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懷高
(作者: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
夢想對一個國家而言,就像一個人的靈魂、一臺電腦的軟件、一艘船的導航。改革開放30多年后的今天,很久沒有“做夢”的中國人也開始自信地擁有了自己的夢想。近段時間,不僅中國人在熱議“中國夢”,大洋彼岸的美國也在討論“中國夢”。比如,《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撰文談“中國需要自己的夢想”,《福布斯》雜志網站登載海倫·王的文章說“每個中國人都有各自的中國夢”,《大西洋》月刊網站刊出埃倫·李撰寫的《雕刻“中國夢”》。
筆者所接觸的一些哈佛大學研究中國的教授也加入到了這一討論中。比如,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柯偉林教授就說,21世紀的中國夢植根于20世紀的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中國長期追求的夢想包括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之夢、龐大中產階層的企業家之夢和世界一流的教育夢。可見“中國夢”在美國的影響非同一般。
筆者發現,美國媒體和人士在討論“中國夢”時,會不時地與“美國夢”進行比較。有一些媒體認為“中國夢”與“美國夢”是不同的夢想,內涵與外延都不同,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價值體系,甚至認為“中國夢”與“美國夢”已經成為一組對抗性的概念。但筆者認為,“中國夢”與“美國夢”本質上都含有“美好生活源于辛勤勞動”這一意涵,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去年11月15日同采訪十八大的中外記者見面時所說的“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因此,我們應該秉持包容互鑒的態度來看待“中國夢”與“美國夢”。
奧巴馬這樣一位被單身母親拉扯大、靠在社區服務起家的黑人,能夠通過奮斗當選并連任美國總統,這就是對“美國夢”的詮釋。并且奧巴馬不時地把“美國夢”傳達給美國民眾,特別是在美國經濟危機后的困難時刻。比如,奧巴馬在2011年的國情咨文演說中重提“美國夢”來激勵美國人:“我們可能有不同的見解,但我們都堅持一個共同的信念:在這個國家里,只要你努力嘗試,你就有可能成功;我們可能來自不同的背景,但我們抱有同一個夢想:在這個國家里,任何想法都可能成為現實,無論你是誰,也無論你來自何方。”盡管“美國夢”有時也受到批評,如過于追逐財富和金錢。但“美國夢”包含著值得珍視的精神,如勤奮、平等、自由等,這些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美國人為改變自己的經濟和社會地位而奮斗。
相比于“美國夢”的個人奮斗,“中國夢”更像是一個國家的集體夢想。一百多年前的1911年,孫中山先生提出了“欲使中國為世界最強之國,最富之國,又政治最良之國”的“中國夢”。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國領導人再次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富國興邦”的“國家夢”當然重要,因為只有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才能確保民眾美好生活夢想的實現。同時,“美好生活”的“個人夢”也同樣重要,因為13億普通中國人改變命運的沖動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實實在在的“夢想之源”。13億普通中國人的“個人夢”匯聚在一起,構成了多元一體的“國家夢”。因此,個人的幸福和國家的富強是“中國夢”不可或缺的兩部分。
從強調個人奮斗和創造公平環境的角度來說,“中國夢”可以從“美國夢”中得到很多啟示。1620年,當第一批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漂洋過海來到北美大陸時,“美國夢”就開始生根發芽,這個夢想簡而言之就是每個人在這里都可以通過奮斗達到成功。后來,這批移民的后代就一直在實踐著和他們的先輩同樣的“美國夢”。“美國夢”后來由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的演講擴大到所有膚色的美國人當中。民權運動后,美國不同種族和膚色的人基本實現了平等地參與競爭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如果有一天,中國農村的小孩能和城市的小孩一樣擁有均等的教育機會,農民工能和城市居民一樣享有平等的工作權利,外國人能和中國人一樣在中國的土地上實現夢想,那么“中國夢”將不僅深入每一位中國民眾的內心,也將贏得世界的尊重。
從強調和諧性的角度來說,“美國夢”需要借鑒“中國夢”。當個人層面的“美國夢”上升到國家層面時,這個夢想更多的意味著“強大”和“霸權”。世界的當然領導者和惟一主導國,這成為國家層面的“美國夢”。而“中國夢”植根于幾千年來中華文化中的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思想。這一和諧思想在今天的中國表現為構建和諧社會,在國際上表現為倡導和諧世界。正由于“中國夢”的和諧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不會在未來演變成“霸權夢”。因此,筆者在哈佛與東南亞的學者討論“中國夢”時,就能很自信地告訴他們,崛起的中國將以最大的善意對待周邊中小鄰國,中國尊重所有國家和民族的夢想,中國愿意與世界各國人們一同體會夢想牽引之下的美好生活。
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和每一位居民都有自己的夢想。這些五彩繽紛的夢想共同存在、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推動著世界的發展。21世紀是“中國夢”揚帆起航的世紀,也仍將是“美國夢”繼續前行的世紀,是地球上所有辛勤勞動的人們“夢想成真”的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