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尹 情 通訊員 楊學鐵 賀德敬
勾畫基層“大監督”美麗藍圖
——湖南省溆浦縣財政監督轉型側記
●本刊記者 尹 情 通訊員 楊學鐵 賀德敬
關于溆浦縣的介紹,有這樣一句話“它是一個人口眾多、財力薄弱的農業大縣和人口大縣”。然而,正是這樣一個“財力薄弱”的縣,為了讓有限的財力發揮更大作用,該縣對財政監督工作的重視程度也是一般市縣所不能及的。
早在1998年4月,溆浦縣就成立了財經監督局,是湖南省最早成立的縣級財政監督局。不僅配齊配強了人員力量,而且成立了由縣政府常務副縣長任組長的財政監督工作領導小組,每年將財政監督工作納入縣委、縣政府重要議事日程。
近年來,該縣通過從高點定位,從大處著手,從實處著力,為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面覆蓋”、“全程監控”的財政“大監督”管理體系進行了有益探索。
當大部分市縣正在為基層財政監督工作的開展而困惑時,位于湖南省西部的溆浦縣已經開始考慮財政監督工作的轉型問題。
“幾年來,我縣財政監督檢查工作的力度是很大的,每年收繳的財政性資金都在100萬元以上。但這種以抓收入為目的的檢查方式也引起了被查單位的反感。”談起過去的監督工作,溆浦縣財經監督局局長李德華若有所思地皺起眉頭。
被查單位對檢查工作的反感,引起了溆浦縣財經監督局全體工作人員的思考。針對這一問題,局內召開了財政監督職能轉型專題討論會,明確了財政監督工作的基本路子:糾正過去那種抓收入為主的偏差,突出以規范財政財務行為為主的檢查思路;從偏重事后檢查向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參與監督轉變;從重行為監督轉向強化財政資金績效評估。
今年的檢查工作中,溆浦縣開始了財政監督工作轉型的初步嘗試。在年初對全縣17個鄉鎮政府的檢查中,該局改變了以往“盯收入”的檢查方式,轉為幫助被查單位查找問題,協助糾正問題,指導建立健全防范問題的長效機制,這一監督理念很快受到被查單位的認可。
“從局限性的靜態監管向全面性的動態監管轉變;從監督檢查型向監管服務型轉變;從一般監督向全面績效監督轉變。”李德華提出財政監督工作必須實現“三個轉變”。在他看來,要實現財政監督工作順利轉型,首先必須樹立財政“大監督”理念。
結合目前該縣財政監督工作狀況,他為記者勾畫了財政監督工作轉型的幾點構想:一是整合資源,擴充監督力量。將縣非稅局稽查股的職責和稅收法規股承擔行政處罰案件的審理工作職能劃歸到縣財政監督機構;同時,設立財政監督聯絡員制度,在縣財政各直屬股室、二級局設一名財政監督聯絡員,進一步壯大財政監督力量。二是建立平臺,實現資源共享。通過對接“金財工程”信息系統,建立網絡監督平臺,努力提高財政監督部門與財政各內部機構的信息資源共享程度,實現同步跟蹤監督,同步跟蹤整改。三是完善制度,建立績效評價體系。實行預算編制、執行和績效評價三位一體的管理制度,將監督結果作為預算安排的重要參考依據,并根據監督結果完善相關政策,加強配套制度建設。
“自財政監督轉型工作開展以來,財政監督的介入性更強了。”見到記者,溆浦縣財經監督局副局長吳應斌坦誠地說了自己的感受。在創新預算全過程監督工作中,該縣建立了事前審核、事中監控與事后檢查相結合的 “鏈條式”監督模式。
在事前審核上,凡涉及預算方面的文件、政策,都要先由縣財經監督局審閱會簽,把好財政資金使用“第一關”。講到這里,他給記者列舉了一串數據:2012年該縣財政預算總支出26個億,而縣財政監督部門直接參與預算監督的資金達7.8個億,占預算總額的30%。經過財政監督評審,削減預算資金0.9億元,涉及市政、城市綠化、民生、水利、農田基本建設、新農村建設、鄉鎮政府辦公場所的改建和維修等。
位于溆浦縣盧峰鎮的人民體育場提質改造工程項目,原預算930萬元,經過財政監督的介入,在不改變面積、功能、質量的前提下,采用先進的施工技術和新材料,將預算削減到670萬元,節省了財政資金260萬元。
“目前該項目正在按計劃保質保量地施工。”吳應斌對這項工程的監管效果十分滿意。
不僅事前參與審核,在預算編制中,該縣財政監督部門也要全程參與由財政局局長牽頭、財政業務股室共同參與的部門“面對面”會審。在會審中,專門聽取財政監督部門的意見和建議,以此有效地促進預算編制的公開、公平、公正。

溆浦縣財政局黨組書記舒再生、財經監督局局長李德華深入讓家溪鄉農戶了解抗旱資金使用情況
在預算執行監督中,真正做到將日常財政監督檢查與各單位預算執行情況專項檢查相結合,對各預算單位使用財政資金情況進行績效評價,并將績效評價結果及時向預算和業務管理部門反饋,作為來年預算安排的重要依據,確保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這樣,便真正實現了財政資金運行到哪里,財政監督就跟到哪里,財政資金運行到哪個環節,財政監督就出現在哪個環節,讓財政監督在資金運行的事前、事中、事后整個過程中‘如影隨形’。”說到這里,吳應斌的言語中透露著自豪。
從2011年成立特約監督員隊伍開始,每年年初溆浦縣都會召開特約監督員座談會,該縣政府常務副縣長、縣財政局局長、縣財政局財政監督分管領導、縣財經監督局局長與會參加,傾聽特約監督員的意見和建議,下達財政監督的指導意見,并與參會人員交流參與財政監督的心得體會。
聘任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擔任特約監督員,聘任財政局相關業務股室骨干人員為兼職財政資金監督員,是溆浦縣加強財政監督的重要舉措。特約監督員實行任期制,與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任期一致。
雙井鎮財政所所長雷達平是溆浦縣人大代表,作為一名特約監督員,他主要負責對鄉鎮項目資金、各單位財務資金進行檢查。去年年底,溆浦縣水利局批準了一個十幾萬元的渠道建設項目,部分村為套取財政資金未完成項目,經特約監督員檢查發現后,督促項目在一個月內完工。
“監督效果十分明顯,特別是許多鄉鎮項目資金小,兩三萬元,但項目多,一個鄉鎮小的有十幾個村,大的有三四十個村,一個村一個項目的話,也有上百萬財政資金,特約監督員對項目建設監管比較嚴。”他對特約監督員制度深表肯定。
除了監督農村項目資金運轉情況,每年縣“兩會”召開期間,特約監督員充分發揮參政議政作用,圍繞財政監督工作建言獻策,提出部分立案議案,這些立案議案作為交辦件交給縣財政局和其他相關單位,縣財政局將這些相關交辦件列入財經監督局的監督計劃。
擔任特約監督員三年來,雷達平坦言:“作為特約監督員很辛苦,基本沒有什么待遇,只有權利沒有利益,沒有工資,每年還得去縣里開會匯報,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縣財經監督局人員有限,而鄉鎮財政資金監管方方面面的問題太多,這就需要特約監督員去發現問題,從而有效地發揮監管作用。”
為加強對鄉鎮財政資金監督管理的“全面覆蓋”,針對鄉鎮財政可以就地就近實施財政監督的優勢,溆浦縣還建立了“鄉財縣管鄉用”和“村賬鄉代理”兩個資金監督平臺,在鄉鎮成立財政資金監管工作領導班子,并在鄉鎮財政所安排專人擔任“財政資金專管員”,村級組織聘任專人擔任“財政資金監督信息員”,對撥付到鄉村兩級的財政資金特別是項目建設資金實現“無縫隙”監督,構建了鄉鎮財政資金監督的網絡體系,延伸了財政監督的鏈條。
“既投了‘石’,又摻了‘沙’,真正做到了‘一個釘子一個眼’。”李德華局長興奮地說。不僅如此,該縣在充分利用縣有線電視臺、紅網和電視臺宣傳介紹財政監督工作的相關文件和法律法規的同時,要求縣屬各單位利用宣傳專欄、宣傳櫥窗等方式,宣傳財政監督工作知識及工作成果。并通過出動宣傳車入鄉鎮村組、發放宣傳資料到戶到人等方式,深入宣傳財政監督工作,讓更多的基層干部和廣大群眾了解支持財政監督工作,以此營造全員參與財政監督的良好意識。■
(本欄目責任編輯:尹情)
記者手記:
與溆浦縣財經監督局楊學鐵聯系采訪時,他正在鄉鎮開展為期兩周的檢查。幾次通話,不難發現他對財政監督工作的熟悉和熱愛。而行走在溆浦縣的短暫時間,更讓記者深刻感受到該縣對財政監督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由此形成的良好的財政監督氛圍。基層財政監督難點很多,障礙不少,而重重困境的焦點在于人少事多的矛盾無法得到協調與解決。然而,大視野方能有大出路,將基層財政監督問題置于通盤思量,賦予其更高的起點,積極跟進中央精神,助力基層財政監督走出迷霧,構建基層“大監督”的美麗藍圖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