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理工大學 山東青島266520)
中小板上市公司大都是高科技、高成長性的中小型公司,依靠一項核心技術開發新產品。對于高收益、高風險的中小板上市公司來說,應該建立一套有效的財務預警系統,提前預知各種財務風險,及時采取相應的化解措施。
上海超日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超日太陽”)成立于2003年6月26日,主營太陽能材料及設備,硅太陽能組件95%以上出口。截至2013年3月,公司的資產由最開始的5億元增加至76億元,但近期因“資金鏈斷裂”、“老總被傳跑路”、“超日債將違約”等報道而備受爭議。2012年12月公司帶上“ST”的帽子,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其接連被停牌?本文通過對該公司近幾年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嘗試找到答案。
(一)盈利能力分析。(1)公司2008、2009年的盈利指標處于較高水平,但2010年開始出現下滑趨勢??傎Y產利潤率由最高的13.46降為-23.13,凈資產利潤率由28.39降為-150.74,營業利潤率由14.79降為-108.24,其他的盈利指標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降低。(2)公司主要市場在海外,受歐債危機的影響,光伏市場行業不景氣,經營成本持續上升,銷售量減少,銷售價格降低,導致銷售毛利大幅下跌。歐元匯率持續下跌,且應收賬款以歐元計價,除去歐元套期保值業務所緩沖的部分影響,匯率的大幅度變動導致的匯兌損益影響公司的利潤。
(二)償債能力分析。(1)由表1數據可知,除了剛上市的2010年,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都不高,說明公司短期償債能力較弱?!俺仗枴钡馁Y產負債率在上市后呈現出逐漸增加的趨勢,而利息保障倍數大幅減少,表明公司在未來可能出現長期償債能力不足的問題。(2)盡管公司的各項償債指標均在合理范圍之內,償債信譽較好,但是從流動性角度看,流動負債在負債中所占比重大,在企業出現現金流量不足以償還債務的情況下,會加大財務風險,引發財務危機。
(三)成長能力分析。(1)從表2可以看出,上市之前,公司的各項發展能力指標高速增長,發展勢頭良好,2010年之后各指標波動較大,持續降低至負值,說明公司的經營發展出現危機。(2)企業凈利潤為負的主要原因在于銷售價格大幅降低,匯兌損益、計提減值準備增加。2011年“超日太陽”實現營業收入共33.32億元,同比增長24.04%;然而凈利潤卻虧損0.55億元,下降126.55%。
(四)營運能力分析。從下頁表3可知,各項營運指標都呈下降趨勢,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出現困難,應收賬款大幅增加,設備利用率低下,銷售緩慢,出現財務預警的信號。該公司的多家子公司連年處于虧損狀態,投資決策的失誤也進一步對母公司的經營狀態產生不利影響。

表1 2008年到2012年償債能力指標

表2 2008年到2012年成長能力指標
(一)Z-Score模型。以2010-2012年超日太陽股份有限公司的報表數據為預警數據,通過分析比較確定公司面臨的情況,建立Z-Score財務預警模型:Z=0.012X1+0.014X2+0.033X3+0.0064X4+0.999X5。
通常情況下Z值越低,表明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越大。Altman提出了用于判斷企業破產的臨界值:如果Z值大于2.675,說明企業的財務狀況良好,發生危機的可能性較??;若Z值小于1.81,表明企業存在較大的財務危機;如果Z值處于1.8與2.675之間,進入這個區間的企業財務是極其不穩定的。
通過分析表4中數據發現,“超日太陽”的Z值自2010年以來均低于1.81,且出現不穩定變化趨勢,另外,比較每年的單項指標發現代表獲利能力的指標下降最多,分別為253%、490%,該公司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很大,企業應該引起重視。
(二)野田式企業實力測定法。日本的野田武輝從各個財務報表的諸多數據中選取了包括增長性、綜合收益性、短期流動性、長期安全性在內的4個用于判定企業危險程度的基本要素,從人均銷售額、總資本經常利潤率、流動比率和固定長期適合率4個指標反映財務狀況。野田式企業實力測定法需要將準備進行判別的起因與同行業企業這4項財務比率的平均值相比較,其中前三類指標=5×案例企業指標/標準值,固定長期適合率=5×標準值/案例企業指標。企業危機程度的評判原則:4-5分為安全;2-4分為警戒;2分以下為危險。

表3 2008年到2012年營運能力指標

表4 超日太陽2010-2012年度Z-Score 模型結果

表6 五分法測評
從表5、表6可以看出,該公司在長期資金籌措方面出現的問題不是很大,但短期周轉資金不足。另外缺乏發展后勁,收益為負值,難以返還欠款,不得不依靠短期負債來彌補長期負債。
(一)外部環境因素。我國光伏產業的原材料、終端市場均不在國內,國內的企業只生產附加值最低的組件,當該行業出現危機時企業將面臨巨大的經營風險?!俺仗枴痹瓉韺a品銷售給終端光伏系統商,但為了追求高的毛利遂轉為供給中介電站,該戰略決策為后來的危機埋下伏筆。
受到歐債危機蔓延及歐美“雙反”的影響,全球光伏行業不景氣,光伏產品的銷售價格出現了大幅度下跌。盡管銷售數量同比增長,但產品價格的大幅度下降仍然導致了企業綜合毛利率下降。歐元匯率出現大幅度的波動,企業期末應收賬款按期末匯率重新估算產生了大額的賬面匯兌損失,“超日太陽”在內部控制風險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匯兌損失對公司造成了虧損現象。
(二)內部環境因素。公司為了追求利潤,轉為投資光伏電站行業,從2011年初開始,“超日太陽”通過設立或收購境外投資公司,與天華控股等公司合作投建包括青海錦國興、美國的SunPerfect Solar.lnc等子公司。電站行業的投資周期長,回收款項困難,政策風險較大,尤其是德意等光伏大國再度調整新能源政策,包括加快削減太陽能補貼,政府補貼政策極為不穩定。
“超日太陽”的收入確認存在不規范入賬現象,企業出售組件給自建的光伏電站,沒有將電站項目計入合并報表并抵消內部交易。截至2012年底,“超日太陽”的應收賬款239 650萬元,已計提壞賬準備48 619萬元,在光伏市場持續低迷的情況下,企業大多數境外客戶應收賬款還款困難,應收賬款的合理性受到質疑。
本文運用多種財務預警模型分析“超日太陽”的財務狀況,結果顯示,早在2010年該公司就存在財務問題,2011年歐債危機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使潛在的危機徹底爆發。各企業應以此為警示,除了要加強對企業財務危機的防范,還要加強對危機的治理,避免財務危機的發生或降低危機的損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