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美國紐約城市大學(訪問學者) 楊清香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王 姝
企業社會風險是指企業因片面追求某一或某些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忽視對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從而承擔的額外價值損失,如承擔各種法律風險、增加交易費用、喪失社會聲譽等。與市場風險等傳統風險相比,企業社會風險具有人為性、多維性、復雜性、戰略性、可控性等特點,它不僅對企業有著根本性的破壞和長遠性的價值減損,也對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因此,企業社會風險問題不僅是公司治理實踐的核心問題,也是當前風險管理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
決定企業社會風險的因素有許多,它們分別從不同的維度、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企業,并侵蝕企業價值。具體來說,如果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可能招致但不限于如下企業社會風險:可能引發消費者對其產品的質量和價格的不滿,導致產品銷售、市場占有率下降(市場風險);可能引發與處于價值鏈上游的供應商或處于銷售環節的分銷商關系惡化,導致原料緊缺、生產和銷售陷入困境(運營風險);可能引發投資者或債權人的不信任,導致企業融資困難或融資成本較高,由此帶來財務危機(財務風險);更重要的是,企業社會風險的產生往往伴隨著企業的違規行為,這就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風險)。因此,從根本上識別決定企業社會風險的各類因素,是防范和控制企業社會風險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相關部門制定政策和實施監管的重要依據。
目前,雖然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文獻頗多,包括何為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為何承擔社會責任、企業如何承擔社會責任、如何促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以及如何度量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等。但是,從風險角度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研究的文獻卻不多,且處于對企業社會風險的含義、后果及其治理等規范研究層面。本文運用利益相關者理論,在參考國內外最新文獻及國內風險管理專家意見的基礎上,設計出20個可能決定企業社會風險的因素,通過問卷調查和因子分析方法,識別出決定企業社會風險的五個主要因子,并對各因子如何影響企業社會風險進行深入分析,指出風險治理方向。
(一)樣本選擇。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分析披露的方式進行研究。此次調查問卷歷時6個月,先后共發放300份問卷,收回問卷224份,其中有效問卷208份。問卷通過三種方式發放,一是到武漢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和鄭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企業實地發放問卷;二是向華中科技大學在武漢、濟南、廣東、廣西、內蒙等地的MBA學員發放問卷;三是通過與企業進行項目合作向其發放問卷。
為確?;厥諉柧淼馁|量,在每次問卷填寫前,我們都詳細介紹了本研究的目的、企業社會風險的概念以及量表中每一問題的含義,同時在調查問卷中也做了詳細說明,以確保被調查者對調查內容的正確理解。對收回的問卷,我們進行了如下剔除:①不按每項只能選一個答案的要求而一題多選或問卷漏答較多;②不認真填寫,答案呈規律性排列或所有問題均選擇同一答案等。
(二)量表設計。為全面、科學地分析中國企業社會風險的決定因素,我們參考Jouni Korhonen、Fred Robins和金立印等學者的研究成果,根據企業社會風險的基本內涵和風險專家的意見,以及在華中科技大學MBA學員中預調查的分析結果,研究設計了20個企業社會風險因素,并采用5級Likert量度回答每一個問題。其中,1表示“極不重要”,2表示“不重要”,3 表示“中立”,4 表示“重要”,5 表示“極為重要”。同時,我們在問卷中對每一級量度的含義進行了詳細解釋。
(三)量表的信度與效度分析。從科學的角度,一個具有足夠信度和效度的測量工具(量表)才能全面而準確地衡量事物。因此,本文利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中的信度和效度分析功能,對本量表進行了信度和效度檢驗。
首先,運用Cronbach's α系數對本量表進行信度檢驗,見表1。

表1 量表的CITC和信度分析
檢驗結果表明,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78。根據Peterson(1994)和盧紋岱(2002)的信度檢驗標準,第 3 項“未促進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校正的項總計相關性為-0.104<0.5且項已刪除的Cronbach's α值為0.789>0.778)和第17項“未獲得ISO14000環境管理系列標準認證”(校正的項總計相關性為-0.051<0.5且項已刪除的Cronbach's α值為0.790>0.778)未能通過檢驗,予以刪除。最后保留的18個題項構成的量表整體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25>0.8,說明整個量表的信度較高,具有良好的穩定性與可靠性。
其次,運用驗證性因子分析法對量表進行效度檢驗。通常而言,就是檢驗量表的結構效度。為了觀察原始變量之間的相關程度以及判斷其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我們選擇KMO(Kaiser-Meyer-Olkin)與 Bartlett球形檢驗,見表 2。
表2 KMO和Bartlett的檢驗

取樣足夠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 0.678 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近似卡方 537.350 df 136 Sig. 0.000
檢驗結果表明,Bartlett球形檢驗的統計量是537.350,數值較大,且相應的伴隨概率sig.為0.000,小于顯著水平0.05,表明相關系數矩陣顯著差異于單位矩陣。同時,KMO=0.678>0.6,表明量表有結構效度,適合做因子分析。
(四)因子分析。為了對企業社會風險決定因素(調查數據)進行歸類并提取公共因子,明確和簡化問題的分析,本文使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SPSS 17.0進行因子分析。因子提取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并進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分析采用Kaiser標準(特征根大于1)并進行碎石圖分析。根據因子負荷矩陣(見表3)、因子的特征值與貢獻率(見表4)與碎石圖(見圖1),共提取5個因子,提取的信息量為75.080%。本文把企業社會風險決定因素的5個主因子定義為法律風險、公益慈善風險、倫理道德風險、環境風險與經濟風險。
表3企業社會風險調查問卷因子負荷矩陣

注:(1)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2)旋轉法:具有 Kaiser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3)旋轉在13次迭代后收斂。(4)*表示中國企業社會風險的獨特維度。

表4 因子的特征值與貢獻率

圖1 碎石圖
最后,對提取的五個主因子運用Cronbach's α系數做信度檢驗,檢驗結果見表5。

表 5 Cronbach's α 系數
表1和表5的分析結果表明,問卷整體的Cronbach's α系數為 0.825,5個因子的 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 0.939、0.762、0.715、0.490、0.522。根據 Peterson(1994)的檢驗標準,前三個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數均大于0.7的標準,信度較高,可以接受;第五個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數在0.5與0.6之間,信度尚可,可以接受;第四個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數雖然小于但很接近0.5,信度效果不太理想,這可能與我國企業對環境保護的各項具體內容及內涵理解不準確或不一致有關。而且,雖然一些企業建立了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制度且編制環境業績評價和可持續發展報告,但沒有在行動中真正落實到位,環境保護信息溝通與交流不暢,對外公布信息的可靠性不強。
本文把企業社會風險的其他影響因素設為X6,用以說明5個主因子沒有包含的信息,其貢獻率為24.920%(1-75.080%)。由此,企業社會風險決定因素的表達式為:

從上述表達式可以看出,目前決定企業社會風險的主要是法律風險,其貢獻率達27.249%,這說明國家現有的法律法規雖然已為大多數企業所了解和認識,但可能因違法成本較低而沒有被落到實處。其次是公益慈善風險和倫理道德風險,其貢獻率分別為15.380%和13.053%,這說明大多數企業在公益慈善事業和商業倫理道德方面承擔的責任比較少,沒有意識到不參加公益慈善活動和違反商業倫理道德可能給企業帶來風險,更不能想象參加公益慈善活動和遵守商業倫理道德可能給企業帶來商機。環境風險的貢獻率為10.079%,說明企業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在環保方面投資不足??赡艿脑蚴?,在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不太健全和處罰相對較輕的情況下,即使要求企業在商業活動中保護環境并編制環境業績評價和可持續發展報告,也可能出現企業不執行或執行不到位以及信息披露偏誤等問題。經濟風險的貢獻率比重最小,為9.319%,這可能與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高、經濟依賴性較強有關。
總體來說,目前中國大多數企業對利益相關者責任雖然有一定認知,但不夠深刻,即屬于防御型模式,反映在:①企業發展仍然是“股東至上”邏輯,忽視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②沒有充分認識到忽視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可能給企業帶來長遠的價值損失,而主動承擔責任則會提升企業競爭力和贏得更多的商業機會。③沒有充分認識到利益相關者管理是一個戰略性問題,只有將對所有利益相關者的責任整合到企業的商業運營中,才能從戰略上防范和管理企業社會風險。
根據上述調查結果,我們運用利益相關者理論、社會責任理論和風險管理理論,結合我國當前企業實踐和政策背景,對企業社會風險的主要因子進行分析,并指出治理方向。
(一)法律風險。法律風險是指企業因經營活動不符合法律規定或者外部法律事件給企業帶來的額外價值損失。從理論上講,企業法律風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法律環境因素,包括立法不完備,執法不公正,合同當事人失信、違約、欺詐等;二是企業自身法律意識淡薄,對法律環境認知不夠,經營決策不考慮法律因素,甚至故意違法經營等。本文主要對后者展開討論。這是因為:一方面,前者不能為企業所控制,而后者可以通過企業調整自身行為加以防范和控制。另一方面,在實踐中,與法律環境因素相比,企業自身原因引起的風險比例相對較高。
就企業自身引起的法律風險來看,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面:第一,多數企業法制建設等基礎工作還比較薄弱,沒有充分意識到加強企業法制建設對防范企業風險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企業防范法律風險的意識不強,對一些重大投資決策、并購活動、重大經營活動或企業改制等前期工作缺少法律專家的參與,更多的是以處理企業法律糾紛的方式予以事后補救。第三,一些企業存在有意打“擦邊球”的僥幸心理,或者認為只要為了公司利益就可以不受法律約束??梢哉f,這是造成我國企業法律風險的根本原因。
目前,從全球視角和宏觀經濟看,金融危機的影響仍然存在,金融市場的監管更為嚴格,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行業整合、并購重組日益頻繁,科技創新和產品創新成為競爭力的制高點,新能源經濟與低碳經濟成為趨勢,……。如果企業不提高法律意識,采取一定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必將陷于來自金融、并購、投資、知識產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環境資源規制等多重法律風險之中。因此,企業應強化法律意識,建立健全以事前防控為主的全過程、全方位的風險管理機制,包括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和企業法律顧問制度,加強盡職調查和法律審核,強化合同管理、知識產權管理和授權管理等。
(二)公益慈善風險。公益慈善風險是指企業因不參加公益慈善活動而使企業形象受損,并最終導致企業價值的額外損失。這種公益慈善活動包括: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捐助慈善機構、參與社會福利事業、鼓勵職工志愿服務社會等。從歷史文化來看,參加公益慈善活動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對企業公民的道德要求。從發展趨勢來看,關心民生、回報社會是企業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積極參與社會救助和慈善事業成為評價企業形象和商業前景的重要內容。如果企業忽視這一點,可能使企業形象受損、錯失商機和競爭力弱化,并最終給企業帶來價值損失。
大量研究表明,我國多數企業在公益慈善方面承擔的責任較少,沒有在公益慈善事業方面作出戰略規劃,這跟公司管理層的戰略管理以及風險意識有關。近年來,熱衷于公益慈善事業的大部分是一些外商企業和新興民營企業,大中型國有企業也開始意識到參與公益慈善活動的積極作用,但執行力度及影響力仍待提高。不可否認,慈善活動可能在短期內增加企業的經濟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財力。但從長期來看,如果企業將公益慈善事業作為企業戰略的一部分,不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外界壓力與風險,而且有助于打造企業的公益形象和核心競爭力。從這一角度看,企業應該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以正確的思想和觀念加以引導和長期堅持,使公益慈善活動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反過來,企業通過公益慈善事業,又可以傳遞企業積極的文化和價值觀,讓社會和市場更加了解企業,最終鞏固和提升企業競爭力。
(三)倫理道德風險。倫理道德風險是指企業為追求經濟利益而不顧經營律令和原則,從而導致企業價值的額外損失。例如,違反商業道德和社會公德、未積極促進充分就業、安全生產措施不到位、責任不落實、未促進社會穩定與進步等。從廣義上講,企業社會風險是指企業因片面追求某一或某些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忽視對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從而承擔的額外價值損失。從狹義上講,企業社會風險主要是指倫理道德風險。
在“股東至上”的資本邏輯治理模式下,企業過分強調股東的利潤目標,忽視倫理道德和社會公德,這不僅使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也將企業自身置于風險之中。原因至少有二:一是在社會大環境以自身利益為導向的氛圍下,企業遵守商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的內部驅動力不足,缺乏道德底線。二是在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的企業格局中,在管理層利用手中廉價的投票權做出違反商業道德的決策時,缺乏必要的監督與制衡。
事實證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不能獨立于周圍的環境而存在,風險正是基于企業對周邊經營環境的不可控性而產生的。一個良好商業倫理環境的建立不僅能夠降低企業風險,而且可以極大地提升企業獲取各利益相關者資源的能力。例如,一個與上游關系融洽的企業,通常有一個比其他企業更長的商業信用期和較低的融資成本。因此,企業必須營造良好的商業環境,包括保障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強調企業的倫理道德責任、注重企業自律、確立先進企業價值觀等。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基礎上確立自身價值,并在不斷滿足社會需要的過程中提升自身價值。
(四)環境風險。環境風險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因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環境保護和治理投入不足等給企業價值帶來的額外損失。從目前形勢開來看,企業面臨的環境風險主要集中在資源消耗(節能)和環境保護(減排)兩個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實現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并隨著社會轉型的加速而日益嚴重。這種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極不協調的發展模式,雖然在短期內實現了宏觀經濟的高速增長,但對資源的浪費和對環境的破壞卻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
盡管《京都議定書》和巴厘島協定對所有國家提出了強制性和道義性的減排要求,我國政府也對此做出了積極反應,并頒布了一系列環境法律法規和政策。但就我國嚴峻的環境形勢而言,這些法律法規對企業承擔環境責任和降低環境風險的驅動力遠遠不夠,環境訴訟和糾紛依然接連不斷。這主要是因為:第一,企業的環境風險意識淡薄,主要是迫于政策壓力被動應對,還沒有意識到采取低碳策略給企業帶來的潛在商機。第二,在相關法律法規中,強制性措施多,激勵性措施少。例如,在2008年到2010年出臺的相關法規政策中,多數屬于強制性的行政手段,而很少涉及庇古手段(強調政府調節,運用稅收和補貼手段)和科斯手段(強調市場調節,運用產權界定和產權交易手段)。第三,環境違法成本和監管程度較低。例如,對企業的環境污染行為處罰較輕,排污費的收取標準遠低于污染的綜合治理費用,地方政府出于短期利益而監管不力甚至干擾正常的環境執法等。因此,降低企業環境風險的下一步工作應該是:一方面企業要提高自身的環境意識,通過樹立企業綠色形象提升品牌競爭力,向環境友好型企業的目標邁進。另一方面政府應采用激勵(如稅收優惠、投資補貼、價格補貼等)約束相容的監管政策,引導企業主動采取低能耗、新能源等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讓企業在保護環境中得到切實利益。當然,提高處罰標準、加大執法力度和監管力度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五)經濟風險。經濟風險是指企業因不履行其經濟受托責任或履行不足而給企業價值帶來的額外損失。企業的經濟風險主要包括盈利能力持續降低、企業規模萎縮、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等。在企業社會風險5個決定因子中,經濟風險所占比重相對較小。這與當前企業“股東至上”邏輯的治理模式有關,即企業的首要目標仍然是追求股東價值最大化和利潤最大化,對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置于相對次要的地位。
盡管如此,這并不意味著企業的經濟風險可以置之不理。相反,企業的經濟風險可能是危及企業存亡的根本和關鍵。長期以來,我國企業以“制造大國”著稱,自主創新能力弱,經濟依賴性強,廉價勞動力一直是我國多數企業盈利的重要砝碼。隨著世界各國經濟格局的重新調整和中國改革的人口紅利下降以及日益強化的環境約束,依靠引進國外高新技術和利用國內廉價勞動力來維持盈利已經不太現實,企業面臨以自主創新和技術升級為主要特征的國際競爭態勢,經濟轉型勢在必行。然而,從研發投入、技術創新到經濟轉型,每一環節都存在不確定性,風險如影隨形。
針對當前的形勢,我國政府已經正在積極采取措施,先后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2012)和《“十二五”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2013),為引導創新主體行為,指導全社會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提供了政策依據和支持。微觀層面上,企業應該充分利用國家政策和契機,從創新基礎設施、創新主體、創新人才隊伍和制度文化環境等方面著手,加快提升創新能力,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從根本上降低企業經濟風險。
隨著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深入和各利益相關者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履行社會責任已經不再是企業的選擇性行為,而是實現企業社會風險有效管理的戰略性思考。“風險”是一種可能性,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對企業而言,既要積極降低風險,又要善于把握機遇;既不背離利潤目標的考量,又能平衡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進一步地說,企業需要在利益相關者群體和市場競爭的雙重壓力下,樹立“企業與社會共享價值”的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從履行社會責任中把握潛在商機,實現“企業利潤”與“履行社會責任”的雙重推動,最終通過“做好事”實現“做得更好”。
1.Carroll,A.B.1979.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4(4).
2.Fred Robins.2005.The futur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Asian Business&Management,4.
3.Jouni Korhonen.2003.Should we measur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0.
4.Porter,M.E.,and M.R.Kramer.2002.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orporate philanthrop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80(12).
5.Vallaster,C.,A.Lindgreen,and F.Maon.2012.Strategically leverag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the benefit of company and society:a corporate branding perspectiv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4(3).
6.Wartick.S.L.,&Cochran.P.L.1985.The Evolution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Model,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4.
7.高漢祥.2012.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被動回應還是主動嵌入[J].會計研究,4。
8.楊清香、張晉.2010.芻論企業社會風險與內部控制[J].財會月刊,3。
9.張兆國.2010.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社會風險控制[J].財務與會計(理財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