主要參數。確定平模外徑D=500 mm,平模內徑D1=140 mm,則攫取層厚度h=9 mm,如圖6和圖7所示。

圖6 平模示意圖Fig.6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flat die

圖7 攫取層示意圖Fig.7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grab layer
成型過程模孔容易發生變形和磨損,需要經常更換平模,這樣增加了成型燃料的生產成本。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優化模孔設計,提高模孔的強度,對模孔壁的受載情況進行仿真研究。根據秸稈燃料平模成型機成型原理,對平模進行建模,采用Pro/Mechanica對工作過程中模孔的受載進行位移、應力仿真分析。
結果表明,模孔受載下內壁位移及應力值呈現小范圍連續變動,不同載荷下的位移、最大應力分別隨載荷呈一元線性回歸。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機械行業標準JB/T 5161.1-1999,確定平模的主要參數:平模外徑D=500 mm,平模內徑D1=140 mm,攫取層厚度h=9 mm,本文的研究旨在為平模成型機的設計和制造提供理論依據。
[1]TORBJ L,BO J,MORGAN G.NIR techniques create added values for the pellet and biofuel industry[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9,100:1589-1594.
[2]蔣劍春,應浩.中國林業生物質能源轉化技術產業化趨勢[J].林產化學與工業,2005,25(10):5-7.
[3]李慧玲,任俊莉,王帥陽,等.農業廢棄物轉化成能源及高附加值化學品的研究進展[J].生物質化學工程,2012,46(6):55-58.
[4]周中仁,吳文良.生物質能研究現狀及展望[J].農業工程學報,2005,21(12):12-15.
[5]劉石彩,邊軼,童婭娟,等.生物質炭粉成型工藝及燃燒性能[J].生物質化學工程,2011,45(1):10-14.
[6]張百良,楊世關.中國生物質能技術應用與農業生態環境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3,11(3):178-179.
[7]孫清,白紅春,趙旭.蜂窩狀生物質燃料固化成型有限元分析[J].農業機械學報,2009,40(2):107-109.
[8]張吉鴻.平模顆粒機模輥設計探討[J].山西農機學術版,2002,16(3):90-91.
[9]湯愛君,馬海龍,董玉平.生物質擠壓過程中的靜水壓應力[J].可再生能源,2006,35(2):28-31.
[10]景果仙.生物質燃料成型機設計理論及仿真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24-27.
[11]GRANADA E,LOPEZ G,MIGUEL L M,et al.Fuel lignocelluloses briquettes,die design and products study[J].Renewable Energy,2002,27(4):56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