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鼓勵市民舉報安全隱患,北京市12350安全生產舉報電話為真實舉報人提供最低200元、上不封頂的獎金。但由于舉報人擔心被打擊報復,該獎金的棄獎率一度曾高達66%。據媒體10月14日報道,3年內已經有13.8萬元的獎金沒人領取。

點評:其實,為鼓勵舉報貪污、腐敗等違法違紀行為,近年來不少地方政府都推出了舉報獎勵制度,但都出現了絕大多數舉報獎勵基金無人認領的尷尬。“舉報獎”遭受冷遇,看似出人意料,實則在情理之中。許多舉報人放棄領獎,不為別的,就為了不惹禍上身。畢竟,近年來,舉報人被打擊、報復的事件屢屢發生。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的調查顯示,公眾給出的阻礙舉報的因素中,擔心舉報后遭到打擊報復的占到34.9%。“改革開放30年來,評出的10個反腐名人,其中9人都遭到打擊報復”。中央編譯局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何增科說。
貪污、腐敗等違法違紀者之所以膽大妄為,冒天下之大不韙,不把國家的法律法規當回事,可以說,有相當一部分的背后有一張“官官相護”的“保護網”撐著、罩著。一些舉報人懷著對違法亂紀之事的痛恨,將一些違法之人之事寫成了舉報信,可有的舉報信明明是送到地方有關部門,可周游一圈后又“奇跡”般地到了被舉報人手里,甚至出現被舉報人拿著舉報信找舉報人談話的尷尬局面。不難從中看出,導致群眾舉報積極性受挫甚至不敢舉報的重要原因,出現“舉報人不敢領獎金,領了不敢簽名,簽字不敢簽真名”的現象,重要原因是我國法制目前對舉報人的權益保護不完善,對打擊報復行為的查處不力。由于害怕報復,也導致現在不少群眾面對腐敗現象不敢舉報,挺身而出的人越來越少,“見死不救”、“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和行為越來越多。
據調查,80%的職務犯罪是通過舉報發現的。可以說,舉報是反腐工作的一大利器,舉報在反腐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打擊貪污、腐敗等違法違紀行為,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力量,在如何保護好舉報人方面不容忽視。只有建立切實可行、相當完善的保護舉報人的法律法規,讓那些害怕舉報的人不可能對舉報人實施打擊報復,讓舉報人不必恐懼舉報所帶來的后果,才能讓民眾在伸張正義的同時感受到依靠和保障,才能保護民眾正義感的茁壯成長,民眾以舉報的方式參與反腐的道路也才可以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