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曉霞,陳 琳 [.陜西省榆林市第四醫院(星元醫院),陜西 榆林 79000;.陜西省榆林榆陽區婦幼保健院,陜西 榆林79000]
伴隨醫療技術的不斷改進和發展,對部分手術技術和手術方法在傳統手術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使得手術時間縮短,可促進康復、減少術中出血,使得手術切口更加美觀等。筆者對在我院進行二次剖宮產手術孕婦402例依據首次剖宮產術式對二次剖宮產手術情況進行分析,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2013年在我院進行二次剖宮產手術孕婦402例,孕婦均符合剖宮產手術指征,在孕婦和家屬的知情同意下進行二次剖宮手術。依據首次剖產手術方法分為兩組,縱切口組200例,年齡23~38歲,平均(25.50±3.50)歲,孕周 37 ~41 周,平均(38.50 ±3.50)周;橫切口組202例,年齡 22~37歲,平均(26.50±2.50)歲,孕周 36~40周,平均(37.50±3.00)周。對比兩組產婦的平均年齡、孕周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402例產婦均排除患有妊高征、糖尿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障礙和精神類疾病。
1.2 手術方法
1.2.1 縱切口手術:縱切口組孕婦200例,首次剖宮產采用子宮下段縱切口手術方法;首先對孕婦進行充分的術前準備,選擇首次縱切口術式,在原手術切口基礎上1 cm左右進行縱切口剖宮產手術,術后進行常規性縫合。
1.2.2 橫切口手術:橫切口組孕婦202例,首次剖宮產采用腹部橫切口新式剖宮產手術方法,選擇橫切口術式進行剖宮產手術,術中注意觀察孕婦各項生命體征、腹腔粘連情況,并及時進行記錄和評估。
1.3 統計學方法:選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
橫切口組孕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腹腔粘連情況顯著高于縱切口組孕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兩組產婦均沒有嚴重不良反應或是死亡現象發生。
表1 對比兩組孕婦手術情況(±s)

表1 對比兩組孕婦手術情況(±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腹腔粘連(例))]縱切口組 200 20.55 ±12.50 205.67 ±15.75 37 2 1 0 40(20.00)Ⅰ級 Ⅱ級 Ⅲ級 Ⅳ級粘連發生情況[例(%橫切口組 202 38.94 ±19.64 351.13 ±21.69 72 51 20 18 161(79.70)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伴隨著圍產醫學的不斷發展,剖宮產術式的選擇也呈多樣化趨勢.而以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最為多見[2]。在子宮下段剖宮產術中.傳統的操作采用腹部縱向切口。但是,該術式術后切口疤痕較為明顯,影響了孕婦外形的美觀。近年來,新式的剖宮產術由于腹部切口為橫向,產婦術后疤痕較為纖細而被廣泛使用。由于這種新式的剖宮產手術術后不縫合壁層腹膜,所以具有手術時間短、出血較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但是也正是由于未縫合腹膜而造成腹膜異物反應,大網膜不能有效保護創面,容易造成盆腔粘連。傳統縱切口手術是依據腹部皮膚和肌肉走向進行手術切開,對腹部肌肉和組織的損傷較小,因此術后對再次腹腔手術的影響較小[3]。
筆者選擇在我院進行的二次剖宮產手術孕婦402例,依據首次剖宮產術式,對比兩組產婦再次手術情況,結果顯示首次剖宮產選用橫切口新式剖宮產手術方法,可顯著增加二次手術開腹時間,加重腹腔內粘連情況,增加術中出血量,如可預計進行再次腹部手術或是沒有特殊要求,在進行首次剖宮產手術應盡量選用子宮下段縱切口剖宮產手術方法。
[1] 建 平.淺析不同術式剖宮產對再次剖宮產的影響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1,6(22):122.
[2] 冉愛冬,冉麗萍,黃小林.317例首次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剖宮產影響的分析[J].廣西醫學,2011,33(7):849.
[3] 范 玲,黃醒華.再論剖宮產術式的選擇[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8,24(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