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陳紅偉 何青元
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是世界茶樹的主要起源地,是世界上迄今為止保存古茶園面積最大的古茶區,也是現代普洱茶的發祥地和生產、銷售中心。長期以來,勐海普洱茶以其獨特的“勐海味”倍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十一五”以來,在經歷了市場的沖擊洗禮之后,勐海普洱茶的投資者、經營者和消費者逐步轉變觀念,形成了以消費為主的共識。通過優化結構、品質提升、科學宣傳,勐海普洱茶的消費群體不斷擴大,市場逐漸回暖,勐海普洱茶產業也逐步走上了規范、健康、平穩的發展之路。2011年9月,勐海縣委、縣政府提出把勐海縣打造成為“中國普洱茶第一縣”的戰略目標,并組織有關人員在全縣范圍內進行實地調研。筆者在參與調研的基礎上,參與編制了《建設“中國普洱茶第一縣”規劃綱要(2011~2020)》,并提出了打造“中國普洱茶第一縣”的主要措施。
生態環境優越。勐海縣位于北回歸線以南,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茶區海拔主要在1000~1800米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自然條件非常適宜大葉種茶樹的生長發育,是天然的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有機茶生產基地。
茶葉歷史悠久。世居勐海的傣、哈尼、布朗、拉祜等民族,在長期的茶葉生產活動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至今保留各具特色的飲用茶習俗。勐海是具有1700多年歷史的古老茶區,千百年來,茶葉一直是勐海的傳統優勢產業,是各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經濟作物,也是邊疆地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支柱之一。
品種資源豐富。勐海境內至今保存有百年以上的古茶樹資源3200公頃,是非常珍貴的茶樹資源基因寶庫。國家級有性系良種勐海大葉茶內含物質豐富,用其鮮葉原料加工制作的普洱茶、紅茶、花茶在全國品質最佳,名優綠茶的開發也具有強勁優勢。
科技成果豐碩。60多年來,位于勐海縣的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面向全省茶區,大力開展創新研究及示范推廣工作,獲得多項科技成果,推動了勐海乃至云南全省茶產業的發展。此外,勐海茶廠、七彩云南茶廠等制茶企業近幾年來通過引進人才與設備,建立了較高層次的創新研究平臺,大大提升了科技實力。
產業發展迅速。截止2010年底,勐海茶園面積發展到2.4萬公頃,可采摘面積1.56萬公頃,全年干毛茶產量1.22萬噸。在全縣33萬人口中,涉茶人口28萬,其中茶農達21萬人,加工及其它相關人員7萬余人。全縣有茶葉初制所(廠)495戶,精制廠236戶,其中有“大益”、“七彩云南”、“陳升”、“八角亭”、“郎和”、“六大茶山”等一大批骨干企業品牌。

Pi黃ctu志 re農: 七彩云南普洱茶的種植基地
首先,要加強對世界最大古茶園的科學管護。勐海境內的3200公頃古茶園是世界最大面積的古茶園。在嚴格貫徹執行現有保護條例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行政法規,推行村規民約,并采取科學、合理的技術措施保護好古茶樹種質資源的多樣性及有限的面積,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科學論證、合理開發。同時,加大對茶農的教育與培訓力度,引導茶農科學保護古茶樹、管理古茶園,合理采摘,科學加工,充分利用古茶樹的生態優勢和品質優勢,加工出更加優質的古樹茶產品,進一步提高古茶樹的經濟價值。另外,還要大力保護古茶山生態環境,保證古茶樹生長良好、品質優良。
其次,要重點建設中國普洱茶第一生態茶園。在保證全縣茶園總面積穩定在2.7萬公頃左右的同時,本著“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相對集中、規模經營、優化結構、注重生態”的原則,建設優質高效的生態茶葉基地。一是要把良種生態茶園建設和低產茶園改造作為基地建設的重點,積極推動茶園生態化建設,鼓勵、支持在茶園中間作沉香、香樟、堅果等經濟林木,促進茶園生態化和茶農增收。二是要嚴格控制化肥、農藥的使用,制定村規民約并嚴格監管,嚴禁使用國家已明確禁止施用的農藥、化肥,幫助指導茶農科學管理、合理施肥用藥,推廣綠色防控綜合措施,確保“綠色、生態”的品牌形象。三是要組織、指導、幫助企業開展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有機茶基地的認證工作。四是要加強茶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新建、擴建、改建茶區水利工程,大力推廣茶葉節水噴滴灌增效示范項目建設,擴大有效灌溉面積,增強茶園灌溉保證率,提高茶園水利化程度,為提升茶葉產量和質量提供可靠保障。五是要強化機械化茶園建設,推廣機械采摘修剪技術的應用,積極推進機械耕作,規范茶園管理技術,增強綜合生產能力。
一是支持茶企做大企業,做強品牌。支持大益集團勐海茶廠對其它制茶企業進行整合,力爭未來5~10年將年產量擴大到2萬噸以上,年產值達30億元以上,并實現上市,支持打造“大益”為“中國普洱茶第一品牌”;精心培育“七彩云南”、“陳升”等知名品牌,鼓勵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茶葉產品;鼓勵和支持企業爭創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使勐海普洱茶產品特色和品牌效應進一步顯現;支持陳升茶廠打造老班章“古茶樹頂級普洱”,支持在賀開茶山建設“中國第一古茶莊園”,支持在南糯山建設“中國古茶第一村”等名山品牌。
二是強化茶葉生產企業質量認證,嚴格按照國家食品安全和QS認證制度的要求,把好市場準入關。推行普洱茶標準化生產,按照生產管理、工藝流程、質量檢測、產品包裝、包裝標識“五統一”的要求,對茶葉生產、加工、流通企業進行嚴格的檢查和監督。加大有關部門的聯合執法力度,規范市場秩序,維護品牌信譽,提高品牌質量和競爭力。
大力打造勐海工業園區,支持現有制茶企業在生產傳統產品的基礎上,開發高端普洱茶產品和速溶茶、茶多酚、茶飲料、袋泡茶等深加工產品,實現工業產值超10億元。一是傳承普洱茶傳統產品“磚、餅、沱”風味特色,提升產品質量,堅持傳統與現代并重,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圍繞市場優化產品結構;二是以注重大宗茶生產向名優茶和精、深加工轉變,從注重發展中低檔產品向發展高端產品轉變,加快普洱茶產品結構調整;三是進一步制定并落實優惠政策,招商引資,積極鼓勵食品、化工、醫藥等領域的大企業、大集團進入勐海,創新生產技術、全面推廣新工藝,開發茶飲料、茶多酚、茶色素、茶多糖、茶皂素、茶籽油和咖啡堿等發展前景廣和市場潛力大的茶葉精深加工產品,不斷提高普洱茶精深加工比重和產品附加值,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提高科技含量,拓展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全面推進勐海普洱茶的提質增效;四是依托勐海普洱茶的資源優勢,實施名優戰略,借名山、名茶,創名優、打名牌,搶占市場,提高茶產品市場占有率,加快名山、名茶“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申報工作,提高普洱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規劃建設一個環境高雅優美、功能齊全、管理有序、輻射帶動面廣、文化內涵豐富的大型普洱茶交易市場,作為勐海縣普洱茶對外營銷、交易、宣傳的窗口,面積約100公頃。可結合建設綜合廣場,外圍周邊設民族飲食一條街,建高檔酒店,體現“品、吃、住”一體化功能,同時要完善服務管理功能,搞好市場的倉儲、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及信息系統建設,著力擴大市場的影響力,提高知名度,助推茶產業發展。
以賀開古茶文化園建設為重點,實現“一年打基礎,二年求發展,三年出品牌”。賀開古茶山有集中連片的古茶園約600公頃,是云南連片面積最大的一處古茶園。古茶園位于海拔1400~1800米之間的山坡上、林蔭間,乃至拉祜族村民的房前屋后,生態環境優良,茶樹生長健壯,民族風情濃郁,具有“茶中有村,村中有茶”的和諧畫面。在保護古茶山原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通過整修公路、改善村容村貌、建立游客服務中心、拉祜族風情展示等項目,將賀開建設成為西雙版納州旅游西環線上的新亮點。再以賀開項目為中心,大力支持南糯山哈尼族愛伲人茶俗文化旅游、勐海茶馬古道旅游景區、布朗山班章古茶文化園、“大益”普洱茶文化博覽園建設。
在州內主干公路沿線、城市街道、賓館飯店、機場等地的醒目位置懸掛有關標語,同時開展必要的策劃和包裝,可通過電視臺、電臺、互聯網、報刊等媒體,加大宣傳力度,讓“中國普洱茶第一縣”深入人心,成為勐海縣吸引世人的一張名片。
持續舉辦一年一度的勐海茶王節。政府、企業及有關單位應通力合作,互相支持,開展民族茶文化展示、特色茶葉產品展示與貿易、茶文化研討與交流、采茶大賽、制茶大賽、斗茶大賽、民族茶藝大賽、古茶山攝影大賽、古茶山繪畫比賽、茶產品經貿洽談、古茶山旅游等等。
實施連片標準生態茶園建設,第一年投入資金60余萬元,完成了低產、低效茶園改造建設成標準生態茶園273公頃,高優樟茶生態茶園333公頃。在原有生態茶園的基礎上,力爭到2015年,全縣2.7萬公頃茶園全部達到標準化生態茶園要求,高標準生態茶園達到1.7萬公頃,全面建成茶中有林、茶在林中的生態普洱茶最優質原料基地。
截至2012年9月,勐海縣茶園面積達2.57萬公頃,可采摘面積1.89萬公頃,干毛茶產量1.6萬噸,實現銷售收入8.5億元。精制茶產量達2.65萬噸,實現工業產值達11.9億元。上繳茶葉稅收1.66億元,占縣財政總收入的36%,為云南全省縣級第一。全縣有茶葉初制所(廠)700戶,精制廠212戶,獲QS認證的精制茶企業107戶。全縣涉茶商標535件,其中勐海茶廠獲“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稱號,其“大益”品牌獲“中國馳名商標”、“中華老字號”。全縣共有8件商標獲云南省著名商標,分別是大益、郎河、勐子、吉益、陳升、老曼娥、八角亭、茶樹王。
項目由臺灣一國兩制研究協會投資建設,建設周期3~5年,擬投資10億元,打造以普洱茶貿易為核心的,集茶文化旅游、茶葉加工、科研、物流、倉儲、檢測、拍賣、電子商務等綜合服務功能為一體的中國西南大茶都。該項目現已完成總體規劃方案設計,正在組織開展供地的前期工作。
賀開拉祜族古茶文化園項目由云南六大茶山茶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預計總投資9億元,開發周期3~10年。現已完成總體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工作,已完成投資350萬元。
南糯山哈尼族古茶文化園項目由西雙版納康大鄉鎮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預計總投資2.95億元,擬建哈尼民俗旅游村、哈尼文化風情街、土特產品市場、茶葉市場、特色餐廳、客棧、山地莊園、養生度假酒店及紫娟茶生產加工基地。現已累計投資38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