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斌 蘇紅曉 路興文 蘇成華
1.山東安和安全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山東濱州 256600;2.山東省濱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山東濱州 256600
工業探傷技術在近幾年的應用中十分廣泛,且廣泛用于機械制造、鍋爐、設備檢測等各種行業中,成為無損檢測的重要方法之一,對我市工業探傷防護現狀得到進一步的了解和掌握,為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確保勞動者的健康及安全,我們對當前全市工業探傷工作場所周圍輻射水平,放射工作人員的外照射劑量進行了監測,對工業探傷放射防護現狀工作的現狀進行了分析, 并制定相應對策及措施 。
我市共有18家工業探傷單位,共有各種不同型號的X射線探傷機34臺,探傷機的最大額定工作電壓200~300kVp,額定電流為5mA。共有105名放射工作人員從事工業探傷,其中有放射工作人員證者90人,持證率為85.71%;放射工作人員查體者90人,體檢率85.71%;按時進行個人劑量監測者86人,個人劑量監測率為81.90%。
1.2.1 監測方法 現場探傷周圍輻射水平及控制區、管理區的范圍,探傷室作業場所以及周圍輻射水平,探傷機本身的漏射線空氣比釋動能率等均按照GBZ117-2002[1]《工業X射線探傷放射衛生防護標準》進行監測。
1.2.2 監測儀器 芬蘭Mirion RDS-200通用型輻射劑量巡測儀,NT6101型х-γ射線劑量儀,DM5200型閃爍輻射儀。
1.2.3 監測結果 防護門外5 cm空氣比釋動能率有29臺探傷機合格,合格率為85.29%,機房大門外5 cm有27臺探傷機合格,合格率為79.41%,操作室,操作控制臺,防護墻外5 cm均符合國家標準的要求。漏射線空氣比釋動能率測量結果為350~3300μG y?h-1。進行探傷作業的放射人員操作位的輻射水平檢測結果為0.2~55μG y?h-1。現場探傷作業場所的管理區的范圍為8~108 m和控制區的范圍為
對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完全掌握占3.80%,熟悉占27.62%,了解占46.67%,不知道者占21.90%;對衛生防護知識完全掌握占5.71%,熟悉占34.29%,了解占55.24%,不知道者占4.76%。
有些單位領導法制觀念淡薄,對放射防護工作認識不到位,只注重短期內的經濟效益,為減少資金投入,個人防護用品更換不及時或配備不全,技術防護措施并沒有有效地采取,這些極易發生相關職業病[2]。
對接觸的職業病危害因素許多放射工作人員認識不足,工作中對職業衛生操作規程不能夠嚴格執行,自我保護意識嚴重缺乏,個人劑量計以及個人防護用品不能自覺科學的使用。
從監測結果可知作業場所周圍環境的輻射水平除機房大門外和部分探傷室的防護門超出國家標準外,其他均符合國家標準的相關要求。由于大部分單位的放射建設項目未進行X射線探傷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以及控制效果評價,防護門由于存在屏蔽厚度不夠或設計不合理造成沒有足夠的防護效果的情況,另外一般由鉛皮包裹防護門或機房大門,較為沉重,防護門與墻體之間由于長期使用會致使搭接疊合不嚴。

表1 工業探傷作業場場所空氣比釋動能率測量結果(μG y/h)
大部分用人單位對職業禁忌癥以及職業病不能及時發現,對于放射工作人員的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后的體檢制度不能按有關的法律法規執行,給職工的身體健康帶來傷害,也對企業長遠持續發展造成損失。
放射防護無專人負責,一般由安全管理人員兼職。這些人放射防護知識貧乏,法律意識較差。
加強對放射防護法規、標準宣貫工作,提高各級領導對職業病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認清法律責任,使其自覺承擔起自身責任,改善勞動條件,使放射衛生管理制度具有規范、科學、針對性。
通過多種手段對職工進行放射防護知識的培訓,使其認識職業危害,掌握有關的法律、法規,正確使用防護設備以及個人防護用品,保護自身健康。
規范放射單位、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以及健康檔案,通過電腦錄入,實施網絡化管理,使放射防護管理信息化。
放射防護主管部門應開展預防性和經常性放射防護監督檢查,督促用人單位建立健全放射工作人員檔案,放射工作人員持證上崗,敦促用人單位加強放射防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教育,促使企業放射防護管理步人法制管理軌道。
總之,放射防護管理工作應以法律為依據,按照預防為主的指導方針,通過監督、調查、監測、培訓等手段進行管理,使放射防護管理工作正規化、法制化、信息化,使放射防護管理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1] GBZ117-2006.工業X射線探傷衛生防護標準[S].
[2] 王瑜,鐘占華,鑄劍,等.2010年上海市某區放射診療機構放射防護及診療安全監督抽檢結果[J].職業與健康,2011,27(13):32-34.
[3] 耿雪,胡士良.某油田21家醫療衛生單位放射防護現狀調查[J].中國輻射衛生,2012(3):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