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冰,趙 勇
(甘肅聯合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聯合頒布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以下簡稱《標準》)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實施辦法》的貫徹和實施必將在體育教學的思想、觀念、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引起一系列改變[1]。在這一背景下,將民族院校漢族和少數民族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對于掌握少數民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促進民族院校體育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民族院校(西北民族大學)漢族與少數民族學生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抽樣原則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漢族與少數民族學生共1200人,其中男生610人(占50.8%),女生590人(占49.2%);漢族學生350人,少數民族學生850人。具體見表1。

表1 被測試學生一般情況[n(%)]
運用SPSS 12.0統計軟件,對測試結果進行統計處理。并對漢族與少數民族學生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進行比較分析。
表2顯示,優秀、良好和不及格分數段的漢族學生比例高于少數民族學生,而在及格分數段,少數民族學生的比例高于漢族學生。根據《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中的要求,大多數學生的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得分應在良好或良好以上[2]。而此次測試漢族學生的平均分為76.5分,有53.7%的學生成績達到了良好及以上標準,而少數民族學生的平均分為73.6分,僅有49.4%的學生達到良好及以上標準。

表2 漢族與少數民族學生體質健康等級分布[n(%)]

表3 漢族與少數民族學生身高及體重狀況比較(x±s)
對漢族與少數民族學生的身高及體重進行t檢驗發現:漢族與少數民族男女生在身高和體重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漢族與少數民族學生標準體重比較見表4。

表4 漢族與少數民族學生標準體重比較[n(%)]
漢族學男生營養不良、較低體重的比例低于少數民族男生,正常體重、超重和肥胖的比例高于少數民族男生;漢族女生營養不良、超重和肥胖的比例高于少數民族女生,而較低體重和正常體重的比例卻低于少數民族女生,漢族女生在標準體重的兩個極端上的比例高于少數民族女生。總體上漢族學生較低體重的比例低于少數民族學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高于少數民族學生。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少數民族群眾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他們主要散居、雜居在城市、鄉鎮以外的農、牧區,這些地方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如甘肅省兩個民族自治州和5個民族自治縣中的11個縣屬全國重點貧困縣,6個縣屬全省特困縣。因此,少數民族學生在先天體質、膳食質量和結構上不如漢族學生,蛋白質和熱量的攝入量較少,加上很多少數民族男生在身體發育期要幫助家庭從事繁重的農作勞動,使其偏瘦;而漢族學生由于勞動機會相對較少和營養過剩造成超重和肥胖的比例稍高。由于漢族居住地區交通便利,漢族女生中追求時尚、形體美和瘦身,的人多于少數民族女生,她們為了追求形體美和瘦身通常采用節食的方法,所以營養不良的比例更高。很多女生對體育認識不夠,不喜歡從事體育運動,加上多數漢族女生家庭經濟條件好于少數民族女生家庭,造成超重和肥胖的比例高于少數民族女生,這使得漢族女生朝營養不良和超重、肥胖兩個極端發展。

表5 漢族與少數民族學生身體機能與素質比較(x±s)
表5顯示,漢族與少數民族學生肺活量和臺階試驗指標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少數民族學生呼吸機能水平、心血管系統功能和機體耐力明顯好于漢族學生。這是由于少數民族學生大部分長期生活在高原地區,這些地方的平均海拔接近3000米,氧氣較稀薄,大氣壓較低,長期生活在這里的少數民族人群呼吸機能水平和血紅蛋白含量較高。漢族與少數民族男生在握力和立定跳遠指標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漢族男生上肢的握力較少數民族男生差,下肢肌肉的爆發力和運動能力要好于少數民族男生,而漢族與少數民族女生在握力和立定跳遠指標上差異無顯著性(P>0.05)。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由于受場地、器材、師資力量等因素的制約,當地很多中、小學沒有正規開設體育課程。少數民族男生在初、高中階段要幫助家里干農活,上肢肌肉經常得到鍛煉,握力較好;而漢族男生在初、高中階段上體育課時,經常參加球類運動,因此,下肢肌肉的爆發力和運動能力較強。女生由于對體育課認識不夠,且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通常比較喜歡安靜,因此大部分漢族和少數民族女學在初、高中階段不論學校是否開設體育課程,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都不高,導致在握力和立定跳遠指標上差異無顯著性。
(1)民族院校漢族學生的體質健康等級評價平均分為76.5分,達到了《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要求,大多數學生的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得分在良好或良好以上。少數民族學生的體質健康等級評價平均分為73.6分,未達到《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中的要求。
(2)民族院校漢族學生在身高和體重上都超過了少數民族學生,少數民族男生受先天體質、膳食營養的影響,身體形態有朝矮瘦方向發展的趨勢,而部分漢族女生為追求形體美節食瘦身,不愛從事體育鍛煉導致身體形態有朝營養不良和超重、肥胖兩個極端發展的趨勢。
(3)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學生呼吸機能水平、心血管系統功能和機體耐力明顯好于漢族學生。漢族男生上肢的握力較少數民族男生差,下肢肌肉的爆發力和運動能力較少數民族男生強;女生受傳統觀念以及對體育認識不夠的影響,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都不高。
(1)由于大學一、二年級開設公共體育課,三、四年級僅依靠學生的興趣和自覺性進行體育鍛煉,導致許多學生因缺乏主動鍛煉的意識和習慣而很少參加體育活動,致使身體素質及體質健康水平下降。因此,體育教師應不斷豐富公共體育課堂內容,延長和保證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時間。針對漢族學生存在上肢力量較弱的問題,在今后體育課程教學中應增加耐力和上肢力量的練習,而少數民族學生則要強化下肢力量的鍛煉。
(2)貫徹《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甘肅省教育廳《關于對普通高等學校貫徹落實中央7號文件和<學校體育工作條例>進行評優檢查的通知》精神,積極舉辦各類體育比賽,加強宣傳和引導,指導學生強化體育參與意識,優化體育環境,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使廣大學生置身于一個自然和諧的體育環境中。讓體育鍛煉意識通過學校的各種活動,滲入每位學生的言行中。使學生了解體育,認識體育的價值,把體育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增強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
(3)合理的膳食結構能有效控制人體能量的攝入,從而控制身體形態,調節體內能量需求。學校餐廳要增加膳食中蛋白質和脂肪的比例,漢族學生要控制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
(4)以“健康第一”思想為指導,要求體育教師在每節體育課上利用5分鐘時間,講授一些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營養、衛生保健習慣等方面的知識,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從而實現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根本目的。
[1]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1995)[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