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斌,王懷云,王劍火,胡海波,林智軍
(本文編輯:潘雪飛; 英文編輯:王建東)
隨著機動車數量的不斷增加,目前交通傷已占各種傷亡的第一位[1]。為了確保傷員能夠得到及時、準確、高效的救治,研究和組建一個好的創傷急救模式顯得尤為重要[2]。近年來,一體化的創傷救治模式顯示出其良好的效果。我院從2008年1月開始采用院前急救和院內救治一體化救治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交通事故所致的多發傷傷員305例(治療組),其中男235例,女70例;年齡13~82歲,中位數年齡32歲;ISS評分:16~30分185例;31~45分72例;46~60分36例;>61分12例;損傷部位:顱腦傷254例,胸部傷141例,腹部傷62例,脊柱骨折28例,骨盆及四肢骨折182例;其中2個以上臟器傷256例,3個以上臟器傷57例。2005年1月-2007年12月未采用一體化模式救治的186例傷員(對照組),其中男132例,女54例;年齡12~84歲,中位數年齡35歲;ISS評分:16~30分102例;31~45分46例;46~60分25例;>61分13例;損傷部位:顱腦傷83例,胸部傷46例,腹部傷32例,脊柱骨折52例,骨盆及四肢骨折128例;其中2個以上臟器傷131例,3個以上臟器傷39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有可比性。
1.2 救治方法 治療組患者按一體化救治模式進行救治,運用與地方交警部門、110、120系統建立的系統化、專業化、一體化的交通傷急救網絡接收救治信息,接警后開展的院前及院內救治均由同一組一線救治醫師主要負責,通過院前現場施救及院內積極救治,直到傷員病情平穩轉入專科治療。治療組傷員入院后對196名傷員施行急診手術治療,其中117名嚴重多發傷患者因其生命體征不穩定,不能耐受較大手術的打擊因此急診予以行損傷控制性手術(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對照組患者未按一體化救治模式進行救治。
1.3 研究方法 對兩組患者進行分析比較,重點比較接警到現場時間、接警到將傷員送達醫院的時間、接警到傷員接受院內救治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救治時間 治療組接警到現場時間、從接警到將傷員送達醫院的時間、從接警到傷員接受院內救治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不同救治模式救治時間(min,±s)

表1 兩組不同救治模式救治時間(min,±s)
注: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接警到現場時間接警到傷員送達醫院時間接警到接受院內救治時間治療組 12.2 ±6.3* 17.6 ±8.2* 50.3 ±13.1*對照組16.6 ±7.8 26.1 ±7.4 67.2 ±14.6
2.2 救治效果 治療組院外救治成功率96.4%(294/305);院內救治成功率 93.5%(275/294),總救治成功率90.2%(275/305)。30例死亡患者主要死因為嚴重顱腦傷、失血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等。入院后急診手術196例,占66.7%(196/294);施行 DCS 成功率為 96.6%(113/117),高于非 DCS 88.6%(70/79)。
3.1 運用一體化救治模式,縮短急救反應時間,提高救治效率 有學者把傷員創傷發生后1小時稱為“黃金1小時”[3]。院前急救的反應時間直接決定著對傷員救治時間的早晚[4],我院運用與地方交警部門、110、120系統建立的系統化、專業化、一體化的交通傷急救網絡,通過改善通訊、運輸工具實現救治信息一體化[5],使急救人員與交通警察同步獲得交通事故信息,提高急救反應速度[6],將接警到現場時間、接警到將傷員送達醫院時間、從接警到接受院內救治時間均明顯縮短,與余德成等[7]報告時間相近。通過縮短院前反應時間,盡快開展院前現場施救,提前對傷病的發展實施醫療干預,為下一步院內救治贏得寶貴時間,可大大減少患者的傷殘和病死率。入院后通過“急診搶救室—EICU”或“急診搶救室—手術室”等一體化流程 ,充分利用現有醫療資源,優化院內急救組合,盡量縮短各環節的反應時間,開展快捷、簡單、安全有效的救治,大大提高嚴重多發傷救治的成功率。通過這種信息與救治一體化的救治模式,很好地體現出對創傷救治的時效性和整體性。本組傷員院外救治成功率達96.4%,院內救治成功率達93.5%,與運用一體化救治模式,縮短反應時間,積極開展院前、院內急救不無關系。
3.2 開展損傷控制手術,提高救治成功率 交通事故多發傷最常見的為顱腦外傷并發四肢及骨盆骨折,其次為胸腹聯合傷,這與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高速度、高能量的特點有關[9]。采用一體化救治模式救治患者305例,死亡30例,其主要死于嚴重顱腦傷、失血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由于多發傷傷員初始手術期間經常會發生威脅生命的體溫不升、代謝性酸中毒和凝血障礙[10],如果不立刻控制活動性出血并糾正上述異常,手術期間死亡率可達90%以上[11];故如何選擇手術適應證,把握手術時機,合理安排各部位創傷手術的先后順序顯得非常重要。施行損傷控制性手術能提高救治成功率。筆者認為通過施行損傷控制性手術救治,阻斷了傷員出血、中樞神經系統紊亂、呼吸、循環功能衰竭等惡性循環,同時也減輕了手術創傷,提高了救治效率,故積極開展損傷控制性手術,能提高嚴重多發傷的救治成功率,值得在各種嚴重創傷救治中采用。
[1]王正國.新世紀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趨勢[J].中華創傷雜志,2002,18(6):325-331.
[2]張連陽.中國大陸交通事故傷救治體系現狀[J].交通醫學,2011,25(3):217-219.
[3]姚元章,孫士錦,譚 浩,等.嚴重創傷院內急救的時效性探討[J].創傷外科雜志,2011,13(2):103-106.
[4]母春華,李薇薇,王利江.基層醫院嚴重多發傷一體化救治模式的效果評價[J].山東醫藥,2010,50(9):105-106.
[5]王光輝,王 曲,朱 捷.交通事故傷的“軍警民”聯動模式探討[J].東南國防醫藥,2011,13(1):80-81.
[6]管連斌.院前院內一體化救治模式在多發傷患者的應用[J].中國急救醫學,2008,28(11):1045-1046.
[7]余德成,鄒德峰,吳 波.交通傷一體化救治4395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7):1561.
[8]魯德生,邵 翔,田 晶,等.嚴重多發傷一體化救治的臨床效果[J].江蘇醫藥,2010,36(19):2261-2263.
[9]宋 斌,王懷云,王劍火.某地區高速公路交通傷流行病學分析[J].東南國防醫藥,2012,14(4):308-310.
[10]程艷東,周宗慶,付志紅,等.一體化急救模式與損傷控制策略在嚴重多發傷救治中的應用價值[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1,9(3):337-338.
[11]張連陽,姚元章.嚴重創傷的早期救治[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8,28(7):582-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