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 磊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北京 100717)
2005 年,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與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IUPAP)抽調專家成立了聯合工作小組(joint working Party,JWP),并授權由其確定發現原子數大于111 的新元素的聲明優先權。聯合工作小組的所有審議工作都依照1992 年IUPAC/IUPAP工作小組建立的新元素發現標準[1-3]進行。2008 年7 月31 號,俄羅斯杜布納原子核聯合研究所(Joint Institute for Nuclear Research in Dubna,Russia)與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California,USA)的科學家們共同合作,遞交了關于發現114 號、116 號元素的報告。此報告在公布之前,被送往提出希望檢驗其技術上準確性的各實驗室進行試驗。與此同時,8 位專家通過實驗對報告結果進行了進一步核實。最后形成的報告得到了聯合工作小組以及IUPAC無機化學部分委員會的認可,其中所有相關實驗以及所做的工作被發表在2011 年7 月《純應用化學》雜志上[4]。
依照IUPAC已確定的元素命名程序[5]及其傳統,由114 號和116 號元素的發現者杜布納原子核聯合研究所和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來建議其命名。
杜布納原子核聯合研究所提出114 號元素的名稱為flerovium,符號為Fl。此建議是為了向合成超重元素的杜布納原子核聯合研究所弗廖羅夫核反應實驗室致敬。弗廖羅夫(Georgiy N.Flerov),著名物理學家,鈾自發裂變的發現者之一,重離子物理的先驅,原子核聯合研究所核反應實驗室的創始人。除此之外,弗廖羅夫還以他在物理學多種領域大量的基礎研究工作而著名。他在原子核的性能和相互作用方面發現了很多新的現象,因而對于很多領域進一步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16 號元素的建議名稱為livermorium,符號為Lv。這項提議是為了向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致敬。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員們和弗廖羅夫核反應實驗室的重元素研究小組在杜布納共同開展了超重元素的合成,包括116 號元素。多年以來,利弗莫爾的科學家們在核科學領域進行了大量研究:最重元素的裂變性能的調查研究,包括雙向裂變的發現;由裂變產生的裂變碎片發出的瞬間γ射線的研究;對于許多原子核的同分異構體和同分異構水平的研究;以及最重元素的化學性能的研究。
IUPAC無機化學分委員會考慮了發現者的提議并將此提議提交IUPAC主席團及理事會,2011年12 月,對114 號元素和116 號元素的命名及符號的臨時建議進行了評估和討論。接下來,在法定期間,此提議提交公眾評論。2012 年5 月23 日,IUPAC官方正式公布114 號元素的英文名稱為flerovium,符號為Fl;116 號元素的英文名稱為livermorium,符號為Lv。[6]
在目前已命名的114 種元素中,其英文命名都有一定的背景,即:化學史前名稱、天體名稱、由神話和迷信命名、以礦物命名、以顏色命名、因元素單質或其化合物的性質而得名、因其制備方法特殊而得名、因與其他元素的關系得名、還有用形容詞來命名、以發現者的籍貴或工作地命名、合成名、以人名命名等。基于以上傳統,114 號元素以人名命名,116 號元素以地名命名。
元素的中文用字主要由以下兩種形式構成:一是根據自源詞造字;二是由會思字向形聲字轉化,即仿造西方讀音造字。這兩種原則為元素用字的演變提供了依據。
根據1932 年當時的教育部公布的《化學命名原則》中規定的定名原則,新元素的造字一般采用左右結構左形右聲的形聲字,金屬元素名稱用“金”為形旁,非金屬元素的單質在常溫下為固、液、氣態的分別以“石”“三點水”和“氣字頭”為偏旁。
由于114 號、116 號元素都具有金屬屬性,因此,其中文名稱的左邊確定為用“钅”字旁來表示其金屬屬性。
按照仿造西方讀音造字的原則,Flerov中文譯為弗廖羅夫,對114 號元素的中文定名可有以下四種選擇:“”“”“鑼”“”。第一,根據《化學鑒原》中的諧音原則[7],大部分化學字的聲旁都是相應的新拉丁文詞語第一個音節的譯音。第二,《漢語大字典》及計算機字庫中沒有“”“鑼”的繁體字,若選用,將來還要在計算機的字庫中加字,不便于今后的推廣及運用。鑒于以上原因,剔除“”“鑼”。“”因為與“”的發音較為相近,暫且保留。
“”的繁體字為鉘,《漢語大字典》中的解釋如下:
fú:①飾。《玉篇·金部》:“鉘,飾也。”②1926年,兩個意大利化學家以為他們發現了第61 號元素,并給它命名,譯為鉘。后被否定。
“”的繁體字為鈇,《漢語大字典》中的解釋如下:
①fū:鍘刀,用以切草。古代也用為斬人的刑具。《說文·解字》:“鈇,斫莝刀也。”②fǔ:同“斧”。《五經文字·金部》:“鈇,與斧通。”
在與臺灣國家教育研究院以及臺灣中國化學會的多次溝通中,了解到臺灣專家已將“鉘”用于其他化學概念的表達,即對于—F﹢—表示為鉘離子,英文為fluoroniumion,其含義為氟的正離子[8]。因此,為避免命名時大陸和臺灣分別創造不同漢字的問題,利于海峽兩岸和漢語文化圈科技名詞的統一和信息交流,建議以“”字作為114 號元素的中文名稱。
Livermore中文譯為利弗莫爾,按照盡量仿造外文第一個讀音造字的原則,對116 號元素的中文定名暫擬為“”。
“”的繁體字為鋓,《漢語大字典》中的解釋如下:
chān:銳。《集韻·鹽韻》:“鋓,銳也。”又指把東西削簿。《五音集韻·鹽韻》:“鋓,剡物使簿。”
可見,“”的繁體字鋓的中文發音為chān,因此“”不宜作為116 號元素的中文定名。
以“利”為詞素構成的方塊字,如琍、莉、梨、犁、俐、痢、猁、蜊、脷、唎等,其中與琍構字同型的幾乎都讀利,但筆者認為與“钅”字邊合成后,如“”“”等,不僅構字較為復雜,不利于書寫,而且不存在其繁體字,因此建議擯棄。
筆者通過考察,與“利”字讀音相似,詞素較為簡單,易于書寫,并且存在繁體字的,認為可以考慮“”和“”。
“”的繁體字為鉝,《漢語大字典》中的解釋如下:
lì:①古扶南國的一種食器。《集韻·鹽韻》:“鉝,胡食器。”②意大利貨幣單位:“里拉”的舊譯名。梁啟超《中國國會私議》:“意大利每年納稅十九鉝八十生丁以上者,得有選取權。”
“”的繁體字為釛。《漢語大字典》中的解釋如下:
bā:金。《玉篇·金部》:“釛,金也。”
鉝讀音為lì,釛讀音為bā,因此建議116 號元素的中文定名擬定為“”。
根據2007 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制定的《化學元素中文定名規范原則》,選擇“”“”作為114 號、116 號元素的中文定名還有以下理由:
1.按照1932 年當時的教育部公布的《化學命名原則》:“元素定名用字,以諧聲為主,會思次之。但應設法避免同音字。”“”讀音為一聲部(陰平)“fū”,在中文以“fu”發音的漢字中,目前已有的元素為二聲部(陽平)(fú)的“氟”(第9 號元素,Fluorine,元素符號F)。“”讀音為四聲部(去聲)“lì”,在中文以“li”發音的漢字中,目前已有的元素為三聲部(上聲)(lǐ)的“鋰”(第3 號元素,Lithium,元素符號Li),其發音都并非同音調,所以避免了同音字。
2.“”“”兩字便于讀音。按照左形右聲的讀音習慣,“”“”的右邊“夫”為一聲部(陰平)(fū)、“立”為四聲部(去聲)“lì”,不僅易認易讀,還可避免多音字和怪異字,使之讀音有所區別,減少混淆。
3.根據“能不造字就不造字,盡量選用已有的字”的原則,“”“”為古字啟用,經查,電腦字庫中有其繁體字,因此便于今后推廣使用。
4.“”“”不僅可充分發揮漢字形聲的特點,還可區別于日常生活用字。
5.“”“”便于書寫。金屬邊“钅”以及“夫”“立”都是日常經常用到的偏旁部首和常用字,因此兩者并列書寫起來并不是很困難。
6.“”“”為單個漢字,有利于今后化合物的命名。
7.“”“”繁簡無差別,利于海峽兩岸和漢語文化圈科技名詞的統一。
綜上所述,建議114 號、116 號元素的中文名稱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