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媛媛
腦血管疾病是威脅人類生命的第三大病癥, 而腦卒中合并腦栓塞是臨床危重的腦血管疾病, 致殘率及死亡率較高,通過積極及時的溶栓治療能夠有效的減輕腦組織損傷。臨床研究顯示, 通過優質積極的護理干預能夠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修復, 促進患者康復, 作者對武警河南總隊醫院收治的66例腦卒中并腦栓塞癥患者進行分組研究, 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自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6例腦卒中并腦栓塞癥患者, 男35例, 女31例, 年齡46~78歲, 平均年齡(56.3±5.2)歲, 發病至入院間隔時間均在6 h內,患者入院均經顱腦CT、MRI等診斷, 并參照1996年制定的腦卒中相關診斷標準確診為腦栓塞合并腦卒中患者, 合并冠心病11例, 高血壓35例, 糖尿病21例, 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為33例,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病情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給予降纖、溶栓等腦卒中常規治療, 同時給予營養腦細胞、控制血壓、營養支持、預防并發癥等對癥治療。給予參考組患者常規臨床護理方式,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同時給予患者系統優質護理, 具體措施如下。
1.2. 1 常規護理 ①腦卒中患者大多會出現吞咽困難, 繼發脫水、肺部感染及營養不良等并發癥, 因此對于可進食患者, 指導其頭部偏向患側, 內下收頦部, 食物以流質為主, 盡量進行自主進食;對于出現進食困難患者, 可通過鼻飼進行營養支持, 每次飼食量盡量保持在100~150 ml, 患者逐漸適應后, 可逐漸加量。對于出現嚴重并發癥, 耐受較差患者可給予腸外營養支持。②急性腦卒中患者會出現較強的應激性反應、膀胱充盈及疼痛, 同時伴隨顱內壓升高、腦缺氧等代償反應, 從而導致機體血壓出現不同程度的升高, 因此治療中對患者血壓進行嚴密觀測。高血糖及低血糖患者均會加重缺血性腦損傷的程度, 導致較差預后, 因此要對患者血糖進行嚴密檢測, 及時治療。
1.2. 2 心理護理 腦卒中合并腦栓塞發病較急, 患者多無心理準備, 心理壓力較大, 患者易出現恐懼、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 從而影響疾病康復, 因此醫護人員要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安撫, 緩解患者心理壓力, 將疾病康復情況告知患者,爭取患者主動合作。腦卒中患者腦損傷較為嚴重, 多出現失語現象, 患者無法訴諸自身感受, 因此醫護人員要盡量學會用手勢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 保證患者生理及心理要求均可實現。
1.2. 3 臥床休息 醫院為患者安排安靜清潔的房間, 保證患者充分休息及睡眠, 促進患者體力的恢復, 保證患者心理狀態的輕松平和。加強對患者口腔、皮膚及尿道的護理, 定時幫助患者翻身, 避免褥瘡及感染的發生, 對于出現意識障礙及吸氧困難患者, 可給予機械通氣輔助治療, 加強對呼吸道的護理, 保證氣道通暢與濕化。患者長期臥床導致肢體肌肉退化, 常出現肌肉萎縮及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因此醫護人員要幫助患者進行患肢活動, 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可進行康復訓練。
1.2. 4 舒適護理 對于體溫升高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溫, 必要時可給予患者解熱藥物治療, 對于出現劇烈疼痛患者可給予鎮痛藥物緩解疼痛。
1.3 療效判定 對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價, 根據患者臨床治療情況分為痊愈、顯效、有效及無效四級。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下降>90%, 0級殘廢;顯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46%-90%, 1~3級殘疾;有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下降18%~45%;無效:治療前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無明顯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s), 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 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大于參考組, 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n(%)]
高血壓是導致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 吳旭麗等在臨床研究中發現不同文化水平階段的患者健康知識水平僅處于及格階段, 說明我國高血壓腦卒中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較低, 其中患者飲食知識得分較高, 這與國人重視飲食與健康關系有著直接關系, 卒中先兆知識掌握能力最低, 因此在日常護理同時, 醫護人員需要加強對患者健康教育知識的宣教[2]。同時部分學者在臨床研究中發現高血壓患者發生腦卒中后運動知識的水平僅處于及格狀態, 患者對于體力活動治療卒中風險的作用尚未發現[3]。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參考組, 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由此可知, 給予腦卒中合并腦栓塞癥患者系統優質的臨床護理有助于促進減輕神經功能缺損, 促進患者康復, 值得推廣。
[1] 尹曉寧,牟娟娟,徐曉飛.早期康復和心理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吉林醫學, 2011,32(12):2476-2477.
[2] 吳旭麗, 林衛英, 郁明素, 等. 不同居住地腦卒中患者疾病相關知識知曉狀況的調查. 中華護理雜志, 2009, 44(5):416-418.
[3]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卒中一級預防指南撰寫組. 中國卒中一級預防指南2010.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1,4(4):28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