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葛明義
(作者系黔南州文聯副主席 責任編輯/尹 輝)
“西南巨儒”莫友芝先生于清嘉慶十六年(1811),誕生在獨山縣城北30余里兔場上街。去莫宅十余里是莫氏鄉里重要的建筑奎文閣,閣高三層,其狀如塔,左為書院,右為鄉賢亭。閣四周松柏蒼翠,竹影婆娑,稻花飄香,閣前一溪碧水潺潺流淌。這里民風淳厚,風景秀麗,是一塊讀書的寶地。友芝先生生于茲,長于茲,受這山水人文的滋養,得其靈氣和神韻而名播海內?!肚迨犯濉の脑穫鳌?、《辭?!?、《漢語大詞典》、《中國歷代名人大辭典》等權威辭書,都刊載他的辭條,他還在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批評史、漢語史、書法史上均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先生以學問揚名,以節操顯世,是“影山文化”的代表性人物。
“影山文化”是黔南的奇葩,也是貴州的奇葩。“影山”得名,系從晉代著名詩人謝朓的詩句“竹外山猶影”化用而來。莫友芝喜讀謝朓詩,特別鐘情于謝詩中的意境,這“竹外山猶影”句,正是一種高致、雅淡、閑適的境界,在莫友芝心中產生共鳴,于是向其父莫與儔先生建言,將居室取名為“影山草堂”,父親欣然應允。從此以后,“影山草堂”便成為莫氏居所的稱謂,不管莫友芝到哪里,甚或南京等地,其居所均稱此名。
莫友芝畢生致力于漢學,有著極為深厚的根柢。這根柢就是“家學”。莫友芝的父親莫與儔是一位精通漢學的知名學者。莫與儔嘉慶三年中舉人,次年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清代翰林院主要編修國史,進講經史,沒有相當深厚的漢學基礎是進不了翰林院的。莫友芝幼年得到父親的指教,三歲便能識字;四歲開始誦讀《詩經》;六歲閱讀《儀禮》、《禮記》;八歲初步學習寫作詩文;十歲已經修完“四書”、“五經”,習作八股文。其父對莫友芝“課督甚嚴”,對于重要的詩文要求友芝熟記,并一一背誦,且能理解含義,明白道理;還教育莫友芝,讀書重在實用,不作“吊書袋”,盡情發展天賦,擴展知識領域。在獨山期間的這一段“家教”使莫友芝終身受益,打下知識、學業基礎,明白世事道理,懂得學問之道不能浮躁,必須“業精于勤”。
莫友芝十二歲時,其父服母喪滿,呈請任用教職,禮部授以貴州遵義府學教授。次年,友芝隨父去遵義,并就讀于其父任教的府學。其父“令置科舉而肄力于許、鄭之學,旁及列史、諸子百家、古詩文詞。極博甄微,寒暑晝夜窮力搜討”。從此莫友芝學業走上了正規的道路,在學術、行止上達到了新的境界。為砥礪學子其父還在府學中,設立“漢三賢”祠。所謂“漢三賢”,即漢代的舍人、盛覽、尹珍。此三賢均為貴州人,他們把中原的學術文化帶入邊荒之地的貴州;舍人撰有《爾雅注》,盛覽曾經拜司馬相如為師學習作賦;尹珍遠去洛陽向許慎、應奉學習,博通五經和漢學。他們影響所及,使貴州得以初步開化,這就是“影山文化”的源頭。
承傳“家學”和自漢代以至晚清時期漢學,有承傳的文人小群體——這就是以鄭珍、莫友芝為代表人物的獨山、遵義的莫庭芝、莫生芝、莫祥芝、莫繩孫、鄭勖、鄭玨、鄭淑昭、鄭知同、黎庶昌、黎汝謙等人。由于學業的淵源關系、師教關系,他們都成了“影山文化”的一員。
以莫友芝為代表的“影山文化”最值得稱道的是人文精神?!坝吧轿幕钡娜宋木瘢畜w現在以治學、修身、益民為本上。
“影山文化”的文人群體,都是飽學之士,但他們仍然鍥而不舍,刻苦鉆研。學問之道,他們不虛言,不妄學,講究有根據,有來源。而且個人的學問也講究根柢,把學問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讀書,則必須字斟句酌,務必讀懂、能解、會用,決不能讀死書,決不照本宣科。以莫友芝著述《韻學源流》為例,他對音韻學的研究,首先繼承前輩音韻學家成果,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對有關學術疑點加以探討。其次,深下功夫,務求通曉,然后對可疑之處進行厘定,絲毫也不放過,直至求得圓滿的結果。再次,選擇的材料、底本,必須是公認的、可靠的、可行的,在準確材料和可信底本上做出的學問才為世人認可,也才是真才實學。由于功夫到家,其著作顯出了重要的學術價值。
“修身”是儒家重要的道德準則,“影山文化”正是以“修身”為要務的,這個文化群體,幾乎人人潔身自好,有著高尚的道德和節操,并且有著傳統的良好的家風家教,因而受到社會的推崇和仰慕。對于非份的名祿,他們決不追逐,并以為這是可恥的行徑;對于社會的是非,他們看得清,決不茍且;對于官場的腐敗、黑暗,他們盡量遠離,決不沾染;對于買官榮身之事,他們視為不恥,寧可甘守清貧。鄭珍、莫友芝都曾三次會試失敗,按規定三次落榜就可以候選知縣,然而他仍然節操自持,不再候選。同治三年,李鴻章任江蘇巡撫時,曾上報朝廷,擬薦十四位飽學之士補用知縣,莫友芝也在其中,但54歲的莫友芝決意不仕,對勸他為官的朋友說:“庚午出都時,已決心不做官。今天出仕,豈不矛盾?況且我初到戎幕時,已向湘鄉公(曾國藩)講明志向,請勿相強。”鄭珍也是清貧一生,未涉仕途,以學問、教育終老。
“益民”,是“影山文化”人文精神的又一突出表現。這群文人孜孜不倦地辦學,有益桑梓,有益貴州。他們搜尋先賢遺著,匯編成冊,為弘揚地方文化貢獻卓著,這是益民的。他們一絲不茍地撰著《遵義府志》,使遵義為全國知曉,消除人們視貴州為蠻荒的陋見,對于地方文化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這也是益民的。特別是乾隆七年,遵義養蠶業取得成功,柞蠶風行黔北,成熟的養蠶經驗需要介紹推廣,于是鄭珍執筆撰著《樗繭譜》。鄭珍才高,著作言語艱深,難以讓平民接受,莫友芝便為之作注,讓艱深化為易懂、易作,使黔北遵義一帶的養蠶業、絲織業得以迅速推開,并影響貴州黔南一帶。鄭珍還利用教學之便,將養殖柞蠶之事,向黎平、榕江一帶推廣,使百姓得到實惠。
“影山文化”彰顯于世,還得力于以鄭珍、莫友芝為代表的文人群體出了一批有重要學術價值、社會價值、乃至經濟價值的著作、文章、作品。最具代表性的當首推《遵義府志》。道光十八年,遵義知府平翰,延聘鄭珍為主纂、莫友芝輔佐,撰寫《遵義府志》。他們窮搜廣集,歷盡艱難,在一片空白資料上搭建志書大廈。經過三年努力,完成48卷,約80萬字。這部志書受到國內學界高度評價,甚至被梁啟超譽為“天下府志第一”。人們把《遵義府志》同《水經注》、《華陽國志》并稱,贊之為國內三部最上乘的志書。
《黔詩紀略》是“影山文化”的又一部代表作。其書署題“遵義唐樹義子方審例,遵義黎兆勛伯容采詩,獨山莫友芝傳證?!蹦K孫作《前記》。《黔詩紀略》實際是友芝先生獨立搜集資料,編定后的注釋、引證等大量繁難工作均由他完成,為了謙讓,成書后友芝仍以唐、黎和他自己署名。該書以詩存人止于明代以前,使貴州的歷史文獻得以保存,為后人研究貴州文學和文化,提供了可靠依據?!肚娂o略續編》,則采集清代黔人詩詞,原由黎伯容匯集,后因戰亂損失,又由莫庭芝和黎汝謙繼續收集,至清光緒十二年編完。《續編》同樣具有重要的社會、學術和文化價值。
“影山文化”學人的著作非常豐富,僅莫友芝與鄭珍就有幾十種。莫友芝著作有:《唐寫本說文木部箋異》《郘亭詩鈔》《郘亭遺詩》《影山詞》《書畫經眼錄》《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宋元舊本書經眼錄》《音韻源流》等,其書法更是爭為寶貴。鄭珍著作有:《儀禮私箋》《巢經巢詩說》《考工輪輿私箋》《鳧氏為鐘圖說》《說文逸字》《說文新附考》《樗繭譜》《巢經巢詩鈔》《巢經巢詩鈔·后集》《巢經巢文集》《播雅》等。莫與儔著作有:《二南近說》《仁本事韻》《喇嘛記聞》等。黎庶昌著作有:《續古文辭類纂》《拙尊園叢稿》《西洋雜志》《丁亥入都紀程》等。此外,莫庭芝著作有:《青田山廬詩鈔》《青田山廬詞鈔》;鄭知同著作有:《六書淺說》《說文本經答問》《屈廬詩稿》《漱芳文秒》;黎汝謙著有:《夷牢溪廬文鈔》、與人合作翻譯《華盛頓傳》等。
這些著作,既顯示了“影山文化”學術成果豐碩、文學創作繁盛,也彰顯了黔南文化、貴州文化的特色,以及對后世深遠的影響。正是這些成果贏得社會的崇高聲譽,同時也使“影山文化”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