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科技大學南徐學院江蘇鎮江212003)
蘇州理工學院的前身是江蘇科技大學南徐學院,作為江蘇科技大學運用全新辦學理念和運行模式舉辦的獨立學院,蘇州理工學院將在傳承南徐學院辦學經驗的基礎上,著力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為此,有必要對歷屆畢業生及其用人單位進行跟蹤調查,為培養高素質、復合型的應用型人才提供第一手資料。
(一)調查目的。調查目的有兩個:一是了解蘇州理工學院會計學專業歷屆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征求他們對母校教學的意見和建議;二是了解會計學專業畢業生的用人單位對會計工作的素質要求,以及對正聘用的畢業生的總體評價。
(二)調查方式。以問卷調查為主,面談和電話訪談為輔。問卷調查借助問卷星在線調查平臺,主要針對學生。截至本次調查,已畢業學生約470人,收回問卷358分,有效問卷320份。面談和電話訪談主要針對用人單位,課題組成員共約談了15個單位的20位中高層管理人員。
(一)畢業生調查結果及分析。
1.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結果。調查問卷中的問題有結構化和非結構化兩種類型,內容涵蓋應聘和工作兩個環節,問句類型包括單選問句、意見問句、多項選擇式問句、順位式問句等多種形式。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結果描述如表1所示。
表1顯示,64.29%的學生將自己的職業目標定為財務經理,14.29%的學生期望能成為會計經理和審計經理,雖然這些職業的能力要求各有側重點,但都是以扎實的會計操作能力為基礎,說明78.58%的學生希望立足本專業領域,也說明這些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感興趣且對自己的專業能力有信心。從“就業狀態”、“崗位與專業對口”、“所從事的崗位”和“兼職”四個項目的調查結果看,當前經濟社會對會計學專業畢業生的需求比較高,45.12%的學生擔任了主辦會計的工作也說明畢業生不僅具有一定的就業優勢,上崗后也能有較好的發展。而“錄用單位所處行業”和“錄用單位規模”兩個項目的調查結果則顯示畢業生的就業單位主要是中小型制造企業,其次是金融保險業。至于專業職稱,考慮到學院辦學歷史短,從2007年輸出首屆會計學專業畢業生至今也只有6年時間,再加上辦學初期會計學專業每屆只招一個班,且中小企業會計分工較粗,一人多崗比較普遍,工作繁瑣,以及按照大學本科學歷、從事會計工作滿四年才能報考中級會計師的條件,能有10.06%的學生獲得中級會計師職稱已屬不易。64.29%的學生沒有換過工作單位,顯示了會計學專業畢業生正朝著自己的職業理想腳踏實地努力著。

表1 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結果描述
素質永遠是學校教學、企業人員招聘和激勵、學生就業和發展的核心話題,只有找出供求雙方在素質方面的差距,才能真正確保會計學教學突出企業主體和市場導向,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下頁表2從畢業生的視角比較了應聘過程中招聘單位對會計學專業畢業生的素質要求、自己應聘成功所憑借的素質、上崗后崗位所要求的素質和母校教學中所忽視的素質,各環節素質的權重由高到低縱向依次排列,列在同一單元格的因素表示權重相當。
通過比較發現,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畢業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實踐經驗,對文憑有要求,但不太關注畢業學校的名氣和學生在校的表現,情商和學習成績相比,更看重情商。從“學生應聘成功所憑借的素質”看,雖然實踐經驗不夠豐富,但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多面性和本科學歷總體上滿足了中小企業的用人要求。從“所在崗位的素質要求”看,要想勝任崗位要求,第一重要的是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其次才是會計核算能力,而自我學習能力被提到與會計核算能力同樣重要的地位,正說明會計活動是隨著經濟社會活動的變化而變化的,會計需要終身學習。綜合崗位所需要的素質,可以看出現代會計工作已不僅僅只是對企業資金運動所產生的信息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匯總、編制會計報表,更要承擔起預測經濟前景、參與經濟決策、規劃經濟管理目標、控制經濟過程、考評經營業績等職能,即會計應服務企業內部管理,由此,要求會計人員既懂專業,又具備會計職業操守;既有遠大的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又善于與人相處共同完成企業發展目標;既能干好具體會計事務,又有較大個人發展空間。從“母校教學中忽視的素質”看,大部分學生認為會計服務于企業內部管理所要求的素質和影響個人發展的非智力因素,在母校教學中被不同程度忽視。尤其是會計軟件應用能力、創新能力、人際交往技巧,團隊合作精神、權變能力、財務規劃與分析能力的培養被較高程度忽視。

表2 畢業生各環節素質調查結果描述比較

表3 畢業生對母校教學的評價和建議

表4 基于用人單位和畢業生視角的會計學專業學生應具備的素質
2.畢業生對母校教學的評價和建議。這一部分的調查,主要請學生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就讀母校的收獲,能提升學生素質的教學方法,母校需要重點完善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競爭力的途徑,反饋結果如表3所示。
結果顯示,大學期間,學生系統學習了會計學專業的理論知識,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養和鍛煉,對自己的未來有所思考,增長了見識,擁有了一定的人脈。畢業生對母校的理論教學環節如課堂講授、書面作業、課后輔導等是滿意的,但他們認為實踐性環節如案例教學、模擬與實訓、校外實踐更能有效提升學生素質,項目研究、小組討論、口頭陳述等教學效果也優于自學、書面作業和課后輔導,而上述教學方法恰恰是母校教學的軟肋。至于“提高學生競爭力的途徑”,畢業生認為實踐性環節是首要途徑,其他依次為取得相關證書、提升社交能力、出國深造。
(二)用人單位調查結果及分析。表4從用人單位中高層管理人員的視角提出會計學專業畢業生應具備的素質,為了便于比較,表中還列示了從畢業生視角歸納的所在崗位素質要求。各因素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縱向依次排列,列在同一單元格的因素表示重要性程度相當。結果顯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都認為職業道德、敬業精神是第一重要的,而政治素質、創新能力、外語運用能力的權重相對最小。相對于畢業生,用人單位為團隊合作能力、財務規劃與分析能力、決策和領導能力、現代科技素質、口頭表達與溝通能力、會計制度設計與管理能力、談判能力、時間管理能力、法規應用能力等賦予了較高的權重。值得注意的是,用人單位增加了一般人文素質和宏觀經濟分析能力。
至于工作表現,用人單位認為,畢業生有較好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工作上手快,悟性好,能輕松輪換會計核算流程中各環節的工作,甚至能根據需要一人多崗,有較強的團隊合作意識和人際交往的主動性,但相應的能力和技巧欠缺。職業發展期望較強烈,但支撐職業發展的綜合素質相對匱乏。
根據調查和訪談結果分析,筆者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畢業生主要就職于中小型制造企業,也有小部分就職于金融保險企業,極少部分考上了公務員或繼續深造。大部分畢業生具有會計技術或功能導向的職業傾向,期望在本專業領域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第二,中小企業對會計人員的素質需求已由單一的工作技能向更高的綜合素質轉變。綜合用人單位、畢業生和學術界的觀點,根據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構建三層次的會計學專業學生素質冰山結構,如圖1所示。

學生的綜合素質大部分潛伏在水底,就如同冰山有八分之七存在于水底一樣,而正是這八分之七的“水下部分”素質支撐了八分之一的“水上部分”素質。如果“水下部分”的專業知識足夠寬厚,職業素養能持續發揮正能量,那么“水上部分”的專業技能就會更精彩,企業、個人、學校都會因此而受益。作為學生素質培養的主體,學校教學應該“破冰”,創新教學模式,著力于“水下部分”素質的的培養。
第三,至于教學方法,畢業生普遍認為,在強調系統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應該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如模擬與實訓、校外實踐。教學過程中多點案例,多點互動,多點啟發,多點尊重。鼓勵學生以團隊的方式就專業熱點、專業前沿和企業實際問題進行專項研究。常態化組織多種形式的討論會、辯論會,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