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暉,唐佳麗
(湖北工程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獲得了較快發展。但是,中部地區相對于全國總體水平或平均水平,特別是相對于東部沿海地區,在經濟總量、發展水平、發展速度、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進程及社會經濟結構變動等方面存在著明顯差距,中部地區呈現出“中部塌陷”狀態。[1](p33)
目前國內有關“中部塌陷”的原因分析歸納起來為歷史性因素、體制性因素、政策性因素、教育性因素等,主要是從外部性因素進行分析。本文擬從內生性因素進行探討,以湖北省孝感市為例,從小城鎮的城鄉貧富差距狀況對我國“中部塌陷”現象提出一個解釋,在探討小城鎮的城鄉貧富差距現狀基礎上,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為縮小小城鎮的城鄉貧富差距,促進中部崛起及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孝感市地處湖北省東北部。全市總面積為8910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積364萬畝,總人口508萬,農村人口390萬,是一個典型的以發展農業為主導方向的小城市。
孝感市城鄉之間的貧富差距按照表現形式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表一反映了近9年來孝感市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變化軌跡。其中,城鄉絕對差額逐年增大,已由2002年的年均3756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年均8935元,差額之比達到了2.38;雖然城鄉收入之比變化不大,但也一直穩定在2.50以上。此外,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享有的社會保障、各種福利和補貼等并不為農民所享有,實際的城鄉差距必將超過上述比例。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在2002—2010年間,我國城鄉收入之比分別達到了 3.11、3.23、3.21、3.22、3.28、3.33、3.32、3.33、3.23。結合表一,我們可以看出,孝感市在相同時間段內城鄉收入之比的變化趨勢與全國的變化趨勢是基本相符的,且比值均于2007年達到最大值??梢姡〕擎偟某青l貧富差距依然是不容忽視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全國城鄉貧富差距變動情況的一個縮影。

表一 2002-2010年孝感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變動情況
表二反映了2002-2010年孝感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長情況。城鄉居民的人均年收入都在逐年增長,其中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6200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14878元,增額達到了8678元;但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僅從2444元增加到了5943元,增額僅為3499元,遠低于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額。
從城鄉居民收入的年增長率來看,在2002—2007年間,農民收入的年增長率基本上都低于城鎮居民,從2008年開始,農民收入開始實現增長速度的趕超,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所改善。但總體而言,農民的年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比較緩慢,且普遍偏低,最低僅3.74%,最高也才18.42%;相比較而言,孝感城區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最低為6.74%,最高已達到25.85%。而且,2002—2010年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長率為11.94%;而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增長平均每年僅為10.36%,明顯低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孝感市城鄉貧富差距依然比較突出。

表二 孝感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幅對照
據2009年中國農村經濟綠皮書指出,中國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水平落后城鎮居民至少10年,并且這種差距一直處于擴大狀態。由表三我們可以看出,近7年來,孝感市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水平同樣落后于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水平依然相對較低。如2004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5527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2014元,相差3513元;而到2010年這一差額擴大了近一倍,為6521元,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0508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3987元;而2004—2010年孝感市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例也一直徘徊在2.57左右,2007年達到了最高2.87。也就是說,一個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接近于三個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

表三 孝感市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變動情況
此外,孝感市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也存在不合理之處。2008年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49%,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42%,相差7個百分點;農村居民的食品支出比重要高于城鎮居民。本文主要采用了2010年3月和2011年12月兩個時間段的數據來對孝感市城鄉居民的收入支出進行對比分析。由表四可以看出,2010年3月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的消費性支出差額僅為1325元,但一年時間不到,2011年12月這一差額已經達到5399元,農村居民的消費性支出遠遠低于城鎮居民;具體從各個消費種類來說,在食品支出上,2010年3月出現農村居民的食品支出比例低于城鎮居民4.49個百分點的少見情況,到2011年12月,形勢已經扭轉,農村居民的食品支出比例上升到46.79%,高于城鎮居民1.37個百分點;在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方面,農村居民的支出比例在2010年3月分別為16.47%、7.83%,2011年12月分別為15.71%、6.86%,均大大高于城鎮居民;但在衣著、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方面,農村居民的支出比例在2010年3月分別為 9.55%、6.09%,2011年12月則分別下降至5.43%、5.56%,而且同類比例都明顯低于城鎮居民。另外,在醫療保健、交通和通訊方面,農村居民的支出比例明顯上升,分別由2010年3月的3.55%、8.19%上升至2011年12月的7.57%、8.57%,已有趕超城鎮居民的趨勢。除表中列出的消費支出項目外,城鄉居民的消費支出差異還體現在休閑方面,如外出旅游等;當城市里的孩子假期苦惱著去哪兒玩時,農村里的孩子正在農田里幫爸媽干活以籌集學費。
由此可見,農村居民的消費性支出主要還是集中在食品及住房這類基礎性消費,極少將收入用于休閑娛樂及文化教育此類發展性消費。不過,近年來隨著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及不斷完善,以及“家電下鄉”活動的順利開展,農村居民在醫療保健、交通和通訊上的支出大幅增加。但總體而言,農村生活水平還比較低,城鄉貧富差距依然有繼續拉大的趨勢。

表四 城鄉居民收入支出比較
從前面的現狀分析可知,孝感市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緩慢是造成孝感市城鄉貧富差距的主要原因。而孝感市農村居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依靠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從表五可見,農民的收入主要來自家庭經營收入(占49.65%)和工資性收入(占45.94%),這兩塊收入統稱為勞動收入。其中家庭經營收入中大部分來自務農所得,工資性收入中有一大部分則來自外出打工所得,這兩類收入都主要集中在第一產業。目前孝感市農村的從業人口中有48.84%在第一產業,而第一產業基礎薄弱,勞動生產率低,即使在第二、三產業中,由于農村居民整體素質較低,從事的基本上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中技術含量和收入都很低的工種,收入上不去也是很明顯的。
據孝感市經濟調查隊對該市100戶城鎮居民抽樣調查顯示:2010年的上半年,孝感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17.1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86.48元,增長33.5%,而股息和紅利收入的大幅上漲對其收入增長起到極大的拉動作用。調查表明,在可支配收入中,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7568.16元,比重為86.82%;工資性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34.6%,主要是受政策調整等影響增長較快。孝感市城鎮居民家庭人均財產性收入也大幅增加,為437.32元,比重為5.02%;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4.14倍,主要受居民家庭收入中利息收入、股息和紅利收入大幅上漲的影響,其中股息和紅利收入增長63.2%。
與城鎮居民相比,孝感市農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僅占其收入的1.26%,轉移性收入僅占3.2%,收入主要來源于辛勤的苦力勞動,而這也正是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五 2010年3月孝感市農村居民的收入來源及構成
“知識創造財富”是社會大眾所公認的一個真理,而知識的獲取與個人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關。但教育的不公正很可能使一個人喪失受教育的機會,進而難以獲取必要的相關知識,難以參與現代化的生產過程,他的收入水平也必然很低,這自然使他與其他人之間的貧富差距拉大。據有關資料統計:“一個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勞動者,可以提高43%的勞動生產率;中學文化程度的勞動者,可以提高108%的勞動生產率;大學文化程度的勞動者,可以提高300%的勞動生產率?!盵2](p16)
一項 “2011年孝感市18-34歲農村青年的受教育狀況調查”顯示,具有初中學歷的農村青年所占比例最高,達到了58%;具有小學及以下學歷的農村青年占9%,而具有高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農村青年各僅占 19%、14%。[3](p29)總體而言,孝感市農村青年的受教育程度較低,絕大部分只具有初中或小學及以下學歷,孝感市農村青年的受教育狀況令人擔憂。農村青年作為農村的主要勞動力,其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其家庭的收入水平;更為重要的是,農村的教育狀況低下會進一步加劇農村經濟的長期落后,使農村在教育和收入之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從而進一步加大城鄉貧富差距。
另外,貧富差距過于懸殊也會制約低收入群體所享有的受教育機會,進而加劇教育的不公正程度。盡管大部分的低收入群體渴望通過教育擺脫貧困,但貧困卻使他們無力支付教育費用,也制約著他們應該享有的教育機會,從而影響教育公正。目前,孝感市還有100萬左右的貧困學生,他們的學費大都是靠政府的扶助。眾所周知,我國的九年制義務教育,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義務教育,雖然不繳學費,但是依然要負擔書本費、寄宿費和雜費等。貧困家庭因交不起這些費用,只能讓孩子中途輟學甚至不上學的現象更是屢屢發生。據了解,孝感市農村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人因貧困沒讀完初中就出去打工了,他們都很羨慕別人能夠上學讀書。入學機會的不均等直接導致了教育的不公正,也使貧困家庭無法通過受教育來改變自己的貧困狀況。當前市政府應該立足于教育,使每一個人,尤其是那些貧苦家庭的人,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以擺脫貧困。正如十一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郝如玉倡導的那樣:“只有給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機會,提高他們的生產能力,他們才能更多地參與市場競爭,分享到更多經濟增長的成果,這才真正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這也是西方稅務專家普遍推崇的縮小貧富差距的主要手段,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借鑒?!盵2](p16)這就要求政府對于農村教育要給予極高的重視,增大對于農村的教育投入。
近年來,孝感市種糧比較效益偏低,農民不斷開辟其他增收渠道,農業兼業化趨勢逐步顯現,穩定糧食生產面臨更大的壓力。一是農資價格、糧食價格與務工成本同步上漲,農民種糧增收的空間非常有限,導致農村勞動力向加工、制造等非農領域轉移的速度加快,糧食生產的勞動投入則日益減少。根據調查,2011年上半年孝感市主要農化肥普遍上漲,且增幅較大。其中,碳銨800元/噸,比去年同期上漲80元/噸,上漲11.1%;尿素2370元/噸,比去年同期上漲770元/噸,上漲48.1%;12%含量的磷肥560元/噸,比去年同期上漲80元/噸,上漲16.7%;鉀肥3350元/噸,比去年同期上漲400元/噸,上漲13.6%;25%含量的復合肥1500元/噸,比去年同期上漲310元/噸,上漲26.1%;45%含量的含氯復合肥2750元/噸,比去年同期上漲600元/噸,上漲27.9%。農用農藥、農膜價格有所上漲。地膜價格12.5元/公斤,上漲18.8%,農藥草甘磷、農達漲幅達20%以上。農資價格的持續高位運行,極大地沖擊了惠農政策的效應,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降低農產品生產效益。二是農副產品價格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大而大幅上漲,水稻等糧食價格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小而漲幅較小,致使農民在收益相對較高的農業領域投入大量勞動力,而糧食生產方面卻投入不足。據調查,目前種1畝糧食純收入只有300-400元。而一般水產養殖的畝均純收入在500元以上,特種養殖在1000元以上。農產品價格的不穩定影響農民收入,從而拉大了城鄉貧富差距。
和我國絕大多數鄉村一樣,社會保障制度二元化結構特征明顯,孝感市還沒有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現存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有著諸如覆蓋面窄、保障層次低、社會化程度低、管理水平差等問題,農民仍以家庭自我保障為主,國家、集體和社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資助;再加上城鎮居民的生活質量本來就高于農村居民,在醫療、就業、教育等方面也享有比農村居民更好的資源和更多的機會,從而在事實上不斷拉大孝感市城鄉貧富的差距。盡管近年來市政府響應國家、省社保政策,實施諸如減免農業稅、給予農民糧食補貼、減免農村兒童學雜費等惠農政策,這對縮小城鄉貧富差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卻沒能從根本改變目前孝感市城鄉貧富差距的現狀。例如,孝感市臥龍鄉目前的醫療衛生狀況還很不樂觀。農民看病難和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現象在臥龍鄉還十分普遍。據臥龍鄉一位40來歲的婦女反映,家里比較困難,自己身體不好,也沒錢看病,就任其發展。兩個孩子都在上學,在學校吃的菜還都是從家里帶去的咸菜,家里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營養不良的問題。此外,全鄉只有衛生院兩所,村級衛生室31個,私人診所36家(其中不包括未登記的),全鄉共計衛生員112人。還有很多未登記在冊(即未辦理執業許可證)的私人診所。在一所衛生院中,病房5間,病床15張,醫務人員約20人,其中鄉村醫生12人,護士3人,其中醫科院校??飘厴I的2人,其他均為中?;虼髮W歷。而私人診所的構成大多為鄉村土郎中,大部分文化程度較低。農村的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
由上文可知,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是從事第一產業,即以務農為主,收入形式比較單一,農民增收困難。政府應鼓勵農民破除小農意識,適應目前國內市場經濟發展趨勢,積極尋找各種合法的創收渠道,而不再單純地依靠土地為生,如鼓勵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發展農村特色經濟、農家樂等等。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加家庭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減輕農村土地負擔,即減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從而增加農民工資。另外,政府還應鼓勵鄉鎮企業的發展,為農民增加工作機會,也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本地轉移。
受教育程度低導致收入低是造成孝感市城鄉貧富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據美國經濟學家D.Gale.Jolxson分析,中國農民在校時間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以增加3.6%-5.5%。如果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受教育水平達到城市水平,城鄉勞動力的收入差距可縮小15%-20%。[4](p278)孝感市政府可以通過加強技能培訓的方式提高農民技能。比如與農業科研機構聯合,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對農民進行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培訓,幫助農民掌握一門或多門農業實用技術,使農民成為懂科學會技術的新型農民。同時,政府應大力普及農家書屋,實現一村一書屋;并充分發揮農家書屋的作用,普及文化知識,讓讀書、看書成為農民新的休閑娛樂方式,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及整體素質。
農產品的價格不穩定對農業的穩步發展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對于穩定農產品價格、實現農業穩步發展很有意義。目前農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有利于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加速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最終實現農業的穩步發展。據市農調隊抽樣調查,2004年在本鄉地域抽樣的農戶中,其收入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在這些農戶的工資性收入中,60%來自于農產品加工業;家庭經營非農產業收入中,80%來自于農產品初加工。為龍頭企業定點提供農產品的純收入,占當年家庭純收入的20%以上。漢川市福建達利食品每天需雞蛋15―20噸,帶動了新河鎮養雞業的發展。2004年,新河鎮蛋雞存籠已達15萬只,養雞戶人均增收500多元。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從業人員達8萬多人,每年工資收入近5億元??梢姡罅Πl展農產品加工業,對于實現農業穩步發展非常有益。
要堅持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和醫療制度,進一步完善城鎮居民失業保險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時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健全農村醫療保險,為實現城鄉共同發展創造條件。[5](p134)市場機制追求效率,社會保障則應更加注重公平。除此以外,還應加大實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力度,加強社會保障制度的法制建設。全面推行城鎮醫療衛生體制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城鎮和農村健康保障制度,改善城鄉醫療衛生條件,預防和控制重大疾病。通過社會保障有效地實施再分配,使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村居民都能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構建共同的社會利益基礎,這樣將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保持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和諧。
中部地區是我國農業大省的聚集地,中部地區的農村人口及糧食產量,占全國的三分天下。除武漢、鄭州等少數大城市外,中部地區的人口及經濟版圖主要還是集中在小城鎮。所以,小城鎮的經濟發展是打破“中部塌陷”局面的重要突破口。孝感市作為一個以發展農業為主導方向的小城鎮,是我國中部地區大量小城鎮的一個典型代表。城鄉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不僅僅是孝感市,也是中部小城鎮所面對的共同問題。城鄉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小城鎮的經濟發展不起來,“中部塌陷”的局面就難以改善,“中部崛起”的戰略目標也將無從談起。只有不斷縮小小城鎮的城鄉貧富差距,加快小城鎮的經濟發展步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部塌陷”問題,促進中部崛起,實現中部地區健康、穩定、快速的發展。
[1]勒系琳.中部崛起:立足中部區域自身層面的思考[J].求實,2007,(5).
[2]顏玉凡.我國城鄉貧富差距的現狀、原因及對策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0,(1).
[3]彭華.農村青年政治認同研究——基于湖北五縣、市(區)調查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2,(4).
[4]萬元.淺析我國城鄉貧富差距[J].現代經濟信息,2009,(23).
[5]嚴琳霞.淺議我國貧富差距[J].商情,2011,(12).