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成才 沈 雁 殷久坤
“小金庫”是指違反國家財經法規(guī)及其他有關規(guī)定,侵占、截留、隱匿各種應交收入,或以虛列支出、資金返還等方式將資金轉移到本單位財務賬外,不納入單位預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項資金。其中違反法律法規(guī)及其他有關規(guī)定,應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規(guī)定的單位賬簿的各項資金及其形成的資產,均納入治理范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入開展“小金庫”治理工作的意見》的通知 (中辦發(fā)【2009】18號)文件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包括:通過違規(guī)收費、罰款及攤派設立“小金庫”;用資產處置、出租收入設立“小金庫”;以會議費、勞務費、培訓費、咨詢費、課題費、律師費、出版費等名義套取資金設立“小金庫”;經營收入未納入規(guī)定賬簿核算設立“小金庫”;虛列支出轉出資金設立“小金庫”;以假發(fā)票等非法票據騙取資金設立“小金庫”;上下級單位之間相互轉移資金設立“小金庫”。
L初級中學是一所鄉(xiāng)鎮(zhèn)農村中學,是縣財政全供事業(yè)單位,預算外資金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資產屬縣財政局負責監(jiān)督管理。經費實行獨立核算,收支納入縣財政支付系統(tǒng)。學校有在職教職工61人,在校學生920人。2011年全年收入356萬元 (其中財政補助收入344萬元,預算外資金收入11萬元主要是學校房租收入、小賣部承包收入和部分食堂營業(yè)利潤,其他收入1萬元),支出323萬元,本年結余33萬元。學校主要業(yè)務是從事九年義務教育初中階段的教學。
2012年8月,財政部門派出檢查組,對其學校2011年會計質量進行監(jiān)督檢查。發(fā)現學校在學校食堂賬目上列支正常學校教職工福利203907.5元,該項資金未納入國庫集中支付,未在學校法定財務賬簿中反映,逃避政府監(jiān)管的違紀事實。
一是檢查組下發(fā)財政檢查通知后,與被檢查單位財務人員進行了交流,了解了學校財務管理體制,即學校平常在財政支付局收付設有一本賬,實行校長一支筆審批和校代會會審會簽的形式列報支出。學校有寄宿生330人,學校食堂自主經營管理,抽調專人對食堂進行監(jiān)督管理,未承包經營。二是到其單位進行了實地察看,了解了學校的運行情況。三是對學校提供的賬目進行了分析性復核。發(fā)現學校總共支付了兩筆教職工人員類經費 (工資除外,由縣財政直接刷卡發(fā)放),分別于3月份和9月份支出。實際支付55人次,共計121356元,平均每人不到300元每月,班主任津貼也是有的月份有,有的月份沒有,賬目上也沒有10到12月份的支出。于是檢查組在對其提供的法定賬簿檢查完后,讓其提供了學校食堂的賬目,由此發(fā)現了其將學校食堂利潤203907.5元未繳入縣財政專戶,違規(guī)設立小金庫的事實。
財政部門制作工作底稿以后,及時向財政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匯報,作出了對其應繳預算收入203907.5元繳入縣財政,并納入縣級財政預算管理的決定。
義務教育階段擔負著培養(yǎng)國家未來人才的重要責任和任務,國家對其經費實行了全額保障,在公用經費、取暖費、免雜費、免課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方面都給予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學校的經費按照目前水平是能保障其正常運轉的。究其原因一是學校負責人法律意識淡薄,對遵守財經法規(guī)缺乏自律性。容忍了“小金庫”的存在,認為單位私設“小金庫”沒有裝入個人自己的腰包,而是用于大家的福利,致使法不責眾的心里作怪。
其次是 僥幸心理,認為“小金庫”往往是在非常隱藏的情況下私設的,知情人少,調查取證難度大,如果沒有內部人舉報不易被發(fā)現查處。
三是會計機構、會計人員的內部監(jiān)督職能缺失。不敢監(jiān)督,怕得罪領導,不能堅持原則,有的甚至為領導出“餿主意”,主動出點子設立“小金庫”。
四是迫于教職工日益增長的提高報酬的壓力。河南省出臺的《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豫政【2006】22號)文件規(guī)定,公用經費不行用于人員經費和償還債務等支出。L縣又屬于省級貧困縣,經濟又不發(fā)達,近年來物價水平持續(xù)飆升,實際收入下降了,居民的購買力也下降了。因此教職工增長福利的呼聲日益高漲,而結余的公用經費又不能用于人員經費,也是其設立“小金庫”的原因之一。
針對小金庫存在的誘因,筆者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構建防治“小金庫”的長效機制。
一是加強對單位領導的宣傳和教育。通過宣傳教育,使單位領導提高對財務管理的重視程度,強化規(guī)范管理的思想觀念,了解財政財務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基礎知識,從思想上了解“小金庫”問題的嚴重危害,從行動上杜絕設立和使用“小金庫”問題的發(fā)生。每年可以聘請財務專家對單位領導人或分管財務的領導人舉行一次財政財務知識培訓,由財政部門或紀律檢查部門把“小金庫”相關政策、典型案例印成小冊子,直接發(fā)放給轄區(qū)內各單位負責人等形式促進了單位學習和教育,避免空洞的說教式培訓,引起單位一把手重視,強化培訓效率和效果。
二是加強對會計從業(yè)人員的培訓和再教育。近年來,會計后續(xù)教育有流于形式的趨勢。有的參訓人員思想態(tài)度不端正,認為自己在單位會計工作已做得很好,不必要學習,后繼教育交了錢了事,不再用心學習,有的認為自己年齡大了,培訓不培訓無所謂,主管部門有時也由于經濟利益驅動,放松了對后續(xù)教育質量的要求,為債務任務而應付工作的現象時有發(fā)生。因此,對會計從業(yè)人員的再教育必須多管齊下,標本兼治,進一步加強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的內部監(jiān)督作用,使 “小金庫”無處藏身。

三是國家應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步伐,促進地區(qū)間,行業(yè)間的收入分配差距最小化。使得地區(qū)間、行業(yè)間不同人群的收入公平、合理,促進社會財富均等化,讓所有人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
四是建議國家對中西部地區(qū)的財政轉移支付應以一般性轉移支付為主,專項轉移支付為輔的分配模式。加大地方一般性財力,使得地方有更多的財政能力,能加大對單位公用經費和人員經費的投入,使預算編制更加合理,使得“小金庫”沒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