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麗仙
云南省傳染病專科醫院,云南昆明 650301
臨床精神科疾病中,腦器質性精神障礙占有較高發生比例,以情感、意識障礙、精神病性癥狀、認知障礙等為臨床主要表現,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本次研究選擇的對象共100例,均為該院2008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腦器質性精神障礙者,隨機按A組和B組各50例劃分,A組采用利培酮口服液治療,B組采用奧氮平治療,回顧兩組臨床資料,現將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選擇的對象共100例,男59例,女41例,年齡19~80歲,平均(60.2±9.3)歲,病程2~15 d。均與下列診斷標準符合: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RRS)結果≥18分;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診斷標準;病前無精神疾病史,無抗精神病藥物應用史,排除重性精神病。其中多發性硬化5例,腦卒中30例,阿爾采默氏病6例,腦外傷35例,腦腫瘤8例,腦炎16例。以抑郁焦慮、意識障礙、幻覺、錯覺為主要精神癥狀。隨機按A組和B組各50例劃分,兩組在一般情況上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兩組均積極治療原發病。A組:采用利培酮口服液治療,以0.5 mg/d為初始劑量,依據病情及年齡適當增加,2周內達2~4 mg/d水平,平均增至(2.4±0.5)mg/d,密切觀察病情,臨床癥狀明顯緩解后行1~2周的維持治療。B組:采用奧氮平治療,以2.5 mg/d為起始劑量,后依據年齡及病情適當增加,達10 mg/d最高劑量,平均為(3.0±2.5)mg/d,臨床癥狀緩解后行1~2周的維持治療。
采用治療中出現的癥狀量表(TESS)及陰性與陽性癥狀量表(PANSS)對不良反應及效果進行評定。痊愈:PANSS減分率≥75%;顯著進步:PANSS減分率為50%~74%;進步:PANSS減分率為25%~49%;無效:PANSS減分率<25%。并觀察失眠、便秘、肌強直等不良反應。
A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6%,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8%,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表1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n(%)]
與治療前PANSS總分比較,兩組治療后1、4周分值均有降低表現(P < 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PANSS量表總分比較(分)
A組失眠率為22%,B組無;A組靜坐不能率18%,B組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A組體重增加為10%,B組為28%;A組無嗜睡,B組為1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研究顯示,引發腦器質性精神障礙的病因較多,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存質量,臨床癥狀相對復雜。且受病變程度、病變部位的不同及病程進展而不斷變化,輕者有較高誤診,極大的影響了原發病的治療,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故臨床需引起足夠重視,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診治,以改善預后[2]。
奧氮平為噻吩二氮卓類衍生物,對五羥色胺/多巴胺/乙酰膽堿(ACH)受體有拮抗作用,是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3]。自研發以來,因其抗精神病作用譜廣,包括情感癥狀、認知功能、陰性、陽性癥狀等,使患者生存質量明顯提高,且具有較高安全性,不良反應少,故迅速在臨床廣泛應用[4]。研究顯示,奧氮平在腎上腺α1受體中的作用相對較弱,短期內引發的心血管系統副作用較少見,但對組胺H1受體和5-HT有較強抑制效果,致使體重增加、血脂異常及血糖升高,不同程度的增加了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及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5]。
利培酮屬苯丙異惡唑衍生物,由氟哌啶醇發展而來,是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其活性成份為利培酮和9-羥利培酮,它與5-羥色胺能的5-HT2受體和多巴胺的D2受體有很高的親和力。利培酮和奧氮平都是強有力的D2拮抗劑,故用于精神分裂癥的陽性癥狀,情感障礙、器質性精神障礙等治療。
結合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PANSS量表總分方面,奧氮平與利培酮無明顯差異(P > 0.05),兩組在總有效率方面比較也無明顯差異(P > 0.05)。提示器質性精神障礙采用奧氮平與利培酮口服液治療,效果類似。但在并發癥方面,利培酮口服液出現失眠、靜坐不能人數高于奧氮平(P < 0.05);體重增加及嗜睡人數低于奧氮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提示利培酮口服液以錐體外系不良反應為主,奧氮平以體重增加的不良反應為主。在錐體外系不良反應方面,奧氮平發生率低于利培酮,主因藥物特定受體作用直接影響其不良反應。
綜上,腦器質性精神障礙采用利培酮口服液和奧氮平治療,均具有較高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依據藥物特點,針對不同患者情況加以選擇,如偏胖、睡眠過多者宜選用利培酮口服液治療,偏瘦、失眠、興奮躁動的患者宜選用奧氮平治療,以全面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1] 歐陽杏娟,袁平,談林,等.奧氮平與利培酮治療首發癥狀分裂癥的對照研究[J].貴州醫藥,2010,34(3):223.
[2] 周卉,江開達,張紅霞,等.奧氮平與利培酮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的1年隨訪研究[J].上海精神病學,2008,20(1):29-32.
[3] 王宏林,彭海銀.利培酮與氯丙嗪維持治療精神分裂癥臨床觀察[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5,15(4):229.
[4] 沈漁邨.精神病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5] 曹長安,高歡,郭金宏,等.新型抗精神病藥物對女性精神分裂癥泌乳素、甲狀腺激素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08,20(17):1972-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