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敬華
手足口病是由20多種腸道病毒(EV)感染引起的常見急性傳染病,高發季節為4~7月,以5歲以下兒童最多見,尤其是3歲以下嬰幼兒,一般病程為5~10 d,多數患兒預后良好,以柯薩奇病毒A16和EV71最常見,其中以腸道病毒EV71[1]引起的并發癥特別是重癥無菌性腦膜炎、腦干腦炎、神經源性肺水腫等病死率較高。本文總結了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份河南省周口市中心醫院收治的160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采用早期應用靜脈免疫球蛋白聯合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治療療效觀察。
1.1 一般資料 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份周口市中心醫院感染科收治的重癥手足口病患兒160例。均符合我國衛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10年版)》的診斷標準[2]。男92例,女68例,男:女之比為1.35∶1,年齡最小為4月,最大為5歲,平均年齡14.8月。
1.2 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 ①發熱:發熱160例,占100.0%,多數為中度以上發熱。②皮疹:雙手、足、口腔或臀部散在丘皰疹等典型皮疹148例,占92.5%;另外雖無手足口病典型表現,但手、足、口腔或臀部至少一個部位有1個典型丘疹或皰疹,占7.5%。③神經系統受累表現:精神差、易驚或驚戰、震顫、四肢抖動、嘔吐、肌無力等。④心電圖示個別可伴發心動過速,生化檢查血糖升高、心肌酶譜異常占35%。血常規:WBC:(10~25)×109,約85.8%。
1.3 分組及治療方法 將160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隨機分為2組,A組80例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靜脈免疫球蛋白(IVIG)(總量1~2 g/kg,分2~3 d給予)聯合甲潑尼龍琥珀酸鈉用藥(10~20 mg/(kg·d),應用2~3 d),B組80例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10~20 mg/(kg·d),應用2~3 d)。160例患兒均給予常規治療:①一般治療:單間隔離,監護生命體征,積極控制體溫等。②抗病毒治療(炎琥寧針、熱毒寧針、喜炎平針等);③控制顱高壓:20%甘露醇5~10 ml/kg,q4 ~8 h、呋塞米1 ~2 mg/kg、限制液體入量、液體勻速應用;④應用奧美拉唑或泮托拉唑針止酸、預防應激性潰瘍;⑤合并感染時酌情應用抗生素;⑥補充水、電解質及能量等對癥支持治療。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發熱、皮疹及神經系統癥狀消退時間,觀察臨床療效,臨床療效標準:①痊愈:發熱、皮疹消退,神經系統受累癥狀易驚、震顫、嘔吐、呼吸不規律等均消失,實驗室檢查血常規、血生化、血氣分析、心肌酶譜等均提示恢復正常。②好轉:發熱、皮疹減輕,神經系統受累癥狀減輕,實驗室檢查均提示好轉。③無效:發熱、皮疹無減輕,神經系統受累癥狀無減輕或加重,實驗室檢查均提示無好轉。
1.5 不良反應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統計分析。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消退時間比較 ± s,d)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消退時間比較 ± s,d)
組別 發熱消退 皮疹消退 神經系統受累癥狀消退A組80例2.85±0.65 3.15±0.45 3.65±0.70 2.25±0.55 2.75±0.30 2.85±0.50 B組80例
兩組治療結果比較:A組發熱、皮疹及神經系統受累癥狀消退時間均明顯小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相關指標比較﹙n=80,%﹚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A組明顯優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近年來我國不斷有手足口病流行,而重癥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較急,且進展較快,在病程2~4 d要特別注意神經系統癥狀,如持續發熱、精神差、易驚、嘔吐、站立不穩等都是手足口病合并腦炎的常見癥狀[3],發病機制可能與病毒的直接損傷和免疫性損傷有關[3]。病毒侵犯到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腦干腦炎,致交感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呈興奮狀態,釋放大量腎上腺素能遞質,引起廣泛性周圍血管收縮。在此期若不能有效阻止病情發展,則使體循環血液大量轉移到肺循環,回心血量增加,右心排血量增大,肺毛細血管壓力增高,通透性增加,導致肺水腫,即神經源性肺水腫[4],最后導致死亡。早期應用靜脈免疫球蛋白可補充含有廣譜抗病毒、細菌和其他病原體的IgG抗體[5],可早期阻斷病毒在體內復制,增強免疫,還可刺激機體產生相應的抗病毒抗體,中和腦內病毒抗原與其釋放的有害物質,減少脫髓鞘的程度,及早緩解高濃度病毒血癥對抗體的損傷。而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治療重癥手足口病的機制在于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早期強烈的非特異性免疫抑制作用;防止血中免疫活性細胞和血清中有害因子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減輕急性脫髓鞘病變組織的炎癥和水腫,減輕脫髓鞘的程度,改善脫髓鞘區的神經功能;降低受損脊髓中的脂質過氧化物的含量,減輕細胞膜和微血管的損傷能達到抗炎、降低微血管通透性作用。
在本臨床研究中,A組免疫球蛋白聯合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治療較單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組在患者發熱消退時間縮短約(0.5±0.5)d,皮疹消退時間縮短約(0.4±0.38)d,神經系統癥狀消退時間縮短約(0.4±0.6)d,二者總有效率相差6.25%,兩組有統計學差異,與董玉斌[6]報道二藥聯合治療可提高療效、降低死亡率是一致的。
綜上所述,使用靜脈免疫球蛋白聯合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治療Ⅱ期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療效是肯定的;早期使用靜脈免疫球蛋白可以防止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從Ⅱ期進入Ⅲ期,提高重癥手足口病的治愈率,明顯地降低重癥手足口病的死亡率及致殘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1] 衛生部.腸道病毒(EV71)感染診療指南(2008年版),200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
[3] Huang MC,Wang SM,Hsu Yw,et al.Long ternl cognitive andmotor deficits after enterovirus 7 l brainstem encephalitis inchildren.Pediatrics,2006,118(6):542-547.
[4] Sophie Vallet,Marie-Christine Legrand-Quillien,Thomas Dailland,et al.Fatal Case of Enterovims 7l Infection,France,2007.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9,15(11):1837-1840.
[5] 楊善志,都鵬飛.大劑量丙種球蛋白聯合甲潑尼龍治療小兒手足口病合并神經系統損害療效觀察.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09,16(2):168-169.
[6] 董玉斌,曹亞芹,郭秋芬,等.大劑量丙種球蛋白、甲潑尼龍聯合機械通氣治療重癥手足口病療效觀察.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2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