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云飛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看過流星。流星劃過夜空,雖然短暫,但卻非常燦爛,它的亮度常常會遠遠超過其他星星。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宋教仁便是一顆流星。民國初年,只有三十歲的宋教仁帶領國民黨和中國仁人志士,進行了一次與中國歷史上截然不同的政治試驗——民主憲政的試驗。宋教仁失敗了,就像一顆燦爛的流星劃過夜空,令后人贊嘆、惋惜。
宋教仁,號遁初,別號漁父。1882年4月5日生于湖南省桃源縣,據說那就是陶淵明《桃花源記》描寫的仙境。21歲以前,宋教仁一直就讀書齋。假如宋教仁出生在和平年代,而不是那個民族危難深重的時代,那么有濃厚書生氣的宋教仁也許會成為一個研究歷史和邊疆史地的學者。但是現實卻不讓青年人從容讀書。宋教仁12歲以后,接連發生了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偌大的中國,幾乎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
1903年,宋教仁到武昌文普通中學堂學習。這所新學堂是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在這個學生眾多、風氣活躍的城市里,宋教仁結識了一批好友,并很快參加了革命活動。他們認定:只有推翻腐敗的清政府,中國才能擺脫受欺受辱甚至被瓜分的命運,才有強大的希望。1903年8月,在日本留學的黃興到武昌,黃、宋二人一見如故,從此成為生死不渝的摯友。隨后,他們和一批志士在長沙組織了革命團體華興會。
華興會計劃趁1904年慈禧太后70大壽之機發動起義,但還沒有啟動就被清政府偵破失敗了,宋教仁只好亡命日本。在日本,宋教仁一邊讀書,一邊從事革命活動。1905年,流亡海外的孫中山來到日本,他很快聯絡在日本的中國革命志士,成立統一革命政黨同盟會,宋教仁是同盟會的發起人之一,并成為骨干。
1905年2月3日,是中國舊歷除夕,宋教仁在日記中寫道:“一年已盡,此身猶昔,緬想祖國,凄然者久之?!?906年9月,宋教仁因為神經衰弱住院治療,偶爾在醫院外的一個寺院看到甲午戰爭時日軍在中國金州掠奪來的匾額,心中非常難過。宋教仁在日本整整居住了六年,對日本的國情有較深入的了解,他認為侵略中國野心最大、對中國獨立和生存威脅最大的,就是日本。因此,他撰寫多篇論文,揭露日本的侵略陰謀。
由于日本政府不許孫中山在日本停留,黃興也經常不在日本,所以同盟會東京本部的事務多由宋教仁負責。同盟會成立后,一面創刊《民報》進行宣傳,一面努力擴大組織,但是作為同盟會核心的孫中山、黃興二人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發動起義上,而起義地點又基本上是采用孫中山的意見,以廣東等南部邊境省份為中心。但是,這些起義無一例外地都失敗了。究其原因,這些起義都是在缺乏周密的部署和準備的情況下發動的,又過分依賴海外支援,可以說都是單純的軍事冒險。開始,宋教仁對這一戰略并沒有意見,但是隨著思考的深入和多次起義的失敗,宋教仁提出了新的戰略。
1910年前后,宋教仁提出了“革命三策”:上策為中央革命,聯絡北方軍隊,以東三省為后援,一舉而占北京,然后號令全國;中策在長江流域各省同時大舉,設立政府,然后北伐;下策在邊地舉義,作為根據地,然后徐圖進取。宋教仁的革命同志多認為“上策運動稍難,下策已行之而敗,且足引起干涉,釀分裂之禍,故決采用中策”。所謂中策,就是在長江流域準備起義。黃花崗起義失敗后不到一年,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清政府在幾個月內被推翻。
在日本學習期間,宋教仁對憲政、法治有濃厚的興趣,他認為革命推翻清政府不難,難在以后平穩推進新的政治制度。而新制度唯一選擇,就是民主憲政。第一,宋教仁堅持相信,民主憲政是世界潮流,中國也必須實行;民主憲政的實現,將為中國帶來進步和繁榮。第二,革命之后,必須立即實行民主政治,并要防止革命功臣本身推行專制獨裁,妨礙民主政治。像日本倒幕維新后西南藩閥操縱政治,不是現代民主文明政治。第三,重視議會的作用,議會由人民選舉產生,不但擁有立法權等廣泛權力,還是防范專制獨裁的重要陣地。第四,共和國中央行政應實行責任內閣制、政黨輪替制度。即由議會的多數黨組織內閣,由內閣掌握實權,處理政府事務;總統則不負責實際政務,只是國家的象征。這樣可以避免總統獨裁。第五,最好社會上兩大黨并立,輪流執政。第六,應堅持法治,任何政黨、個人、團體,都必須尊重遵守憲法的權威。
宋教仁年輕的生命,尤其是他生命的最后兩年,就是為實現民主憲政,為維護憲法的權威而戰。1911年10月底,宋教仁和黃興一道到武昌。黃興負責指揮軍事,與北洋軍戰斗。不善戰爭指揮的宋教仁在湖北短短時間里起草了《中華民國鄂州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帶有共和憲法性質的文件。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宋教仁擔任法制局局長。在南北和談、清帝退位、袁世凱被舉為臨時大總統之際,南方革命陣營公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一個憲法性的文件,其中規定民國中央政府的組織取責任內閣制,這一規定是革命黨人擔心袁世凱獨裁而采取的限制措施,以后國內的斗爭多是圍繞責任內閣制展開。
1912年4月20日,宋教仁到北京,從此開始了與袁世凱的直接摩擦和斗爭。民國初年,同盟會、立憲派、袁世凱北洋派三足鼎立。推翻清政府,可以說是這三派合作的結果。但是如何建立一個新的中國,三派人的想法很不同。第一屆內閣就是這三派合作的象征,但很快就不歡而散。晚清最后十年,袁世凱是改革的推進者,但他絕對不是民主的信奉者。民國初年,他走的實際是他的前輩慈禧太后的老路,惟權是信,惟權是奪,極力推行專制獨裁,與共和民主的精神完全背道而馳。立憲派希望社會穩定,發展經濟,他們希望有個“強有力人物”建設“強有力政府”,能夠保證中國的統一和穩定。而這個人物,在他們心中,就是袁世凱,因此,立憲派支持袁世凱,并與革命黨對抗和競爭。宋教仁堅持限制袁世凱權力,堅持責任內閣、政黨內閣。由于立憲派以及從同盟會中分化出去的一些人士支持袁世凱,同盟會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境地。而且在未來的國會選舉中,同盟會的規模和組織形式,并不適應。因此,宋教仁希望有一個大黨。在宋教仁組織下,同盟會聯合統一共和黨等幾個小黨,于1912年8月25日成立國民黨,后來國民黨的名稱即來源于此。當時孫中山致力于修鐵路,黃興也打算致力實業,因此,孫中山命宋教仁代理理事長。
宋教仁組織國民黨的目的,就是造就國內第一大黨,爭取國會選舉的勝利,組成由國民黨人擔任的政黨責任內閣。同時,也要用這個辦法抵制袁世凱的專制和獨裁,把中國引向民主和法制的軌道。1912年底到1913年初,舉行正式國會的選舉。在宋教仁的組織下,國民黨獲得了選舉的勝利。但是,袁世凱絕不允許別人與他分享權力。更何況,袁世凱擔心國民黨占多數的國會在選舉正式總統時把袁世凱拉下來另選他人。袁世凱曾想收買宋教仁,給他幾十萬元的支票,又說給他介紹年輕貌美的女人做夫人,都被宋教仁拒絕了。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疖囌颈淮蹋?月22日去世。之后各方展開偵緝工作,逮捕兇犯武士英和指使者應桂馨,搜出往來電報,直接主使者是袁世凱的親信、當時任國務總理的趙秉鈞。宋教仁死后,國民黨發動了“二次革命”,但得不到各方支持,國民黨孤軍奮戰,很快就失敗了。宋教仁的民主憲政的試驗,也宣告失敗。
宋教仁主張的民主憲政的試驗,即便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開始算,到宋教仁被刺,也不到一年半時間。所以,他的生命和他的試驗,都像是天上的流星,光芒耀眼而時間短暫。他是一位孤獨的先驅者。但是,他的生命和他的試驗仍有巨大的意義:沒有先驅者,就永遠不會有后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