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玉秋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村級黨組織建設出現一些不適應問題,直接影響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發揮。長??h從海島農村發展實際出發,梯次建立領導體制和黨建工作責任體系,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形式和活動方式,促進村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更好地聯系和服務群眾,形成具有海島特色的基層黨建模式,有效提升全縣黨建工作整體水平。
針對村級黨組織設置形式單一滯后、一些黨員本身不能帶領群眾致富、不能幫助群眾排憂解難、起不到表率作用、與群眾缺乏交流等一系列問題,縣委改變以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工作套路,村一級出了問題,從縣委工作抓起,基層組織建設梯次加強。一是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的黨建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于建立縣委領導班子成員基層黨建工作聯系點的通知》,縣委書記是本地區抓基層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鄉鎮黨委書記是本鄉鎮抓基層黨建工作主要負責人。建立縣委常委包鄉、包村(社區) 聯系點24個,縣委領導靠前工作,各負其責。二是建立縣委書記專題研究和報告基層黨建工作制度,規定縣委每年至少召開兩次常委會,專題研究村級黨組織建設工作。三是建立基層黨委書記向縣委常委會作黨建工作述職、基層黨委向縣黨建工作領導小組報告黨建工作以及基層黨建工作例會等制度。梯次建立領導體制和黨建工作責任體系,逐級發揮黨建工作責任體系作用,在全縣形成“三級”聯動、工作互動的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
針對農村黨員干部隊伍后續力量匱乏、發展經濟沒實力、社會服務沒能力、公益事業沒財力等一系列問題,縣委梯次跟進工作,從激發村干部工作熱情著手。一是定權責,立規范,讓村干部“干事有作為”。對村黨組織書記實行嚴格目標管理,并通過在村黨員大會、黨務公開欄上進行細化公開,讓黨員和群眾了解書記在干什么、要干什么,讓村干部有崗有責有為。二是提待遇,增補助,讓村干部“收入有保障”。建立完善以基礎工資為主、績效工資相配套的報酬機制。村“兩委”成員實行年薪制,在對村干部崗位工作目標完成情況進行綜合考核的基礎上,對村干部進行“雙評”,由村民代表會議確定村干部最終報酬。三是拓渠道,強激勵,讓村干部“干好有希望”。搭建參政議政、表彰獎勵、考試招錄三個平臺,激發村干部干事創業主動性。建立村黨組織書記政治成長激勵機制,通過公推遴選、定崗考試等形式,全縣有3名村黨組織書記被選拔到鄉鎮領導崗位。四是抓保障,常關愛,讓村干部“退后有所養”。適齡村干部全部參加社會養老保險,每人每年享受1500元~2000元的政府補貼。建立離任村干部關愛機制,凡在村擔任5年以上書記、主任等職務的村干部,每年獲得離任補助1000元~1500元。
長??h獨特的地理環境,不同于內陸的發展方式,本身就要求基層黨建工作要有所不同。縣委梯次開展工作,從抓基礎求實效著手,完善基層黨建工作領導體制和責任體系,提高了鄉、村黨組織抓黨建的“主業”意識,創造了海島特色基層黨建模式。為確保能持續穩定,縣委還從管理體制、工作機制和陣地建設等多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加大黨建工作考核力度。提高黨建工作在年度綜合目標考核中的分值,激發黨支部書記抓好黨建工作的積極性。健全完善村“兩委”議事、重大事項決策、工程項目招投標、村級財務和資產管理、工資獎勵報酬評議等一系列制度,理順人權、事權和財權關系。二是建立健全村級黨建經費投入機制。采取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建立穩定規范的村級黨組織工作經費保障制度。三是設立黨員中心戶。各鄉鎮黨委根據海島農村黨員群眾居住分散,從事行業多樣的實際情況,在各村屯建立73個黨員中心戶。一方面,黨員中心戶是農村宣傳黨的政策、傳遞致富信息、引領正確輿論導向的“窗口”。另一方面,黨員中心戶在發展經濟上發揮作用,組織大家討論海上捕撈和養殖生產問題,搞好義務宣傳和輔導,使很多剛從事養殖的業戶,學到養殖技術、了解養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