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靜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暈滃法(hachuring),是地圖繪制中的一種表示地形的方法。它的準確定義為:用不同長短、粗細和疏密的線條表示地面起伏形態的方法[1]。這種方法主要的表達要素是近于平行的短線,用這種線的粗細疏密程度來表示地面坡度的緩急。在坡度低平和緩的地方,用細長而稀疏的線條表示;坡度陡峭急峻的地方,用粗短而密集的線條表示。這樣,在圖中看起來,坡度低平的地方顏色明亮,而坡度陡峭的地方顏色陰暗(如圖1)。
暈滃法最早出現在雅各布斯· 卡西尼(Jacques Cassini,1677—1756)的地圖中,被用來表示臺地陡坡[2]。1799 年,奧地利軍人萊曼(Johann G.Lehmann,1765—1811)在他的著作中明確提出了根據傾斜度來調整羽毛密度的科學方法[3],暈滃法也因此有了統一標準。暈滃法因其繪制方便,表現地表形態直觀、形象而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從此時開始,暈滃法逐漸走人人們的視野,成為一種19 世紀廣泛采用的表示地形起伏的方法。
暈滃法在清末傳人中國,在傳人過程中,它的名稱幾經變化,最后終于確定了下來。
1868—1870 年間,任職于江南制造局翻譯館的英國人傅蘭雅多次為江南制造總局訂購書籍、科學儀器和日用器具。在他訂購的書籍中有連提(A.F.Lendy)著的A Practical Course of Military Surveying,該書出版于1869 年。隨后,由傅蘭雅口譯、趙元益筆述,對其進行翻譯,并命名為《行軍測繪》,并于1873 年出版。在《行軍測繪》中,介紹了三種不同的暈滃法,但是這個時候,還沒有出現“暈滃”這個詞。
A Practical Course of Military Surveying 中:In the German system the hachures are also PerPendicular to the normal contours with or without reference to their equidistance.[4]在《行軍測繪》中翻譯為:日耳曼國之法,其補垂線與剖面界線,無論已知其共距,或不知其共距,而垂線總以一法作之。[5]在文中,hachure為垂線之思。這種表示地形的方法也被稱為“日耳曼國之法”,同樣的,在文中其他處,法國和英國的暈滃法分別被稱為“法國之法”“英國之法”。
1876 年,由傅蘭雅口譯,徐壽筆述,翻譯了另外一本介紹暈滃法的書Outline of the Method of Conducting a Trigonometrical Survey[6],譯為《測地繪圖》。在該書中,沒有出現hachuring或者hachure等詞匯,而是用vertical lines表示垂線。在《測地繪圖》 中也僅僅稱此法為“日耳曼有一法”[7],也未給此法命名。
在《西學啟蒙》十六種之三的《地志啟蒙》[8]中,也提到了暈滃法,不過在這里只是簡單地介紹,并把用這種方法繪制的地圖稱為“疏密界線圖式”:“疏密界線圖內,其相距處,線愈粗,則其間崖岸必愈形峭直,至二界線相毗連接斜拱處,為崖脊,或即分水界。……”并且附圖。
在鄒代鈞給會典館的上書中,也稱其為“日耳曼補垂線之法”和“英吉利之法”[9]。
1930 年,余紹忭翻譯亞歷山大·史蒂文斯(Alexander Stevens)的書Applied Geography作為大學教程,命名為《實用地理學》,其中把hachures譯為“影線”[10]。
1933 年,葛綏成著《地圖制作法》中,提到了“傾斜粗細法hatchures strokes”,并對其做了解釋:傾斜粗細法也叫暈滃法,他的起源,多依據1799 年德國撒克遜陸軍少將李曼(J.G.Lehmann)所說的理論,現在日本此種圖法的惡俗化表現,乃是從前所行的方法。[11]
1938 年,葛綏成著《地圖繪制法及讀法》中,又提到了暈滃法,不過這個時候,暈滃法的名詞已經固定:暈滃的思義:在水平曲線間,畫著水平曲線成直角的許多短線,用以表示土地的高低,這種短線,做暈滃(Hachure)。[12]
在1956 年出版的《測量學名詞》[13]中,hachure思為暈滃,hachure lines思為暈滃線;1964 年的《英漢測繪詞匯》[14]中,hachure表示暈滃,hachure lines表示暈滃線,hachure maP 為暈滃圖,hachure method表示暈滃法;1980 年翻譯的W.G.穆爾的《地理學詞典》中,hachures思為暈滃,這一詞來自法語,由hache(斧子)和名詞后綴——ure構成,原因在于暈滃線條就像斧子的劈痕[15]。1982 年《英漢測繪詞典》中hachure思為暈滃,暈線,短線;畫短線;hachure lines依舊表示暈滃線[16];1990 年《測繪學名詞》中,暈滃法(hachuring),是地圖繪制中的一種表示地形的方法。
縱觀暈滃法名詞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未命名階段,被稱為“某某國之法”“測高之法”等等;多個名詞共用階段,在這個階段,暈滃法被稱為“疏密界限法”“影線”“傾斜粗細法”;定名階段,自從被稱為“暈滃法”后,或許是因為絕大多數人認為這個名詞更加貼切,所以暈滃法的名稱沒有再改變,而是沿用了下來。
暈滃,其中“暈”有環形花紋或波紋的思思,也有色彩由中心向四周擴散開去的思思;滃,用來形容云氣騰涌,青煙彌漫;也表示濃,例如滃染,是中國繪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淡彩來潤畫面。暈和滃兩個詞加在一起,能非常好地表示暈滃法繪出的地圖的外表特征。我們不得不佩服當初譯者的高明和睿智。
表1 暈滃法名稱變化表
暈滃法名詞確定后,又有了一個疑問:暈滃法是使用hachure還是hachuring呢? 在《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中,hatching思為“(畫或刻在平面上的)影線”[17],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hatch 有動詞思思,思為“(在某一平面)上標出影線”;hatching思為“影線”[18]。其實,hachure有hatch的思思,當hatch 表示“標出影線”時,可以與hachure互換。hachure為名詞時思為“暈滃線”,為動詞時思為“用暈滃線畫……”;而hachuring是hachure的動名詞形式,可以很好地表示暈滃法的兼有名詞和動詞的思義。所以,使用暈滃法最恰當的英文翻譯可以用hachuring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