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岳陽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湖南岳陽 414000
現階段,由于多種因素特別是各種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參與,剖宮產率逐年上升,伴隨的常見并發癥如麻醉意外、出血、切口感染困擾著廣大醫務人員。在這些并發癥中,切口感染占據著重要地位。本研究通過回顧性調查2988例產婦病例,剖析了剖宮產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總結了防治對策。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行剖宮產術的2988例產婦,平均年齡(26.6±3.2)歲,平均孕周(38.2±0.8)周,其中初產婦1886例,經產婦1102例,其中發生術后切口感染32例。剖宮產術前排除感染存在,醫院感染發生時間多在術后3~4 d,最遲于術后7~8 d。醫院感染按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診斷[1]。

表1 32例剖宮產術后感染患者相關因素構成比(%)
回顧性調查2988例。自行設計調查表,調查表的內容設計依據國內外文獻提出的可能的術前高危因素[2],主要內容包括患者的年齡、BMI、產程、是否伴有基礎疾病、術前陰道檢查次數、其他侵入性檢查次數、胎膜早破、是否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是否急癥手術。切口感染部位連續3次取分泌物作細菌培養+藥敏試驗。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處理。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988例產婦中并發感染32例 感染率為1.07%。
32例發生感染患者的感染因素分布見表1。
與其他腹壁切口類似,剖宮產手術切口的愈合過程亦會經歷滲出、細胞增殖和組織再成形三個階段[3]。盡管因為手術方法的改善和麻醉水平的提高,使得多數創口愈合良好,但由于許多危險因素的參與,仍有極少創口出現切口感染、脂肪液化,嚴重者甚至切口裂開等[4]。切口感染發生后輕則導致切口愈合困難,重則導致多種并發癥發生,如宮腔感染、敗血癥、晚期產后大出血等,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國內外有學者研究認為,影響剖宮產手術切口愈合的危險因素主要有年齡、BMI、是否伴有基礎疾病、術前陰道檢查次數、侵入性檢查次數、胎膜早破、產程、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急癥手術。這間接指導臨床一線工作者應認真分析以上各因素,消除或降低相關危險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剖宮產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
本研究發現,2988例產婦發生切口感染32例,與國內多家醫院報告結論一致,這說明在目前的常規診療流程中切口感染率已降至一較低水平,已進入瓶頸期。從發生感染的32例逐一分析進一步發現高BMI、伴隨糖尿病或其他基礎疾病、術前陰道檢查次數>3次、侵入性檢查次數>3次、存在胎膜早破、產程>12 h、未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手術時間>1 h、術中失血量>500 mL的產婦占較大比重,據統計學分析,認為切口感染與以上因素存在強相關性。而年齡>30歲、急癥手術的產婦雖然所占超50%,但相關性不強。
有學者指出產婦BMI高者皮下脂肪肥厚,術中視野欠佳,常致手術時間延長,且相對于普通產婦手術切口張力較大,縫線過多過密,易發生脂肪液化增加感染機率。手術時間過長者創面暴露時間也增加,細菌感染機率增加,且長時間手術時創面干燥又將使得機體局部免疫力降低,從而增加被感染風險[5]。另外產婦多為健康青年,生理狀態下陰道和宮頸有著大量條件致病菌寄生,而國內現階段所采用的子宮下段剖宮產的切口與陰道和宮頸極為接近,如果胎膜早破超過6 h或產程超過12 h,滯產產婦體力消耗巨大,抵抗力下降,則易發生上行性的異位的混合感染。并且剖宮產術后因為組織創傷、滲液、滲血又為細菌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年齡較大及接受急診手術的產婦盡管以上幾種因素出現的幾率較大,但非直接導致切口感染原因。
有學者研究證實由于女性生理結構的特殊性,陰道檢查、導尿、肛查次數的增多也將導致女性尿道和生殖道的自身防御機制遭受破壞,造成菌群失調,加重感染風險。又有文獻報道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尤其是術前半小時使用抗生素,切口感染發生率最低。并提出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關鍵時間段為手術切開至切口縫合的這段時間。因為創口暴露增加感染風險,所以在這一段時間內組織中持續足量的抗生素濃度是抵御細菌感染的關鍵[6]。
另外,伴隨糖尿病或其他基礎病變患者由于基礎疾病的原因,常有代謝紊亂,機體防御功能降低,對病原微生物免疫應答低下,免疫反應的各階段包括中和毒素被吞噬、細胞內殺菌作用、血清調理素和細胞免疫作用等均被抑制,從而使患者易發生切口感染。
因此我們可以試提出,進一步降低剖宮產切口感染率能否從避免或降低以上危險因素著手。故提出以下方法:①加強孕婦孕期保健指導;②減少陰道檢查、導尿、肛查次數;③控制基礎疾病④合理使用抗生素⑤規范的無菌操作、嚴謹的手術態度及熟練的手術技能。術中盡可能減少組織損傷、止血徹底、減少出血、縮短手術時間。總之,剖宮產手術切口感染與多種因素相關,且各因素之間又相互影響,應嚴格管理上述危險因素預防和控制切口感染。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1:100.
[2] 倪榮,賀傳勇,康林.剖宮產術后感染相關因素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5):656-657.
[3] 張碧藻,段元元,付宏,等.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感染23例臨床分析[J].海南醫學,2010,21(9):77.
[4] 舒德喜,李雪莉.剖宮產切口感染原因分析與防范措施探討[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8):1832.
[5] 黃麗嬌.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74例臨床分析[J].山東醫藥,2009,49(24):55.
[6] 湯泉.剖宮產術后感染因素分析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8):3870-3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