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巖
1950年6月30日,中共中央鑒于解放戰爭已基本結束(當時僅剩臺灣和西藏尚待解放),決定解放軍進行戰后復員,“武裝人員復員150萬人”。但復員工作剛剛進行之際就爆發了朝鮮戰爭,復員計劃被迫中斷。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后,中央兩度決定招收30萬知識青年入伍,通過各種軍事院校培養訓練后補充部隊,以增強國防力量,適應軍事斗爭的需要。
1950年12月1日,中央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關于招收青年學生青年工人參加各種軍事干部學校的聯合決定》,號召初中二年級以上的青年學生和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年齡17歲至25歲,身體健康者,踴躍報考中國人民解放軍各種軍事、政治、專業技術院校。1951年6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再次作出《各種軍事干部學校招收學生的決定》,號召青年學生踴躍報考,招生對象為大學一、二年級學生,年滿17歲以上的高中學生,初中學生和高小畢業生。
1953年12月2日,總干部部副部長賴傳珠向全國軍事系統高級干部會議,報告了這兩次成批招收和其他零星招收知識青年的數字。他說:全軍“三年來共接收知識分子337383名”。這30多萬名知識青年的入伍,加上1952年和1953年全軍大規模的文化教育運動,對解放軍干部隊伍文化結構的改善,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據1953年10月統計,全軍干部隊伍的文化結構情況為:大學以上程度者占2.32%,高中程度者占7.92%,初中程度者占25.71%,高小程度者占39.02%,初小以下者占25.02%。
1950年和1951年兩大批知識青年入伍后,很多單位對他們的使用和級別評定上存在著偏向。1953年6月,軍委總干部部發出《對調整參軍知識分子職務與級別的規定》,軍委總政治部批轉了中南軍區黨委《關于糾正壓抑知識分子的偏向的指示》。
軍委總干部部的《規定》指出:“最近幾年參軍知識分子數量增多,有很多單位由于未能很好地貫徹中央軍委對待知識分子各種指示的精神,遷就部隊中部分人員對新知識分子的抵觸情緒,致使知識分子的級別有的壓得過低和存在對知識分子使用不當的現象。”
總政治部的《批示》指出:“一大批知識分子參加到各個兵種、各種崗位工作,因而增加了部隊的新鮮血液,他們對活躍部隊工作、進行現代化國防軍的建設與部隊文化建設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由于有的領導者因從錯誤觀點出發而發生的壓抑、歧視知識分子的態度等原因,故知識分子所處的情況大致是:級別一般定得較低(有的過低),有的工作分配不夠適當,經過考驗的優秀分子未被吸收入黨(有的甚至未被吸收入團)……”
根據以上存在的問題,總干部部“特規定:凡經初中畢業參軍在兩年以上,德、才均較好者,目前一般的可評為副排級或正排級;對高中或大學畢業者,尚應根據其德、才情況與參軍歷史酌情評高。級別調整后其職務與級別不相稱者,即應同時調整其職務;對無適當工作分配者應經各級干部部門報給軍委統一調整,或送軍事業務學校培養;如因工作需要現任職務一時難調整者,可暫留原工作崗位,今后應有計劃有步驟地調整,但對其級別不能因而壓低”。
總政治部的《批示》指出:“中南軍區黨委會《關于糾正壓抑知識分子的偏向的指示》中所提出的幾項辦法,可供各級黨委研究、仿行。”中南軍區黨委的“辦法”共五項:一是“在各級黨委與領導機關,首先在上級黨委與領導機關進行一次關于對待知識分子政策執行情況的檢查,然后依次在團以上黨委與機關進行檢查,分析情況,研究未適當對待知識分子的具體表現與原因,并訂出切實改進的辦法……”二是“調整知識分子的職務與級別。凡工作分配不適當,級別定得不合情理者應加以改變,低了的一律適當提高……”三是“從現有知識分子中經過審慎考查之后,有計劃地按照黨章規定吸收一批最優秀的人入黨……”四是從文化教員中“有計劃地挑選一批優秀的到連隊、機關、技術部門和兵種中做軍事、政治和技術業務工作”。五是“對于今后必須繼續留在文化教育崗位上的知識分子,應當給他們以很好的鼓勵……使他們感覺文化教育工作者同樣是光榮是有地位是有發展前途的”。
1953年8月,總干部部再次發出《關于調整使用專科技術人員及青年知識分子的指示》,規定了對“大學專科學生”和“一般的知識分子”的調整使用原則。
1950年8月1日,經毛澤東審改簽署,中央軍委發布了《軍委關于在軍隊中實施文化教育的指示》 (以下簡稱《軍委指示》)。當時某些官方行文和媒體將該《軍委指示》稱為“向文化進軍的決定”。
《軍委指示》開宗明義告知全軍:“中央決定,全軍除執行規定的作戰任務和生產任務外,必須在今后一個相當時期內著重學習文化,以提高文化為首要任務,使軍隊形成為一個巨大的學校,組織廣大指揮員和戰斗員,尤其是文化水平低的干部,參加文化學習。”
1950年12月3日,由于抗美援朝戰爭,毛澤東又簽發了中央軍委《關于改變1951年部隊教育時間比例的指示》。指示說,“為適應目前形勢的發展,需要加緊部隊的軍事訓練,將部隊訓練教育的時間重新規定如下:甲、各軍區一般部隊訓練時間比重為:軍事60%,政治30%,文化10%。乙、離職的速成中學:文化80%,軍事10%,政治10%。丙、某些起義部隊:需要繼續改造者,可規定政治60%,軍事30%,文化10%。丁、各軍事學校:按各學校計劃執行。”這樣,1950年8月1日《軍委指示》中的大部分內容,便延期到1952年才開始執行。
1951年11月29日,中央軍委發出《關于1952年軍隊訓練的指示》,規定:“1952年全軍除海、空軍及雷達部隊之有文化者外,均執行以文化教育為主的方針。時間比重為軍事30%,政治20%,文化50%。”這標志著1950年8月1日《軍委指示》提出的文化教育方針,在部隊正式開始實施。
1951年11月20日至12月1日,總政治部召開了全軍宣傳文化工作會議。會議指出:“部隊各級干部文化水平甚低,不及高小程度者約占68%。1952年部隊訓練以文化教育為主,一切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干部,其學習皆以文化為重點。”
1951年12月5日,總政治部發布《1952年文化教育計劃大綱》。《大綱》具體落實了宣傳文化工作會議的精神,強調了1952年部隊訓練以文化教育為主的重要意義,并且提出了干部戰士提高文化程度的具體指標。
1952年4月,軍委發出《關于堅決完成1952年文化教育任務的補充通知》,對文化教育工作提出進一步的具體要求。
1952年6月12日,軍委針對部隊對1952年度訓練以文化教育為主的訓練方針認識不足和因開展“三反”運動后對文化教育有所放松等情況,發出《關于糾正文化訓練中的偏向及換裝部隊訓練任務的指示》,重申了開展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對各部隊文化教育工作再次提出進一步的要求。
1952年7月21日至31日,總政治部召開全軍文化工作座談會,對全軍文化教育形勢進行匯報分析。會議披露,“截至7月底,全軍已有200萬人投入文化學習,其中有干部60萬人”。
在軍委和總政的部署和督導下,1952年至1953年,在全軍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大規模的文化教育活動,“向文化進軍”“攻克文化山”等口號,響徹軍營內外。
《軍委指示》規定,全軍“務求在三年之內,使一般戰士及初級小學程度以下的干部達到高級小學的水平,使一般相當于高級小學程度的干部達到初級中學的水平,然后再繼續提高”。為完成這一教育任務,軍委規定應采取以下措施:(一)在職教育以半日制文化學校的形式進行;(二)為離職學習者開辦速成小學和速成中學;(三)在職與離職文化學校的教育,應一律采取速成的、聯系實際的但又是正規的教育方針;(四)團以上單位設立文化教育委員會。
在“向文化進軍”的高潮中,有的單位將在一定時期內“以文化教育為部隊訓練中心”的方針,片面地理解為“文化教育是當前全軍的中心工作”,造成部隊軍事教育和紀律的放松。據此,1952年10月13日,軍委發出毛澤東簽署的《關于糾正放松軍事教育和紀律廢弛現象的指示》,提出從1953年6月1日開始,部隊的訓練中心轉入軍事訓練為主,標志“向文化進軍”的高潮到此結束。
為了使部隊文化教育逐步走上正軌,保證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干部隊伍的文化水平,1953年6月7日,總政治部草擬了《關于整頓部隊文化速成學校問題》的報告,認為文化速成學校的基本情況是“發展快、規模大、成績顯著”,但缺乏周密計劃,因而數量多,質量較差,比較分散,不夠正規,沒有統一編制,設備簡陋,且抽調學員過多,影響部隊工作的正常進行;提出按照長期打算、減少數量、提高質量、統一編制、加強領導、充實設備的原則進行整頓。1959年1月14日,總政治部還發出《關于在干部中普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指示》,要求在全軍干部中普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1959年廬山會議更換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領導人后,批判總政主任譚政抓文化教育“沖擊了政治”,是“方向路線錯誤”,于是干部文化教育規劃被停止執行。1979年3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批準的為譚政《平反決定》指出:“譚政同志……提倡部隊學習文化和科學技術等,對我軍革命化、現代化建設起了積極作用,政治工作方向是正確的。”
據1959年10月(停止文化教育時)統計,當時全軍干部隊伍的文化結構是:大學以上程度者占4.6%,高中程度者占11.9%,初中程度者占48.6%,高小程度者占32.7%,初小以下程度者占2.2%。整個干部隊伍的文化結構層次中,由1953年高小程度者比重最大,上升為初中程度者比重最大。
1959年總政治部《關于在干部中普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指示》停止執行后,干部隊伍的文化結構改善問題長期被忽視,不僅不再進行對干部的文化教育,而且在選拔使用干部時也不再把文化素質作為條件考慮。

解放軍老兵向新兵傳授技術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中,對于現役軍官平時補充的首要條件,在1955年頒布的《條例》中是這樣規定的,“中級軍事學校畢業的軍人,高級軍事技術學校或其他專業學校畢業的軍人”;但在1963年修訂的《條例》中,改為“在執行作戰、訓練和各項工作任務中有優良成績,可以任命為軍官職務的服滿現役的軍士”。前者將經過軍事院校培養教育,考試合格者,作為軍官的主要來源,后者將由士兵直接提拔作為軍官的主要來源,對文化素質的注重程度截然不同。
1964年6月,毛澤東提出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五個條件”(第一要懂馬列主義,第二要為大多數人服務,第三能團結大多數人,第四有民主作風,第五能自我批評)中,也沒有對文化知識的要求。
由于領導層在指導思想上對于解放軍干部隊伍文化知識的忽視,所以從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中,解放軍干部隊伍的文化結構,一直在以初中程度為主要層次的狀態下徘徊,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有了轉機。
1977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沖擊而中斷了10年的國家高考制度得以恢復,這為解放軍干部隊伍文化結構的改善,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隨后,軍隊內部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干部隊伍知識化的措施,如從1980年起停止從士兵中直接提拔干部等措施,對于干部隊伍文化結構的改善,很快就產生了效應。
1980年11月7日,全軍第十一次院校會議根據總參、總政5月10日《關于選拔培養基層干部問題的通知》精神,討論制定了《關于經過院校培訓提拔干部的規定》,會后以三總部的名義頒發全軍執行。《規定》要求,五種基層干部(戰斗連隊的各類排長,艦艇部隊軍士長、部門長、四級以下船艇長,航空部隊飛行員、領航員,各類技術、醫務干部,司務長和少數技術復雜的后勤基層干部),要從初級指揮學校或專業技術學校畢業;團級指揮軍政干部和團后勤處長,要從中級指揮學校畢業;軍級指揮干部,要從軍委直屬的三所院校畢業。在培養和使用干部的工作中,院校要起到“集體干部部”的作用。
1982年1月19日,總政治部在下發的《不再從志愿兵中直接提拔干部的批復》中重申:為了從根本上提高我軍干部的軍政素質和專業知識水平,打好干部隊伍的基礎,經中央軍委批準,從1980年起已停止從士兵中直接提拔干部,實行招收優秀戰士和青年學生,經過院校或教導隊培訓考核合格,才能提干的制度。因此,今后也不再從志愿兵中直接提拔干部。
1983年2月19日,第十二次全軍院校會議在北京召開。為了使院校確實起到“集體干部部”的作用,會議討論和決定了如下問題:一、院校要真正成為訓練、選拔、推薦干部的集體干部部,盡快實現不經過院校培訓不能提干,指揮干部不經相應院校培訓,不能進部隊團、軍領導班子的規定。二、軍事、政治、后勤指揮干部,按排、團、軍三級培訓;初級指揮和專業技術干部,按大學、中專兩種規格培訓。三、現年40歲以下的干部,經過院校或部隊訓練,達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四、初級指揮干部按大專和中專兩種規格培訓,在20所院校開辦四年制大學本科班,按每期招生人數的1/6,培訓具有大學水平的初級指揮干部。

大連海事大學2013年畢業的國防生在黨旗下莊嚴宣誓,遞交志愿到軍隊基層工作申請書
1983年3月15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國家計委、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關于分配一部分大學畢業生到軍隊培養軍政指揮干部的請示》,通知各地執行。通知認為,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軍隊需要大批具有大學水平擔任各級指揮的干部。軍隊接收地方大學畢業生培養各級指揮干部,是實現解放軍干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一項重要措施。同意從1983年起,在近幾年內每年從地方高等院校中分配一部分大學畢業生到軍隊,經過初級指揮學校短期訓練,到部隊任排長,而后視情況逐步培養為各級軍政指揮干部。
1989年1月實施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官服役條例》,以立法的形式規定了經院校培訓提拔干部的條款。《條例》第八條規定:“人民解放軍實行經院校培訓提拔軍官的制度。”
2000年5月30日,國務院、中央軍委頒布《關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養軍隊干部制度的決定》,俗稱“國防生制度”。該決定的頒布實施,標志著解放軍生成干部“由軍隊自己培養與依托國民教育培養并舉”的機制正式確立。由此,解放軍的人才戰略工程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對改善軍隊干部隊伍的文化結構,增加了一條新的途徑。據目前統計,與軍隊簽約培養國防生的地方高校已達117所,在校國防生近7萬名,已有3萬名畢業國防生補充到解放軍各條戰線,成為軍隊組織建設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2009年,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解放軍可大規模地征集大學生入伍。大學生當兵,顯著地改善了解放軍兵員素質結構,有力促進了部隊戰斗力的提高。2011年9月,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后勤部聯合印發《從大學畢業生士兵中選拔軍官暫行辦法》。該辦法的實施,對于解放軍干部隊伍文化結構的改善,無疑又注入了一針強力的“促進劑”。
可以預料,解放軍基層干部的來源有了上述三項措施,整個干部隊伍的文化結構,實現“本科化”(包括大學本科和各層次的研究生),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